论审计风险的分级控制_审计风险论文

论审计风险的分级控制_审计风险论文

谈审计风险的分级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风险,简言之就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错弊,而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只能被动地应对审计风险。那么,审计人员如何通过审前调查、摸底分析和预测判断审计风险,并采取措施主动避免审计风险呢?本文试图从审计实践的角度,从审计风险分级出发,寻找出科学解决审计风险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审计风险分级的目的和意义

(一)审计风险分级的目的

当前,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是认为每个审计项目中都隐藏着巨大的审计风险,防不胜防,随时发生,高估了审计风险,导致审计人员精神紧张;二是认为审计项目一般不存在或只存在很小审计风险,即使有也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与审计人员无关,低估了审计风险,不当回事,听之任之。以上认识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客观地对待审计风险,承认它的客观存在性,做好防范措施。审计人员既不应被审计风险所吓倒,大胆开展审计,又不能忽视审计风险,盲目进行审计。那么,面临审计风险时,如何科学客观地认识、判断风险程度;如何根据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何在每个审计项目容易出现风险的关键节点上做足工夫,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程度?就需要通过实行审计风险分级来达到这些目的。

(二)审计风险分级的意义

1.审计风险分级,可以使已发生的和潜在的审计风险大小程度直观地体现出来。哪些项目的审计风险大,哪些项目的审计风险相对较小,审计人员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精神紧张或听之任之的情况。

2.审计风险分级,有利于审计项目的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使审计人员、复核人员、审理人员、审计机关领导明确审计项目风险级别,掌握关键节点的风险控制,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3.审计风险分级,可以使审计项目审理和项目考核有章可循。在审计风险分级的前提下,审计组和审计人员是否根据相应的审计风险级别,实施了必要的测试、检查、抽查、查询、监盘、复核等审计程序手段,都要做到有章可循,便于通过一些强制性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分级的方法

判断审计风险程度高低的主要依据有:1.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主要是从内部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和核算的完善性来考虑;2.被审计单位的银行资金数额及其变化,而不仅仅是报表反映的资金大小。主要是从现实的资金安全性来考虑;3.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复杂程度,一些被审计单位业务环节复杂,而审计人员又不太熟悉。主要是从业务的特殊性和不对称性来考虑;4.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主要从一些经营管理和财务指标以及已暴露或流传的经营管理效益、效果不佳的事例来分析判断;5.审计的关注程度。主要指上级、当地党政指令性和社会热点、难点、疑点审计任务,主要是从审计机关本身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来考虑;6.审计涉及问题多发易发领域。从过往发生的案例来看,一些行业比如交通、建设、银行等成为问题多发易发领域,主要是从经验上来分析判断。

上述审计风险高低的依据必须综合、辩证考虑。比如有的被审计单位资金数额很大,但内控制度健全有效,那么其风险程度就比较低;反之,有的被审计单位资金数额不大,但内控制度混乱无效,那么其风险程度就比较高。

对于审计风险,我们可以由高到低,分为3级:1.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缺失或形同虚设,会计核算混乱和会计资料残缺,银行资金数额巨大且相关财务数据变动异常,业务繁杂,经营管理水平低下,问题多发易发领域,上级、当地党政指令性任务等为Ⅰ级潜在审计风险。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完善,会计核算不清晰,银行资金数额和相关财务数据变动较大,业务比较复杂,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为Ⅱ级潜在审计风险。3.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一般,会计核算基本清晰,银行资金数额和相关财务数据变动较小,业务比较简单,经营管理水平一般等为Ⅲ级潜在审计风险。

上述审计风险各级别中,并不需要几种条件同时并存,如果出现几种条件同时并存,说明风险程度越高,必须引起更高的关注。

判断上述潜在审计风险高低的依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获取:1.平时的收集积累,建立被审计单位数据资料库,动态跟踪掌握被审计单位信;2.做好审前调查摸底工作,从各方面比如纪检、财税、银行以及同行业、媒体、居民等处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观察、分析被审计单位各项指标和建设经营成果;3.审计或调查过程中,根据掌握的被审计单位新情况,随时调整审计风险的级别。

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根据近年财经领域发生的一些大案要案,必须重点加强对Ⅰ级潜在审计风险的防范,并采取以下具体的防范措施。

(一)Ⅰ级潜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对银行和现金收支突击盘点,由开户银行的上级行提供银行对账资料,将银行明细账与被审计单位的银行收支全面核对。

2.对拨出和支出款项进行核实,对大笔、经常性发生的金额进行详查,逐笔核实;采取抽查方式时要达到一定的面和比例。

3.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信息筛查,对关联交易进行互相核对验证,从中发现疑点线索。

4.聘请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中介公司参与审计或提供咨询。

5.分析异常的财务指标和已暴露或流传的经营管理效益、效果不佳事例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情的真相。

6.对问题多发易发领域,紧紧围绕资金运行这一主线,结合建设、经营业务,检查各项业务操作、资金拨付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案例】某市审计局对某镇领导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发现该镇财政所内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支票和财务印鉴由一人保管,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决定对银行和现金收支突击盘点,将银行明细账与被审计单位的银行收支全面核对。发现该镇财政总会计许某利用职务之便,采用银行收支传票不入账的做法,先后5次擅自调用镇财政资金160万元给一家私营企业使用,另外,采用会计记账凭证记录金额与原始凭证发生额不一致的方法,少反映镇财政预算外收入10万元,涉嫌贪污,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该案例中,审计人员发现该镇财政所内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支票和财务印鉴由一人保管,符合Ⅰ级潜在审计风险的条件,审计人员按照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银行和现金收支突击盘点,将银行明细账与被审计单位的银行收支全面核对,结果发现了问题,查清了案件,避免了审计风险。

(二)Ⅱ级潜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由开户银行提供银行对账资料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核对。

2.对拨出和支出款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异常后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查核实。

3.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信息筛查分析。

4.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中介公司参与审计或提供咨询。

【案例】某审计机关对某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对近3年的预算批复和决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09年差旅费支出120万元,达到人均6万元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决定抽取3个月的差旅费进行审查,结果发现大量虚假的航空电子机票,经对全年进行详查,发现虚假的航空电子机票金额达58.1万元,报销后以办案补贴、年休假补贴等名义发放给干部职工,而且,连续3年都存在这种通过报销假机票等手段套取预算资金245.84万元用于账外发放津贴补贴的问题,该部门和相关人员受到处理。

上述案例中,审计人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差旅费支出不正常,符合Ⅱ级潜在审计风险的条件,审计人员按照相应的防范措施,采取抽查核实,结果发现该部门连续3年存在通过报销假机票等手段套取预算资金用于账外发放津贴补贴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审计风险。

(三)Ⅲ级潜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般情况下,只要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出现判断失误,那么,Ⅲ级潜在审计风险基本上可以防范,其具体的防范措施和案例不再赘述。

对于已经发生的审计风险,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都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是,一旦发生必须积极面对,迅速安排人员参加相关单位组织的专项审计和调查,务必尽快查清案情,尽力挽回经济损失,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寻找有利于免除或减轻审计人员责任的证据。同时,要使审计人员从中吸取教训,亡羊补牢,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总之,通过实行审计风险分级控制,明确审计项目风险级别,掌握关键节点的风险控制,将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标签:;  ;  ;  ;  ;  ;  

论审计风险的分级控制_审计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