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人”的理论及其思维方式_人性论文

“以水为人”的理论及其思维方式_人性论文

“以水喻人”的学说及其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说论文,思维方式论文,以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水作为譬喻阐发哲学范畴道的含义始于老子。老子以为水最接近道,与道最为相似,主要取其两个特征,一是处下(“处众人之所恶”),一是柔弱。

从老子起,以水论道成为道家传统,庄子和稷下道家都赋予水哲学意味。

据此,自然界最接近道的事物是光,其次是水,所以说光是道(“无形者”)之子,水是道之孙。但是光是无“像”的事物,在有“像”的事物之中水最接近道,所以水是有“像”的事物里最尊贵的。由此可知,以水论道是历史上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的现象。而古代中国人对于水的丰富认识如这段引文描述的水的种种,则与中国古代长期治水的历史有关。

与道关系密切的范畴天道早在诸子学派形成以前就出现了,而在诸子时代,天道成了各派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儒、墨、老、庄都有自己的天道观。讨论中部分学派借用水作譬喻阐发了流转运动的观点。《吕氏春秋·圜道》篇说:“天道圜,地道方。”“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云气冬夏不停地向西运行;水从泉中涌出日夜不息地向东流去,泉水永远不会干枯,海水永远不会漫溢;小河汇成大海,重重的水变成轻轻的云;这就是圜道。天道这个观念是从古老的神学传统中发展出来的,具有科学和神学两种因素。两种因素长期纠结在一起,思想进展是很艰难的,直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才明确地说天道就是“天之道”才彻底排除了神学含义,把天道完全理解为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在这样的背景下看问题就可以理解,以水为喻阐述天道是古代天道观中可贵的科学因素,是中国人的科学的自然观的前导。此外,王充的著作《论衡》有《异虚》、《感虚》、《福虚》、《明雩》等篇,破除神学的天道观,揭露天人感应迷信的虚妄,说明天道的自然性质,而这些论证也总是借水为喻。

还应该特别指出,《管子·水地》篇提出以水为本原的宇宙观,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群生之宗室”。无生命的物体、有生命的草木禽兽以至宇宙之花的人类,全都来源于水。《水地》篇还具体描绘了齐、楚、秦、燕、晋、宋、越诸国之水的清、浊、疾、缓等特点,认为各地之水的特点不同决定了各地居民性格特点不同。又认为治世如治水。治世的关键在于认识人性,顺应而不可违背人性,犹如治水的关键在于认识水性,顺应而不可违背水性一样。

诸子学者各有自己的人类观念,包括理想人格、人的本性、人的学养等内容,而论证人类观念的时候,许多学者往往从治水和观水获得启示。

孔子流水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说,夫子所取于水的是“有本”,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日夜不停息地奔向大海,能够永不枯竭,是因为“有本”。人也要“有本”,才能够成为君子。人而“无本”,靠侥幸得到的名望地位是不能长久的,就像夏秋之间的暴雨,顷刻沟渠皆满,转眼就会干枯。朱熹诗《观书有感》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讲要“有本”,讲为学、为人要“有本”。“本”就是“源头活水”,也就是儒家经典的精神。《荀子·宥坐》篇和董仲舒《山川颂》都借用水来解说君子的各种品德和能力,儒家对于理想人格的一切要求几乎全部借用水作出了解释。道家则用水譬喻说明圣人的人格特征:“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

诸子论人性五花八门,属于各自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也都往往借用水进行解说。告子主张性无善恶,以水为据,孟子主张性善,也以水为据,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庄子主张人性自然论,同样以水为据,说“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概而言之,所谓“故也”、“性也”、“命也”都是人性,庄子以生长所习、自然所成为人性,也没有忘记借用水进行论证。《晏子春秋》讲,人性有如石者、有如水者。如水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可以长久的好品质。诸子普遍以水为喻说明各自的人性观点,就是要想把自己的人性观与学术体系协调起来,以顺应人性作为他们学说体系正确性的证据。

诸子讲学习修养,虽目标、途径各不相同,亦多以水为喻进行论说。孟子讲人要厚积渐进,流水不注满坑坑洼洼不往前流;君子有志于行道,不经日积月累的学习修养不求仕进。扬雄发挥说,学问和事业上求进取有如流水,也不仅仅是“不舍昼夜”而已,还要“满而后渐”——有了足够的积淀再向前进。这些现象也与流水一样,体现着“渐而后进”的道理。荀子则以水为喻解释“虚一而静”的道理,说“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与道家的自然人性论一致,庄子不讲伦理道德修养,而讲“涵养生命的智慧”《庄子》书中把涵养生命的智慧叫做“养神”,把涵养生命的智慧的方法叫做“养神之道”。“养神之道”也是以水为喻来说明的,纯粹、静一、无为、顺应自然而动是人的自然之性,颐养而不害人的自然之性是涵养生命智慧的最好办法。

最早以水论政的典型材料,见于召公谏周厉王弥谤的言论。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孟子以水说“仁政”,谓“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荀子发挥召公的观点,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还说君民关系犹如水的源流关系,“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但荀子以水论政的主旨是讲他的“礼法”思想。荀子强调以礼防乱,给礼赋予法的意义,体现了他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汉儒以水论政有个新颖的发挥,分析贪婪之风和如何反贪时说:“货贿下流,犹水之赴下,不竭不止。今大川江河饮巨海、巨海受之,而欲蹊谷之让流潦、百官之廉,不可得也。”“故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把腐败的根子向上追究,指出风气败坏的原因在上不在下,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办法在于政治求进步,而不能要民众负责。这称得上是代表社会良知的声音。此外,汉儒还以治水的经验阐发了政治中德与贤、禁与纵的关系。

细加分析,所谓因水治水有依顺水的性质、依顺水的流势、依凭水的力量诸义,借以说明为政也有要依顺人的本性、依顺人心所向、依靠人民的力量诸义。

整理过以上诸子以水论道、以水论人、以水论政的材料以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诸子以水论证自己的学说,基本是一种譬喻。但说明方法与认识方法是有联系的,在诸子论述中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意义超出了说明既定观点的范围,被用作譬喻的自然物——水,有时候会反过来影响思想观点的形成与变化。

我们对于以水喻人可以作出几点概括评价:一、严格说来它不是论证,只是对于现象的比较,通过比较进行联想。因此以水喻人可以用来说明不同的观点,二、以水喻人包含着人认识自然积累的确切知识,就水来说,既有关于水的流动、清浊、透明、柔顺之类的一般认识,还有江河东流、云雨西行之类中国人看到的特殊现象。三、从历史发展看,应该给以水喻人以应有的历史地位。诸子学派出现以前,是古代宗教统治中国人思想的时代,实际是以神喻人,用神说明人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诸子学者说明人和人类社会的时候,抛弃了以神喻人的思维方式,改用以水喻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在于,一个把人和人类社会视为神创造的世界的部分,一个则将其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四、以水为德的思想,承认自然界有内在价值,最重要的是体认到自然界的水是一切生命的根源,并且与人性有内在联系,这样,以水喻人就不只是比喻的问题,而是怎样认识人性与人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的问题了。人类的价值深深地扎根于自然界之中。

标签:;  ;  ;  ;  

“以水为人”的理论及其思维方式_人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