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港籍和非港籍儿童身份认同及心理健康水平对比分析
黄浦芳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摘 要: 本文对深圳十几所小学的港籍儿童及非港籍儿童进行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得到的结论是港籍儿童的身份认同比较模糊,男生比女生认同度更高,并且受父母的身份影响大。同时,身份认同与外在环境相冲突时,对心理健康程度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由此,父母需要合理引导孩子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同时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接纳、友好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将内在的冲突表达释放,并及时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解答和疏导。
关键词: 港籍儿童;身份认同;心理健康
深圳港籍儿童指的是香港户籍的儿童,这其中包含有几种情况:父母均是香港户籍,在深圳居住,孩子是香港户籍,并且在深圳生活和读书;父母其中一方是香港户籍,一方是深圳或者内地户籍,孩子是香港户籍并且生活在深圳;父母均是深圳或者内地户籍的,孩子是香港户籍并在深圳生活,通常称之为“双非儿童”。造成这种局面,是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本次调研的对象是在深圳小学的港籍儿童与非港籍儿童,其中包括有公立和私立学校,其中公立学校港籍儿童只有小一新生,并且每所学校只有10几个港籍儿童。调研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父母作为观察者询问孩子并填写问卷,对象分散在深圳十几所公立及私立小学,回收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用以问卷分析。
一、深圳港籍和非港籍儿童身份认同现状
1.港籍儿童及深圳或内地户籍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基本情况比较
对莲花小学、罗湖港人子弟学校等深圳十几所学校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其中包括香港户籍的学生和深圳、内地其他地区户籍的孩子。如图,香港户籍的孩子55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有28人,占50.91%;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的23人,占41.82%;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4人,占7.27%。深圳户口孩子97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2人,占2.06;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的94人,占96.91%;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1人,占1.03%。内地其他城市户籍的孩子34人,其中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3人,占8.82%,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的23人,占67.65%,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8人,占23.53%。相比较而言,港籍儿童对自己是香港人还是深圳人的分歧比户籍是深圳和内地的孩子要大很多。
2.不同性别的社会身份认同差异
香港户籍的孩子中,男生26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18人,占69.23%,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的5人,占19.23%,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3人,占11.54%;香港户籍的孩子中,女生29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10人,占34.48%,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的18人,占62.07%,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1人,占3.45%。香港户籍的孩子中,香港认同上,男生比女生比例高,深圳认同上女生比男生比例高。由此可以的得出:港籍儿童在社会身份认同的水平上,男生对自己身份的明确认同优于女生,女生对身份认同模糊性更大。
深圳及内地户籍的男生68人,其中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只有1人,不知道的6人,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的14人,女生62人,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的56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4人,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3人,由此可见,非港籍儿童的身份认同,男女基本相同。
3.父母的户籍不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差异
户籍是香港的孩子,父母都是香港人的孩子3人,都认为自己是香港人;双方都是内地人的,孩子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21人,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的18人,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4人,比较平均;父母一方是内地人,一方是香港人的孩子,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4人,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的5人,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0人。父母都是香港户籍的,孩子没有是深圳或者内地的户籍;父母一方是内地一方是香港的孩子,对于自己是深圳还是香港的身份认同比较平等;父母是内地的,孩子基本上也是认同自己是深圳人或者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
采用三点计分模式,即选择“没有”计0分,选择“偶尔”计1分,选择“经常”计2分。将各个分量表项目的分数分别累加,即可得到量表的合计分数。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或10分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心理健康
对于一级模糊变换,首先确定各指标突出影响程度系数,Λ1={3,2,1},Λ2={1,3,7,5},Λ3={3,3,5,2,3,3},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见表6,且均满足最大隶属度有效原则。
对于港籍儿童及非港籍儿童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本文选用的是陈永胜(2000)编写的《小学生心理健康丛书──小学生心理诊断》,对筛选、诊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成效。量表由8部分组成,共80个题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它们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G、H表示。其中A──学习障碍;B──情绪障碍;C──性格缺陷;D──社会适应障碍;E──品德缺陷;F──不良习惯;G──行为障碍;H──特种障碍。
由此可以得出,父母双方都是内地户籍,但孩子的户籍是香港的,孩子有一半都认同自己是香港人;如果香港户籍的孩子父母一方是香港户籍,一方是内地户籍,孩子基本上一半是香港认同,一半是深圳认同;父母是内地户籍的,孩子基本都认为自己是内地人。由此,港籍孩子对父母的户籍是有认同的,即使父母不是香港户籍,他对自己的香港户籍仍然是有一定认同的。
高静水压萃取是一种新型的非热加工技术,以水作为传递压力的介质,加强物质的运输。在萃取过程中,超高液压可以瞬时均匀地到达物料每一部分,此时,细胞膜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压差,促使溶剂通过破裂的膜进入细胞,提高传质速率[32]。压力越大,释放的组分就会越多,萃取的效率也会更高。段振等[33]阐述了超高压技术的部分应用原理,并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超高压提取植物天然活性成分方面的研究。比如,Xi等[34]采用了不同条件参数的高静水压萃取法从绿茶叶中提取多酚,提取效率为(30±1.3)%。其又将结果与加热回流提取,超声提取,室温提取等分别比较,均表明高静水压萃取有更高的萃取效率。
1.港籍儿童和非港籍儿童心理健康差异
同模糊性更大。非港籍儿童的身份认同,男女基本相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内外身份一致的非港籍儿童身上,男女都有同样的身份认知能力。但是,实际身份和外界环境不一致的时候,男生的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自我意识男性具有更强的辨识力和稳定性。
表1 港籍与深圳、内地户籍儿童问卷结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行为心理学都清楚地告诉我们:人们总是使用直观和动态的表面现象来理解和分析抽象的静态事物。这种认知风格诞生自一出生并且终生如此,高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在直观形象的帮助下发展抽象思维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以往的教学阻碍学生通过理解、感知、操作和思考等心理活动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然而微课突破了教学的时空局限性,用文字展现的定理和定义作为精彩的视频呈现给学生,实现直观媒体信息的交互式传递,结合动态和静态,基于丰富声音和图像,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
2.不同身份认同度的港籍儿童心理健康差异(见表2)
港籍孩子对父母的户籍是有认同的,即使父母不是香港户籍,他对自己的香港户籍仍然是有一定认同的。这说明父母的身份和孩子自己的身份,对其身份认同都是有影响的。自己的港籍身份并没有因为身处深圳,并且父母不是香港身份就完全失去认同,孩子心理上还是有独立于父母身份的,对于自身的认知。
表2 不同身份认同度调查结果
三、结论及分析
港籍儿童对自己是香港人还是深圳人的分歧比户籍是深圳和内地的孩子要大很多。可能是因为港籍儿童几乎从小都在深圳生活,现在又是接受内地教育,与其他非港籍儿童在一起学习,对自己的户籍身份的认识是模糊的。自己香港户籍的认知应该主要是来源于父母,而深圳户籍的认知是源于生活的环境认同,那么这两者会对孩子的身份认知有干扰。
从数据比例上看,学习障碍和性格缺陷倾向比较明显。学习障碍倾向超过10分的港籍儿童占问卷总人数的7%,深圳及内地户籍儿童的占5%;性格缺陷倾向的港籍儿童占总港籍儿童的9%,深圳及内地户籍儿童占4%。其他几项健康问题没有明显的表现,品德缺陷和不良习惯没有出现。由此可见,港籍儿童心理健康的水平稍低于深圳及内地户籍儿童。
港籍儿童问卷回收55份,深圳户口儿童97份,内地及其他城市户口儿童34份。八个维度总分超过10分的儿童数目表1所示:
港籍儿童55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有28人,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的23人,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4人。学习障碍倾向超过10分的香港认同的港籍儿童占香港认同的港籍儿童总人数的10%,深圳认同的占4%,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为0%。,性格缺陷超过10分的香港认同的港籍儿童占香港认同的港籍儿童总人数的14%,性格缺陷分数超过10分的占深圳认同港籍儿童4%,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占0%。由此可见,香港认同的港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深圳及内地认同水平的港籍儿童。
康水平低于深圳及内地认同水平的港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主要集中在学习障碍和性格缺陷上,可能是由于港籍儿童身份与外界生活环境的不一致,内在的认同与外在的身份冲突,对心理健康还是有一定负向影响。在这一点上,有必要进行后续几年的跟踪调查,以观察港籍儿童和非港籍儿童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是否还是一直存在,甚至是变大,还是会因为同处于一个社会环境而趋于一致。
其中,mi代表区域某种属性,在本文中分别代表地区生产总值、劳均资本、就业人数和资本存量,并分别用以测度经济重心、劳均资本重心、劳动力重心和资本重心。
四、建议
针对港籍儿童对自己的身份相对比较模糊的问题,调查中发现父母的身份对他们身份的认知有很大的影响,由此父母亲如果可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孩子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可以让孩子的身份认知更加清晰稳定。研究结论中显示,内在认同和外在身份相冲突时,对心理健康的部分维度是有负向影响的,但是港籍儿童的香港身份认同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孩子心理的认知与外在环境不一致,弱小的自我消化不了这个情况,需要家长、学校、老师、同学一起营造一个接纳、友好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将内在的冲突表达释放,并及时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解答和疏导,才是解决港籍儿童身份认同心理冲突的有效途径。
评委寄语:能成为这届精彩比赛的评委是我无尚的荣誉。我的选择并不容易,因为参赛的作品水准很高。作品在创意力和执行力水准上都很突出。我特别欣赏许多参赛的叙述故事的图片。通过参加这样的比赛,激励自己寻求不同,从而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是成长为一名摄影师的途径。感谢你让我成为你职业生涯中这个了不起里程碑的一部分。
对被调查的港籍儿童和非港籍儿童,随着年龄、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如果可以跟踪研究其身份认同,心理健康,就业及生活地域选择等方面的进一步表现,将会更加具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单丹丹.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邓宇.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现状及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3]刘杨等.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家庭环境与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3.
[4]郑友富,俞国良.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与人格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09
[5]陶惠斯.流动儿童双身份认同整合对认知偏向和心理适应的影响[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
[6]林铮铮.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社会身份认同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08-0038-02
收稿日期: 2019-6-3
作者简介: 黄浦芳(1982—),女,湖南湘潭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心理分析理论与咨询研究。
责任编辑:林丽华
标签:港籍儿童论文; 身份认同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