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现状、问题及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现状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现状
“十五”时期,中国启动并实施了“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已遍及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取得显著成就。
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存量达到572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1859.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57.9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签订合同额403.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56.1亿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46.6万人次;对外设计咨询累计签订合同额23.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亿美元。
1.对外直接投资“十五”时期快速增长
自从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不失时机地开展对外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非金融部分)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22.6亿美元,年均增长65.6%;每年新设境外企业数由2001年的312家增加到2005年的1067家,年平均增长36.0%(见表1)。
表1 2001—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情况一览表
年份 投资净额比上年新设境外
比上年
流量
增长 企业数 增长
(亿美元) (%)
(个) (%)
2001 69 - 312-
2002 27
-60.9
350
12.2
200328.5
5.6510
45.7
2004 5593.0
829
62.5
2005
122.6 123.0 1067
28.7
注:2001年以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议各年度《世界投资报告》,2002—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38亿美元,占31%;当期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26%;其他投资52.6亿美元,占43%。
从统计数据上看,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二是通过境外企业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53%。三是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四是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投资流量的四成。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49.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40.3%;制造业22.8亿美元,占18.6%,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等;批发和零售业22.6亿美元,占18.4%,主要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类企业的投资;采矿业16.8亿美元,占13.7%,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交通运输、仓储业5.8亿美元,占4.7%,主要是水上运输业的投资;其他行业5.2亿美元,占4.3%。五是在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六是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2005年,中国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为64.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52.6%。首次超过亚洲地区位居榜首,主要流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巴哈马。亚洲43.7亿美元,占35.6%。其中,香港地区34.2亿美元,仍为投资热点;以下依次为:韩国、马来西亚、也门、蒙古、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老挝等国家。欧洲5.1亿美元,占4.2%。主要流向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英国、吉尔吉斯坦等国家。非洲4亿美元,占3.3%。主要流向苏丹、尼日利亚、南非、几内亚、加蓬、埃及等国家。北美洲3.2亿美元,占2.6%。主要流向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大洋洲2亿美元,占1.7%。主要流向澳大利亚。七是中央管理的企业及沿海地区投资拉动作用显著,地方的对外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1倍多。2005年,地方对外投资额20.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5%。其中,上海、浙江、广东、黑龙江、山东五省市投资最为活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均超过1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24%、119%、49%、195%、195%,以下依次是北京、江苏、河南、河北等省市。
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572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124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末增加14个国家和地区。二是从存量的构成情况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在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构成中,股本投资197.3亿美元,占34.5%;利润再投资270.4亿美元,占47.3%;其他投资104.3亿美元,占18.2%。三是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以下行业:(1)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控资控股)165.5亿美元,占28.9%;(2)批发和零售业114.2亿美元,占20%,即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3)采矿业86.5亿美元,占15.1%,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4)交通运输、仓储业70.8亿美元,占12.4%,主要是水上运输业的投资;(5)制造业57.7亿美元,占10.1%,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6)房地产业15亿美元,占2.6%;(7)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2亿美元,占2.3%,主要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投资;(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2亿美元,占2.3%,主要是为其他服务业的投资;(9)建筑12亿美元,占2.1%;(1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9.1亿美元,占1.6%;(1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6亿美元,占1%,主要是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投资;(12)农、林、牧、渔业5.1亿美元,占0.9%;(13)其他行业3.7亿美元,占0.7%。四是中国在亚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到九成。亚洲地区406.3亿美元,占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韩国、澳门、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地区114.8亿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欧洲15.98亿美元,占2.8%,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非洲15.9亿美元,占2.8%,主要分布在苏丹、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南非等国家;北美洲12.6亿美元,占2.2%,主要分布在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大洋州6.5亿美元,占1.1%,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五是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81.8%,地方的投资规模及所占比重均有所增加。从存量规模上看,2005年末地方的投资存量为93.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28.8亿美元;广东省雄居榜首,以后依次是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黑龙江省、河北省、福建省、河南省。从所占比重看,2005年末地方的投资存量占16.4%,较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
根据6426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统计资料汇总显示: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地区)分布来看,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中国境外企业的45.6%;其中在香港的境外企业占16.5%,美国占10.3%、俄罗斯占5.8%、日本占3.8%、越南占3.5%、德国占3.1%、澳大利亚占2.6%。
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从境外企业的所属省市情况看,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福建、上海、黑龙江六省一市的境外企业数量占总数的50%,其中浙江省拥有境外企业1238家,占境外企业总数的19%。
从境外企业的设立方式情况看,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占境外企业总数的96%,联营公司仅占4%。
2.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显著发展
——对外承包工程“十五”时期翻一番
对外承包工程一直是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最重要领域。2005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到21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新签合同额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2%。
2001—2005年五年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超过730亿美元,年均增长25%,比“九五”时期增长1倍;新签合同额累计992亿美元,年均增长22.7%(见表2)。到“十五”末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数达1800多家。
表2 2001—2005年中国境外工程承包情况一览表
年份 新签合同额 比上年增长 完成营业额 比上年增长
(亿美元) (%) (亿美元)(%)
2001
130.39- 89.00 -
2002
150.55 15.5111.9425.8
2003
176.67 17.4138.3723.6
2004
238.44 35.0174.6826.0
2005
296.00 24.2217.6024.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历年商务统计资料整理。
——对外劳务合作“十五”时期增长近五成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十五”前二年有所起伏,从2003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5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27.5%;新签合同额42.5亿美元,同比增长21.3%;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7.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6万人;12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6.5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3万人。
2001—2005年五年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达到181亿美元,年均增长10.9%,比“九五”时期增长49%;新签合同额累计达到169亿美元,年均增长6.3%。2005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56.5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12.5万人(见表3)。到“十五”末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数达600多家。
——对外设计咨询有所增长
2005年,中国对外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2.27亿美元,同比增长54%;新签合同额3.57亿美元,同比增长1.7%。2001—2005年五年间,中国对外设计咨询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达到6.1亿美元,年均增长37.8%;新签合同额累计达到10.6亿美元,年均增长41.9%。
从数字分析看,中国对外设计咨询近两年完成营业额有所增长,但总体规模非常小,是企业“走出去”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需要拓展的领域。
表3 2001—2005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情况一览表
新签合同额 比上年增长 完成营业额 比上年增长
年份 (亿美元) (%) (亿美元) (%)
2001
33.28 - 31.77 -
2002
27.52
-17.030.71
-3.3
2003
30.87
12.1733.097.4
2004
35.03
13.4737.53
13.4
2005
42.50
21.3048.00
27.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历年商务统计资料整理。
表4 2001—2005年中国对外设计咨询情况一览表
新签合同额 比上年增长 完成营业额 比上年增长
年份 (亿美元) (%) (亿美元) (%)
2001
0.88 - 0.63 -
2002
0.85
-3.20.8738.8
2003
1.76 107.00.88 1.1
2004
3.51
99.41.4767.0
2005
3.571.72.2754.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历年商务统计资料整理。
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问题
1.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模式比较单一
虽然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的形式日趋多样,但目前仍然是以对外承包工程的模式为主(见表5)。在2005年当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营业额(投资额)当中,对外承包工程收入比重最大,占55.7%;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部分占31.4%;而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分别仅占12.3%和0.6%。同样,截至2005年末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累计营业额(投资额)当中,对外承包工程收入比重依然最大,占59.0%;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部分占24.9%;而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分别仅占15.5%和0.6%。
表5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总体情况一览表
2005年营业额 比例 累计营业额 比例
主要模式
或投资额 (%)
或投资额
(%)
(亿美元)
(亿美元)
合计390.47 100 2300 100
1.对外承包工程 217.6 55.71357.959.0
2.对外直接投资 122.6 31.4 572.024.9
(非金融部分)
3.对外劳务合作48
12.3 356.115.5
4.对外设计咨询
2.27
0.6 14
0.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2005年商务统计资料整理。
2.跨国投资和经营的规模仍然偏小
虽然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发展速度较快,但规模仍然偏小,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过去的5年里,作为跨国投资和经营主要的形式之一,中国新设境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6.0%和65.6%,但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情况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所占的比重很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7302.6亿美元,存量97322亿美元,以此为基础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看(见图1和图2),2005年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第一,超过了新加坡(106.7亿美元)、俄罗斯(96亿美元)和巴西(94.7亿美元),但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中美国(2293亿美元)的百分之五,不足英国(654亿美元)的20%。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见图3和图4),2005年末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排位第三,相当于第一名新加坡(1009亿美元)的一半,只有发达国家中美国(20182亿美元)的百分之三,英国(13781亿美元)的百分之四和德国(8336亿美元)的百分之七。从平均投资规模看,中国境外投资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除少数资源开发型项目和跨国并购项目,相当一部分项目的实际投资额只有几十万美元。根据2003年底的数据计算,目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累计平均项目投资额为153万美元。
图1 2005年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流量)比较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统计数据,其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图2-4同。
图2 2005年中国与主要发展中国家对外
(流量)比较单位:亿美元
图3 2005年末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对外
直接投资(存量)比较 单位:亿美元
图4 2005年末中国与主要发展中国家对外
直接投资(存量)比较 单位:亿美元
3.跨国投资和经营的产业结构仍停留在较低层次
虽然跨国投资和经营的行业不断拓展,但低层次的格局仍未改变。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所涉及的行业领域极为广泛,几乎囊括了三次产业的各个领域,并且企业在境外投资中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不同行业交叉投资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例如,在2004年55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中,采矿业投资为18亿美元,高达32.73%。虽然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投资近年有所增加,但比例还很低,跨国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
4.跨国投资和经营业绩难如人意
近年来,“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成为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战略选择。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中国企业开始涉足海外资本市场。据统计,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额高达65亿美元,超过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50%。然而一些研究表明,60%—70%的并购案例是失败的,其中,收购企业中约有3/4股价下降了20%以上,仅有36%的企业能维持收入增长。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曾列为2004年度中国最大海外投资案例之一的TCL和阿尔卡特案,该投资使TCL损失巨大。
更有研究指出,中国海外投资企业仅有三成盈利,三成亏损,四成维持。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中航油事件,由于监管不到位,2004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投机期货亏损5.5亿美元,造成了海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三、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策略
1.加快推动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相关制度创新
一方面,产权制度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目的、途径和效率。对于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晰,普遍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现象。这就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虽然享有了国有资产的控制权,但并没有享有与其控制权相应的收益权,以致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缺乏足够的激励去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相应的责任。国有企业经营者为获取控制权收益而进行一系列短期行为,致使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目的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受内部管理层或者代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从而使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出现明显的决策失误现象。另外,产权安排也决定着管理制度。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对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无法使经营者合理地行使其权力,从而造成国有企业母公司本身管理制度上的缺陷。而境外子公司(机构)的治理机制实际上又是国内母公司治理机制的延伸,这就造成了一些中国境外公司(机构)内部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等严重问题,进而直接导致了这些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经营失利。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中航油事件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事件。
对于民营企业,产权安排不合理使相当一批中国民营企业“走不出”、“长不大”。从产权安排最基本的层面上看,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是明晰的。但要想使企业有效运作,还必须解决产权结构与层次问题,即企业内部的产权安排问题。由于产权安排不合理,中国民营企业始终难以摆脱个人和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多渠道吸收人才,不利于技术专业化与管理专业化的形成,弱化了家族以外成员对企业的凝聚力。正是由于这种产权结构安排的不合理,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专业人才匮乏,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强。尽管众多民营企业产权相对清晰、机制灵活、市场取向显著,但苦于这种自身缺陷,面对诱人的市场机会、有力的政策导向,只能对“走出去”决策持观望或采取小规模试探性动作。
另一方面,政府宏观制度安排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导致现阶段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模式比较单一、产业发展停留在低层次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府宏观经济制度安排一直是为公有制经济保驾护航。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相应的宏观经济制度的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例如,中国目前尚无《对外投资法》,不利于企业依法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和政府依法行使管理权;已有的一些法规和政策也往往由于不完备、不配套而难以落实;中国尚缺乏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投资者在境外可能遇到的风险不能提供充分的保护;中国驻外使馆所获得的商业信息一般都反映到中央有关主管部委,按行政隶属关系再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传递,基本上是一条单向、封闭的线路。因而,在这种缺乏足够合理的宏观制度安排情景下,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大多选择了具有劳动力密集型优势的、风险相对较小的模式——对外承包工程和中国经济发展急需且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的资源型行业。
因此,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效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就企业而言,应力图建立起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激励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新的制度安排。
就政府而言,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应力图完善各种宏观制度安排,避免政府角色的越位、缺位与错位,加快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新的协调配合关系。具体讲,一是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包括外汇政策、审批政策等;二是尽快通过《对外投资法》、《境外投资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为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创造一个公平、宽松的环境;三是通过政府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提高应对境外突发事件的疏导、预防、预警能力;四是要重点扶持帮助企业“走出去”的中介机构,如咨询公司、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以形成一套集约式的中介服务;五是大力推动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和投资保护协定的签订,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构筑良好平台,保护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合法利益。
2.积极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一是根据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动态发展原则选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重点行业。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国际经验表明,不管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其产业选择大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型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状况表明,资源开发型产业一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发展资源开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缓解资源缺乏这一经济发展的瓶颈,发挥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前向辐射效应。但是,资源开发型产业毕竟属于低附加值的行业。国际经验表明,虽然资源开发型产业是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重点投资行业,但随着一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其所占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现阶段面临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而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因此,中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力度。
二是注重发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对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和适应较小市场需求或适应当地投入要素的技术。由于本国(地区)市场容量较小,资金技术实力较发达国家不足,他们往往要对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使之符合自身需要: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海外子公司充分利用这些已经发展成熟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技术进行生产。由于这些技术更符合那些国内市场有限、劳动力众多的发展中东道国的实际,因而在这些国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对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应选择能够发挥产业相对优势的行业。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梯度较小,易于为他们所接受。因此目前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
三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方向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当前,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他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重点大都落在了第三产业上。而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因此不可能盲目地要求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是,这些产业代表了中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重点的发展方向,在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大有可为。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其海外投资能够及时追踪,获取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分享国际技术资源,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因此,对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的重心应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那些高新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这符合对外直接投资的辐射效应和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要求。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目前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而且面临着借助对外投资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因此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是现阶段发展的重点。而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将决定中国未来在国际投资领域的竞争力。所以在发展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应逐渐加重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以保证中国产业发展的未来竞争力。
3.着力提高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动机分析,国际跨国投资和经营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自然资源导向型,即为寻求某种自然资源而进行的跨国投资和经营;二是市场导向型,包括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三是生产要素导向型,主要是指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跨国投资和经营。从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实践来看,影响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寻求更低的生产要素成本;二是专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引;三是优势的产业结构吸引;四是企业扩张的需要。企业只有选好跨国投资和经营的产业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东道国或地区,确定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企业稳步可持续的发展。成熟的运营方式和产业链对从事该产业的企业来说,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为了切实提高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把增强跨国投资和经营竞争优势的重点放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自主创新上来。
一是竞争优势高低层次的选择。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一类为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低层次的竞争优势,包括低廉的生产资料成本、运输成本等易被模仿的比较优势。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是指高级专业人才、内部技术能力等。高层次的竞争优势能够借助长期累积并从持续对设备、专业技术、高风险研究、营销等方面的投资和经营发展而来,在适时的机会中形成跨国公司扎实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应该尽可能选择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不断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有关服务质量。
中国企业应当坚定地树立这样的信念: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的企业来说,更应如此。企业要加大研发费用投入,改善关键设备和技术程序,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联合建立实验室,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入高质量的人才。
二是竞争优势的种类与数量的选择。总的看,竞争优势的种类与数量越多越好。从竞争优势选择的角度来看,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内外界条件的变化要有预见能力、认识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管理者要掌握变化,选择高层次的、多种类的竞争优势,作为跨国投资和经营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有利于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营销份额,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扩大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
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强调的是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注重的是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产品的差异,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一个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与地位。因此,提高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企业应该准确定位产品优势,并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之前,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的企业要根据产品定位。选择一定的指标进行评估,及时反映市场绩效情况,对策划经营方案以及产品的经营走向给予准确的定向、定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市场环境等客观因素不断变化,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的企业对客观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和风险预测,适时掌握决策管理、人员组织等各方面的变化,进行全方面、全方位的市场调整工作,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同时要有选择一定分担风险的机制作为制度保证。
标签:投资论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设计咨询论文; 政府工程论文; 走出去战略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咨询行业论文; 营业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