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燕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第一中学 038200
摘 要: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学生的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关键词:赏识教育 教学模式 培养能力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操作方法,从而对教育规律把握达到了理论化、系统化、操作性、特色性的高度。
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常常会让数学教师认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教师的职责就是把知识点讲清楚,让学生多做练习,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考试时得高分。美国心理学家丝雷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赏识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重视不足,由于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教学活动都由教师来组织,学生只是消极参与。虽然情感教育现在已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成为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许多教师仍没有真正领悟其精神内涵并进行认真学习。有些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都相当不错,课讲得很认真,课堂教学能力也很强,而且也有较强的责任心,有时不惜牺牲休息时间,辛苦的去为学生加班加点。尽管如此,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承认,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容易让人们忽视的恐怕就是情感教育了。
学生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的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从认知角度考虑,关注如何把数学公式、概念和定理讲清楚,只注意讲解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计算演示中的正确性,而很少想到教学的情感性和趣味性。然而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性学习已为教师所熟悉,但仍有不少高中数学教师认为“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很困难。因此要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乐于接受,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情和良好的教学情感。同时,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体会对话的平等,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先教后学,教了在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教师越学不会、越不爱学。这些都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更要教给学生运用本领的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要求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转化,成为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产生想法的“助产士”。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教学的情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而且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作为“数学教育”与“育人”功能之间的纽带,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尽快学会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全方位地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教会学生求知,并不断地强化结论与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学会生存。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教学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应注意通过巧妙地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应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黄兴丰 数学课堂活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于波 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论文作者:王燕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2月总第19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情感论文; 过程论文; 教学活动论文; 主体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12月总第19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