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圆通货运航空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僵化与落后,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模式的演变路径,指出了家族式民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民营企业在产权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管理模式;制度创新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利弊可谓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一般认为,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起了特殊的作用,但随着民营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这种管理模式的落后与弊端就日益显露出来,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而必须打破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践表明,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差别在于不同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上。事实上,真正判断管理模式优劣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管理效率。基于此考虑,本文拟从管理制度创新的角度探讨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以期对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效率,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有所裨益。
一、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演变的路径分析
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其管理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和两次转变。第一个阶段是初创期。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最初主要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的“家庭作坊”或“家庭车间”的形式来从事某一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此时的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品种单一,管理组织和结构简单,企业成员主要由父子、夫妻、兄弟、亲戚等家族成员所组成,除了雇佣必需的几个帮工外,企业员工数量很少。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是非正式组织结构且规模较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由家族成员共同出资,企业产权几乎是由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一种纯“共有式”家族产权关系;经营方式主要是自产自销或按照客户的要求“按订单生产”,产品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销售网络。为了减少经营风险,稳定和节约成本,民营企业在初创时期绝大多数企业家将企业所有权、管理决策权、人事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一种两权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第二阶段是成长期。在这一阶段,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品种也日益多样化,基本上建立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员也日益增加,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也变得复杂,企业创始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也越来越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企业管理,原有的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此时的民营企业不仅在资金来源上越来越依靠外部资金的注入,如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或接受其他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的投资、或转让企业股份筹集资金等等。而且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也会聘用外来人才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企业资产所有权结构变化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对分离,必然会打破企业原有的家族式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模式,形成以家族成员为主决定企业的重大发展战略,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则更多授权企业聘用的经理人员来负责的企业管理格局。这样,就实现了企业管理模式“第一次飞跃”,即由“古典式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向现代家族式企业治理模式的转变。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期。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企业从原来的单一产品生产和服务向多种产品和服务的方向扩展,甚至有的企业已不满足于现有的生产、服务领域以及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开始尝试走多元化的经营道路或跨国经营方式。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企业所需资金数额巨大,仅靠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来源既不能及时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有时还面临着较大的筹集风险,而从其他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所筹集的资金来源又非常有限。因此,民营企业更多的是面向市场以股份制的形式来满足日益膨胀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内部部门林立、结构复杂、机构众多,需要各类专门人才来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它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管理者具备更高的管理素质和能力,除了能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外,更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的和全局的眼光,还要能灵活处理企业内部的各种复杂关系,协调好各方的利益,特别是与原家族成员和股东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制度缺陷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既有传统的古典式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也有现代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综观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现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制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产权和控制权高度集中。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中,大多以家族为中心,由一个家族成员任厂长、经理,其他管理机构则分别由亲戚、朋友兼任,企业的控制权不会轻易易位。在这些企业中,即使所有者可能要聘用一些管理人员作帮手,但所给的权限极为有限,主要负责管理日常事务,起不了较大作用。
三、制度创新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实质上是由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所组成的。因而,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创新,即转变原有的不适合企业发展与缺乏管理效率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上文分析,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制度创新民营企业产权单一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实行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不仅可以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家族式企业资金瓶颈问题,使企业以较低的资本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还可以引入更多的外部智力,使企业的许多重大经营决策更加民主和透明,减少决策失误的概率。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增资扩股、出让产权、资产转让等形式引入外部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二是尝试实行“双产权制度”,即建立物力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并存,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匹配、和谐共存的产权制度和形式。这种产权制度是与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或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密切相关的,它需要企业拿出一部分股份给那些对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使他们不仅能获得工薪收入也能从企业资本增值上获得差额收入,使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真正股东,也就是企业的实际上的产权主体;三是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实现资本联合,然后将资本以入股、借贷等方式投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其他企业。这样,既可以促进民营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发展,也不失为解决其资金“瓶颈”的一个有效途径。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创新活动,没有大批真正高素质人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持久创新。为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首先,民营企业自身一定要创造条件培育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不仅要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而且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在人才的使用上应坚持“任人唯贤”和“任人唯能”的标准,使真正的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其次,一个企业的人才是有限的,人才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是求贤若渴,主动走出去和大专院校和和科研院所“攀高结贵”,借助其智能优势创造经济优势;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和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力求突破人才短缺“瓶颈”。再次,民营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观念。要充分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帮助员工解决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留置人才,并通过教育、培训、激励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利用待遇、事业、情感、制度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和挖掘企业各种人才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最后,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引入职业经理人也不失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一种有效途径。
3·决策机制创新毫无疑问,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权力制约是至关重要的。针对民营企业中权力过分集中,企业主权力过大的问题,企业应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权力制约机制使其正常运转。首先,要依法合理的配置权力资源,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并在企业内部实行合理分权、适当放权。其次,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权责机制,形成权责明确、彼此制约、相互监督和高度协调的运行机制。最后,民营企业主应改变偏好发号施令“我是老板我说了算”,忽视了员工的参与意识的传统观念,应勇于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企业中倡导民主决策的氛围。
4·激励机制创新。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的出发点是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调动资产所有者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5·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共有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在企业的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是内塑素质、外塑形象,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凝聚功能、严格的约束功能、良好的导向功能、提高素质的催化功能、开启创新的功能、协调及沟通和辐射的功能”。
四、基本结论
从理论上讲,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管理模式各有其优势与劣势,由于不同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差异,因而不可能有千古不变的适合所有企业的万能模式。民营企业切不可强求一律而照搬模式,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管理既有一般企业管理的共性,更有其管理的特性;在搞好企业内部基础管理的同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客观分析行业、地区以及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正确衡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科学评估企业的监督管理成本,选择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管理中,即使模式不变,企业的管理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在具体的管理制度上,民营企业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应重点在企业产权制度、企业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迎秋,剧锦文.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力关系调查与分析[J].新视野,2008(01):24-29.
[2]甘路明,潘惠,刘景江.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02):90-93.
[3]李仁君.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J].中州学刊,2002(01):25-29.
[4]李欲晓.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11-117.
作者简介:邓伟(1982年10月—),男,2006年毕业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本科学历,陕西宝鸡人,现居住在杭州,在职研究生,专业为企业管理。
论文作者:邓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企业论文; 民营企业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民营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方式论文; 产权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