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趋势_海尔论文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趋势_海尔论文

“入世”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文化建设论文,走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1月11日,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怀的日子---中国加入了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国"入世",标志着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在经济上将进一步的崛起;标志着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彻底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时代;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标志着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入世"后,中国企业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而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趋势又将是怎样的?这是当前我国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企业家、企业文化研究者,不能不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因为弄清这些问题,就“能与趋势成功地配合---成功地迈向未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腾飞。

从当前国内外企业发展形势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看,"入世"以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精心设计理念,实现管理变革从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的实践看,未来的企业管理将是以理念管理为主导。一位外商在参观海尔之后感叹道:"这是一家有概念的企业"。他所说的"有概念",就是说海尔有自己的经营理念。的确,海尔的成功,是海尔文化的成功。往根上说,是海尔理念的成功。海尔能激活"休克鱼",实际上是海尔文化理念激活了"休克鱼"。在近年来的兼并浪潮中,一些企业只把重点放在了人员、技术、财产的重组上,却常常忽视了文化重组的重要性,因而,不是导致兼并的失败,就是走了弯路。海尔在兼并中的作法堪称创举,当它要兼并某个企业时,不是派财会人员去,而是派海尔文化中心的人去,让被兼并企业先接受海尔的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经过一场文化的洗礼,海尔与被兼并企业形成共识,被兼并企业的员工转变成海尔人,这条"休克鱼"便被激活了。海尔的理念管理方式,预示着我国"入世"以后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

我国"入世"以后,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和不断强大的竞争对手,若仍然以传统的方式来经营管理企业,显然是落后了。为了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中国的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这可能就是企业管理理念化。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适合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度的经营,适合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它能够对员工、对顾客、对供应商、对消费者等的需求做出迅速反映。实行理念化管理的企业,不再单纯依靠具体的规章制度约束员工,企业理念会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心田,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关爱着自己。当然,理念管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管理之上的,就和海尔的理念管理是建立在OEC日清日高的基础管理之上一样。

那么,为什么我国"入世"以后,企业管理会出现这一发展趋势呢?一是从根本上说,企业理念决定企业的方向,决定企业的发展。"入世"以后,企业的一般管理制度,特别是与涉外有关的管理制度要与国际接轨,同一行业企业之间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也会逐步缩小,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主要是不同理念指导下的不同的企业宗旨、经营策略等,理念问题因此而突出起来。二是"入世"以后,我国企业要拆掉三堵墙。张瑞敏对此的解释是:拆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墙,使过去只在国内市场的经营变为可以在国际市场经营。如海尔在国外就有13个工厂,数以千计的销售网点。拆掉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墙以及中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墙,使企业竞争国际化、公开化。拆掉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墙,使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市场关系,每个员工都要成为创新的SBU。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统一的经营理念,就不能与"入世"后企业面临的形势相适应,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同外国企业竞争。三是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员工大都将是知识工作者。他们工作在一线,接近外界的环境,容易最先获得第一手的信息。这就要求决策要由高层主管下移到工作场所,人们把它叫做"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系。由于知识工作者拥有自主权和决定权,多层次的中级主管职位随着监督和协调任务的减少也将大量减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E·海能认为:现代企业领导人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将不可避免地从传统的机构观点下的领导活动,转移到思想上的领导责任和领导行动。这里讲的"转移到思想上的领导责任和领导行动"就是实行理念领导。美国的麦当劳、摩托罗拉等一批优秀企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已经形成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系统,实现了理念管理。

“入世”后,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应

该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把设计、提炼企业经营理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并根据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本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战略、经营特色、人力资源状况等,提出或进一步调整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尔后再把这一个理念迅速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

结合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文化的提升"入世"以后,我国企业另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一是因为中国企业将面临具有高信息化水平的国际企业的挑战,拼的就是获取信息的速度。谁先抢到有价值的产品定单,谁就抢到了市场;谁能有效、快捷地掌握、利用信息,谁就会取得各种竞争资源,在商战中取胜。二是因为"入世"以后,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创新的速度。而信息资料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依据。没有信息资料的迅速获取,企业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因为"入世"以后,企业如果不尽快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整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企业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就无法实行有效、快捷的管理,就不能降低成本,就会失去商机。一些专家在分析“入世”以后我国企业的发展时,将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断言: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的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等现代手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管理方

面,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辅助决策;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F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的整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具体体现为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美国政府于1993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6年起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目前,美国的电子商务活动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已决定建立一个单一的电子商务市场,实现通过网络进行年总值为2400亿美元的零部件采购。西尔斯、罗巴克和卡勒富尔三家零售商已组建了"全球网上交换站",联合进行网上采购。英特尔公司为掌握全球商业信息,已向半数员工发放了35000台笔记本电脑。公司员工每天收发大约300万封电子邮件。据统计,财富500强企业有90%都实施了ERP,而中国的500强企业实施ERP的还不到10%。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到所有企业的20%~30%,多数企业所做的工作只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信箱,并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

为了改变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五年内我国大企业全部信息化。具体目标:到"十五"末期,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至少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力争绝大多数企业在"十五"期间建立企业网站及主页,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网上营销。我国的联想、海尔、万科、北京万东医疗设备公司、北京住总六公司等在这方面都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表面看来只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属于企业管理手段的技术化范畴,但实质上是一场革命,它将涉及和影响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在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现实和深远意义,也必将要求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比如,实行信息化管理意味着企业的视野更宽,思路更广,对企业各方面的素质要求更高,那么,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需不需要做相应提升?比如,怎样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发掘人的潜能,激励创新精神,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比如,企业导入软件管理以后,怎样在坚持企业宗旨的前提下对原有的管理制度做必要调整?这些都是企业文化面临的新课题。从我国企业的实践看,有的通过信息化建设,树立起了新的营销理念,变过去由企业"推"为用户"拉",实现了零库存,为企业发展拓开了一条崭新的路;有的通过网络办公,加强了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为员工参与管理开辟了新的通道,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这些都说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会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也要求企业文化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直面人才竞争,重视营造爱才

有人说,人才竞争是中国"入世"的第一仗。这是千真万确的。

"入世"以后,将有更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并逐步进入电信、银行、保险等领域。据讲,现在国际著名的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已经进来,而且还将继续增加。这些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各种办事机构、营销单位、企业以及研发机构,有的把总部迁到我国。与此同时,他们推出了人才的本土化战略,并采取高薪吸引、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等方法,从我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包括企业挖走大量的人才,使我国专业人才的流失十分严重。据2002年4月25日《工人日报》报道:南昌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蓝领",正在以年均22.4%的惊人速度在流失。因此,"入世"以后,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第一场遭遇战不是产品的比拼,也不是市场的分割,而是人才的争夺和反争夺,并将呈现白热比的趋势。

早在"入世"前,我国人才的外流就比较严重。1987~1997年,我国共有4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在30万已毕业的留学生中,有2/3滞留在国外。即使回国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有些也流入外资企业。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的一次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五年中,被调查的企业共引入各类科技人才7831人,而流出的各类科技人才就达5521人,引入和流出的比例为10.17。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国企人才流失现象最为严重,引入与流出的比例为10.89。其中有一个企业引进一个科技人才,流出1.79个科技人才。5年来,北京电子行业通过各种渠道引进科技人才3175人,而流失人才则达6308人,比引进还多3133名。特别是那些经过企业精心培养、出类拔萃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率最高。科技人才的流失,引起了技术的流失及市场的流失,这就使得本来举步维艰的国有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的短缺将是一个世界的现象。据最新材料显示,美国短缺高新技术人才高达85万人(仅美国硅谷现在就有34.6万个位子短缺)。美国政府最近出台了《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着眼点和核心就是要吸纳世界各国优秀科技人才,目标是每年从国外吸收19.5万名技术人才。加拿大废除了1998年在招募人才方面的限制,准备进一步扩大吸收各种人才的途径。英国则考虑放宽对人才及其家属永久居住的条件。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较发达的国家,使不发达国家深受其害。国际劳工组织最近发表的关于152个国家移民情况报告指出,由于人才外流,使这些国家增加了经济停滞的风险。据联合国开发署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原在国外工作的专业人才已达50万人,并以每年10万人的数量递增。其中,亚太地区人才

外流最为严重。印度每年外流的高科技人才达6万余名。土耳其平均每年外流370余名专家。菲律宾培养的专家有12.3%已移居国外。仅阿拉伯国家因人才外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300亿美元。

"入世"后,我国企业对人才问题要清醒的认识。首先应当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必要的,否则,就不会有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怎样吸引、留住自己需要的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企业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企业文化建设更要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现在,很多企业注意在分配上向人才倾斜,认为薪酬多了,人才就不走了。这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我国企业向来就有"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在大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我们还是有可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对此,我们应当有信心。不管是在国内的还是在国外的,我国知识分子、优秀人才都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企业应当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依靠他们,为他们搭建一个在祖国实现他们自我价值的平台,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强发展后劲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彼得·圣吉曾写了一本书,叫《第五项修炼》,其中讲到,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学习,随时了解全球各方面的新信息,学习层出不穷的新知识。从此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国"入世"以后,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不创新将是死路一条。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知识的载体是人。因此,"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美国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戈登·德莱顺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也写到:将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个"学习团体",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竞争优势。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我们很快发现,多元化公司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学习的组织是至关重要的。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必须迅速地吸收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所谓学习型的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和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未来的能量"([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第14页)。

学习型组织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共同远景。即将个人的远景整合为企业的共同远景,将全体员工凝聚在同一旗帜下,形成企业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团队学习。公司将通过整合个人的学习,形成企业前进的动力。未来成功的公司必将是公司与员工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公司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员工终身学习。公司只有通过员工不断学习才能对所处的市场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三是企业战略只能是:学习,提高素质,创新,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不断创新,加快发展速度。在"入世"后的21世纪,只有反应敏捷的、速度快到在人们尚未意识到他们发展方向的企业,才可能最终赢得竞争。

"入世"后,衡量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坏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个企业能否最终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现在,西方一些著名的大企业正在掀起一个学习的革命。于1985年立的美国苹果公司,已成为著名的学习

型组织,他们创立的"苹果式课堂"已产生了引人注目的效果。英国最大的公司---英国电讯公司,在上世纪末就已开始一项为期5年、耗资数亿英镑的"学习的革命"工程,使6000万人能够进行学习和信息交流。掀起"学习的革命",把企业(公司)变成学习型组织,现正成为我国很多企业的自觉行动,成为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做法无疑将给企业带来脱胎换骨般的跃进和升华,成为推动我国企业迅速发展、实现"适者生存"的助力之一。实际上,我国有远见的企业家,如北新建材集团董事长

宋志平早在1997年之前就提出了"要像办学校一样办工厂",并付诸了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重视文化冲突,建设"合金"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和每个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使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东方提倡的是集体主义,西方崇尚个性的张扬;东方讲究人际关系,西方推崇科学思想;东方重伦理,西方尚法制;东方管理意在引导,西方管理旨在防范;东方企业鼓励以厂为家,西方企业则主张工厂只是工作的场所等等。"入世"以后,我国企业将走向世界,各国的企业也在走向我们。由于文化的差异,企业在共同合作和经营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的冲突。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尽管世界上各国、各民族文化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但在经营文化上有很多却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船的理念"、"木桶的理念"、"100-1=0"等企业经营理念能为国内外企业所认同、所接受的一个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中外企业双方共同利益的需要,中外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成为一种"合金"文化,将是我国"入世"以后企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当前世界一些著名大公司的

企业文化都是"合金"文化,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如日本的企业文化,就是中国优秀文化部分+美国优秀文化部分+本国传统文化的"合金"文化。用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涩泽荣一的话说就是"《论语》+算盘"。我国著名而又独特的海尔文化,也是融东西方管理思想于一炉,在继承中创新,在引进中消化,最终植根于中国这片古老土地。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来说:海尔文化=日本文化(团队意识+吃苦精神)+美国文化(个人舒展+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北京松下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是个合资企业。开始,因为双方的国情不同,各自办企业的出发点不同,因而,经营理念、管理方式都不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文化冲突。经过磨合,企业的中日双方领导层很快都认识到,为了共同利益,双方必须同舟共济,因而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上很快走向融合,经营效果也越来越好。他们把自己的文化,就叫做"学习、借鉴、融合的中外合资企业新文化"。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我国"入世"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就会自觉地借鉴西方和世界各国管理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多做磨合工作,使企业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反之,如果看不到这一趋势,甚至采取排外主义的态度,就会使企业总是处于东西方文化矛盾冲突之中,因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这在我国的"三资"企业中是有很多先例的。对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来说,文化的冲突和误解会使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据SEIEC-TION咨询公司称,一项失败的外派任职的直接损失在25~50万美元之间。摩托罗拉公司估计的数字更高,一名失败的中层职员3年期任职造成的损失将为60~125万美元。任职的损失不仅仅表现在钱上,如果外派选错了人,还有可能损坏和所在国家的关系,丢失商机。

有的人可能担心:这样下去会不会使我国企业文化"西化"?我们说不会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本土企业都以本国的员工为主体,离开本国的文化根本不能生存,这也是诸多跨国公司实行人才本土化的重要原因。何况,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说,在这一点上,更应该有自信心。19世纪德国史学家利希霍芬就曾讲过:世界上有两个公认为最聪明的民族,同时也是最善经商的民族,一个是犹太人,一个就是中国人。西方文化固然有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个性舒展"的优点,但也要看到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长处,那就是重视伦理,崇尚道德,讲求仁义,提倡境界,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持"仁中取利义中求财"。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会发表宣言时就曾说过:"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因此,曾经繁荣了几千年的古老儒家文化在经历了一系列脱胎换骨之后,一定会重新焕发出它的勃勃生机。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在东西方文化融合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会都被人家融化掉。在这种"融合"中,中华民族在对自己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扬弃中,一定会生长出与时代要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合金"文化。

标签:;  ;  ;  ;  ;  ;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趋势_海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