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在高一两个班的学生中开展了一项 “谈谈你对中学历史传统教学的看法”的调查问卷,共调查学生102人,收回有效问卷102份。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偏弊,造成学生不爱学、甚至是讨厌历史。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主要表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应试”为目的的历史教学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且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注意个性、智能优劣,实行“一刀切”,只顾“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更深层的原因是大多教师都以服务于高考为宗旨,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淡化事件的经过,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让学生索然无味,学生为考而学,把学习的目的归终于仅仅为了应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没有了“乐学”,思维的火花又怎能点燃?因此,不把应试教育的观点转变过来,历史教学可能走入死胡同,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无法释放,更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刚从师范毕业便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时就深感教师责任的重大,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这句话便一直激励着我去寻找种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目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根据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的知识,自己得出了十几个结论:国民党由于执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苏联才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大力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苏联愿与国民党联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太弱小,且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支持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而当共产党力量强大以后,还可以从国民党内部来掌握政权,实现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联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壮大自己的阵营才支持、联合国民党共同反帝等等。所有这些观点,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学总结得出的。这就使学生们在争论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踊跃地参加到讨论、答辩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教益。我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报告会、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 "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一中"为主题的国情、市情、校情系列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学唱革命歌曲;指导学生搜集地方史料,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我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我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师专生有很多课余时间,对师专生的素质教育也不应仅限于课堂之上,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⑥。
三、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内容,紧扣基本要求,旁征博引,中外贯通,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交点,抓住特点,不留疑点,最终掌握知识点。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及其独特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效益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革历史课教学的定势思维模式,进而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的必由之路。
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 ,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探讨和实验,我在历史学科的教法和学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始形成,它对激发和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明显上升;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增强。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科研意识显著增强了,开始从 "知识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参考文献
[1]《教育与创新》宋旭辉.上海教育1999年第1期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黄小波《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
[3]《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刘晓平《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12月.
论文作者:王建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教师论文; 苏联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国民党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