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宏观因素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司内部论文,因素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4)05-0033-04
公司内部贸易(intra-firm trade),是与公司间贸易(inter-firm trade)相对应的经济概念,是指一家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产品、原材料与服务的国际间流动,即发生在子公司与母公司,子公司之间的贸易。据统计,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已经超过了70%,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3(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内部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的内部贸易增长非常迅猛,2002年中国与美国贸易中内部贸易进口占全部中国从美国进口的10.5%,出口占20.5%(注:数据来源:www.bea.doc.gov,the bureau of census《美国商业部消息》1995-2002年),而在1992年,进口中内部贸易的比例为10.5%,出口内部贸易比例也不过4.9%;中日之间内部贸易的规模也非常巨大,据日本METI(经济贸易工业部)调研数据,2001年日本在华子公司销售到母公司占全部销售的22.79%,从母公司采购约占全部采购的18%(注:资料来源:www.meti.go.jp,Enterprise Statistics Division of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日本商业季度调查1997-2003年》)。
国内外研究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文献有以下方面:一方面是从企业层面研究内部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分析以下因素对内部贸易的影响:(1)产品高技术性,高质量、高规模经济性,独特生产和市场营销的需求;(2)产品质量、价格、供需的不确定性;(3)生产流程的可分割性,垂直一体化的可能性;(4)税率;(5)作为中间投入的产品市场竞争结构(Cho1988),等等。另一方面是宏观方面研究,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文献主要是对不同国家内部贸易的特点、影响的分析,如:A、Zeile对美国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了美国关联贸易的发展趋势,结构变化,美国跨国公司和外国在美子公司的变化规律;B、Altzinger宏观上分析澳大利亚90年代来对东欧地区内部贸易的变化,检验了不同投资方式、不同进入方式、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内流和外流FDI和不同历史阶段公司内部贸易的差异;C、Lipsey利用日本MITI的统计数据,分析美日两国的子公司投资变量和内部贸易变化对美日之间的贸易与投资的影响。D、海林纳分析了60-70年代跨国公司与其发展中国家子公司内部贸易的概括、类型以及内部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因此,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宏观因素影响的研究仍待深入,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根据理论分析影响内部贸易的宏观经济变量主要有对外投资总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差异。
一、对外直接投资总量(FDI)对内部贸易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因此跨国投资是内部贸易发生的基本前提,一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的存量越大,内部贸易的规模就越大,内部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就越高。
我们从纵向和横向数据两方面对此进行实证:
(一)利用我国内部贸易动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我们利用90年代后中国与美国内部贸易进口与美国对华累计直接投资以及贸易规模进行相关分析。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DI)数量较少,相对于国外直接投资流入可以忽略。因此,以内部贸易进口量(内部贸易出口量)为因变量,以美国在中国直接投资累积量和当年进口量(出口量)为自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表一。结果表明,内部贸易进出口量与直接投资存量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进出口贸易规模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一 我国与美国内部贸易与直接投资关系分析
*表示P<1%的显著水平**表示P<5%的显著水平。
(二)横向数据实证分析。由于美国对内部贸易统计是非常完备的,为了进一步检验内部贸易与对外投资的关系,我们利用2001年美国对各国的截面数据进行检验。
利用美国的内部贸易的进出口量、进出口贸易中内部贸易的比率(即内部贸易出口比率和内部贸易进口比率)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外国在美直接投资、对内FDI和对内FDI相对GDP的比值进行相关分析,再利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二。
表二 美国与各国内部贸易与对外FDI和对内FDI的相关分析
*表示5%的显著水平,**表示10%的显著水平,n.s.: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数据来源:www.bea.doc.gov,U.S.Bureau of Economic Ananlysis
结果表明,内部贸易量和内部贸易比率与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内部贸易出口比率与对内和对外FDI/CDP显著正相关,内部贸易进口比率与对内FDI/GDP显著正相关。而且,其中内部贸易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程度更高些,内部贸易进口与外国直接投资相关程度更高些。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内部贸易出口主要发生在美国母公司与其国外子公司之间,内部贸易进口主要发生在外国公司与其在美子公司之间,内部贸易出口出口主要是零配件和原料,供国外子公司进一步加工组装,这些子公司设立在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或墨西哥等地,或者设立在市场所在国;内部贸易进口主要发生在外国跨国公司与其在美国的子公司之间,尤其是批发贸易子公司,比如美国从日本的内部贸易进口中90%属于日本本土公司向其在美国的贸易子公司的内部销售,内部进口主要由再出售的成品组成,不需要进一步加工,在1980、1987、1992的基准调查年,90%的是成品。
二、经济发展水平对内部贸易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宁提出投资发展阶段论,其中心命题是:一国吸收国际投资和对外投资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经济发展阶段又影响这三大优势,因此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涉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结构。根据前面所论证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对内直接投资直接影响该国的内部贸易的规模,也就是,在总的趋势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其对外贸易的内部化率亦愈高。发达国家的贸易内部化率——主要是在最终产品和半制成品方面——高于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内部化率也较高。为了证实这一推论,我们引用1992年美国对不同国家的内部贸易的数据,进行分类,见表三。从1992年美国与不同收入国家之间内部贸易出口的比例可以明显得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比例与人均GDP相关,收入水平越高,贸易的内部化程度越高。
表三 1992年美国与贸易伙伴之间内部贸易比例与人均GDP的分类(单位:%)
国家数量美国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外国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个) 美国出口美国进口美国出口美国进口
所有国家 59 13 10.86.214.5
20000以上 14 22.610.79.935.1
10000-200009 22.121.74.513.4
2000-10000 15 9.6 10.57.912.9
1000-2000 10 5.9 6.8 1.22.3
低于1000
11 4.3 6.1 5.32.6
资料来源:Zeile,William J"U.S.intra-firm trade in goods"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Washington;Feb 1997
利用59个国家的数据进一步作相关分析,贸易伙伴人均收入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出口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601,与内部贸易进口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672,内部贸易的比例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产业差异对内部贸易的影响
不同产业贸易的内部化程度差异很大,比如日本在我国的子公司中,精密仪器的销售内部化率2001年为66.2%,工业机器为55.5%,交通工具为49.4%,而食品和烟草业仅为10.8%,陶瓷石器业也只为14.6%。根据文献的分析,导致不同产业内部贸易比率差异的原因有产业的技术研发密度、产业的竞争程度。
(一)产业研究开发密度是影响内部贸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产业研究开发的密度越大内部贸易的比率越高。这是因为:研究密集度低的部门产品,诸如食品、纺织品和一般建筑材料,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相当成熟,并已经扩散为当地企业所掌握,当地筹供也能保证投入的质量,因此并不像较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那样有较高的企业内部出口率;中等研究开发密度的行业的产品绝大部分是技术成熟的产品,强大的成本竞争压力促使生产公司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效率合理化”在公司内部建立和组织跨国性的分工与协作,从增加了公司内部产品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国际间内部筹供,形成数额较大的国际内部筹供物流;而研究开发密度高的行业,出于维持企业的技术垄断性,避免技术扩散,一般将贸易内部化。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处于研究密集度中等水平的行业和部门的企业内部出口率高于研究密集度较低的或较高的行业和部门,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他们认为,研究密集度较高的部门,产品的生产与市场主要是在创新国国内,其国外市场也主要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偏好类似的其他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公司内部贸易额很小。这种观点仍然是产品周期理论的翻版,已经不能解释现今跨国公司FDI的现状,因为在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技术环境下,产品不可能按照先国内后国外的扩张方式,而是在所有主要市场同时推出,或者针对不同市场设计不同产品。
(二)产业的竞争结构。公司所在产业的竞争程度和产业成熟程度也影响其产品销售的内部化程度。如果竞争激烈,公司的贸易内部化率较低,因为从供应方来说,竞争性市场有利于价格的形成,市场的不完全性较小,供应方内部化销售的动机减弱;从下游的购买方来说,它的供应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其筹供的内部化的动机也小。
我们以日本在华子公司内部贸易数据对内部贸易的产业差异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的因变量是产业内部贸易进口和出口比率,自变量包括技术密集程度和产业竞争程度。产业内部贸易进口和出口比率来源于日本KETI公布的2001年数据,数据中将制造业分为13个产业,我们以这13个行业的向日本母公司出售的比例为内部销售比例,以这13个行业的从日本母公司采购占销售额的比率为内部进口比率。产业技术密集程度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以2001年外资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的比率作为产业技术密集程度,同时将年鉴中35类产业调整为与日本统计相对应的13类。产业竞争程度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2》,以200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销售市场占有比率以及各产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注: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是反映产业内竞争程度的综合指标,产业平均利润越高,市场的垄断性越强;产业的集中率是反映产业内部竞争的直接指标,一般产业集中度用包括大中企业的市场份额、产业中最小经济规模以及最大8家企业销售市场份额的赫芬达尔指数,由于数据限制,产业中最小经济规模以及最大8家企业销售市场份额的数据难以取得,虽然根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可以推算这些指标(如刘小玄,2003),但毕竟与我们需要研究的2001年有相当的时滞,因此,我们以大中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作为产业集中度指标。)作为产业竞争程度,同时也将年鉴中35类产业调整为与日本统计相对应的13类。
对以上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四。
表四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表示1%的显著效果,**为10%的显著效果,N为13。
结果表明,产业内部贸易由产业的科技投入和产业的销售利润率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也验证了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和产业竞争程度是决定内部贸易产业差异的根源的假设:内部贸易比率与产业的技术投入成正向关系,与市场竞争程度成反向关系,即与产业平均利润成正向关系。不过模型对内部进口的解释程度较低些,修正,原因是内部进口比率指标仍欠恰当,由于没有日资企业采购的总量,实证中用从母公司内部进口占销售量比例代替内部进口率。大中企业的市场份额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是这一指标与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相关程度较高,在多元模型中存在多元共线性。
当然,影响不同产业内部贸易比例差异的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产品销售前后的服务需求。
综合上面理论和实证分析,一国的对外投资总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技术密集程度和竞争程度差异是决定内部贸易的重要宏观因素。
收稿日期:200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