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进入环保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世纪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说,进入21世纪,我国将从大规模生态赤字时代转向大规模生态建设时代,从环境污染时代转向环境保护时代。那么,21世纪,我国能否进入环保时代?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环保总局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胡鞍钢博士。
主持人: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是我国“十五”期间乃至2010年远景目标中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请问,这一战略还将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
胡博士:在跨入21世纪的“十五”期间,我国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庞大的人口总量压力在21世纪上半叶仍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更加尖锐,现有资源将难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以现有模式发展。生态基础薄弱、生态破坏日益加重将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挑战,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将成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同时,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环境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主持人:请问,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否是造成这些挑战的重要因素呢?
胡博士:长期以来,中国主要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效益和质量,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这种“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已经成为人类不安全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21世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主持人:请问,进入21世纪时,有哪些有利条件可以使我们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
胡博士: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幅度压缩高能耗、多污染传统产业的有利时机。“八五”期间我国能源年平均增长率为5.85%,“九五”期间(1996~1999年数据)则呈现为负增长,相应地单位GDP污染排放量也在大幅度下降。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从高能耗、高污染的高增长逐步转向低能耗、少污染的高增长。同时,全球化也为中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流动及城镇化加快将缓解我国的生态压力,而市场机制的引入、技术力量的增强以及公众的参与也有利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发展环保产业。
主持人:全球化给中国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机会,请问,21世纪我们应如何抓住这一机遇?
胡博士: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我国大部分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21世纪我们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通过自由贸易,大量进口稀缺资源和高环境成本产品,缓解人口增长对本国主要资源的巨大压力,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强大的外部环境压力和环境建设的动力,也大大增加了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力量,推动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按国际规则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新的经济、资源环境政策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技术、两种资金”。要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高度自给自足,转向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保持适度自给率;要从封闭型、半开放市场、较高的准入限制,转向降低市场准入,加快对能源、环保产业市场开放;要从主要利用国内资金特别是政府环保与生态建设投资,转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金,特别是利用国外资金和全社会投资;要从较高的关税、较多的贸易壁垒、较高的引入技术成本转向零关税、低成本获取全球环保技术与设备。四个转变的核心是市场转变。
主持人:既然有了诸多的有利条件,“十五”期间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沿着一个怎样的思路发展呢?
胡博士:“十五”期间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实行以人为本的战略,以富民为宗旨,促进人类发展,保障人类安全;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以知识发展战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积极主动进行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逐步建立“效益优先型”、“市场导向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人民受益型”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特别是改善与人民生活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质量;坚持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方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资金”和“两种技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资源与环境管理体制,依法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促进公众广泛参与,建议政府、民间、非政府组织、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
要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必须摆脱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经济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发展经济又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
同时,政府应有效利用技术进步、市场的力量和全球化三大力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节能技术的发展,不断降低能耗和污染强度,有效防止资源过度利用,大大降低资源退化风险,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收益。
还要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环境保护要体现在各项重大决策之中;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对国家重大经济政策和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部分城市和地区研究和试点环境与经济的综合核算制度,确保经济发展以“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
主持人:21世纪中国将进入环保时代,那么,我国在“十五”期间和2015年环境保护又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应如何对现有的环保政策进行调整呢?
胡博士: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这一目标应确定为:到2005年,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力争环境污染的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开始减缓,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到2015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城乡环境质量有了比较明显改善。
首先要采取严厉措施,限期实行对大城市、大江、大河、大湖的环境污染治理。国家应明文规定和宣布实施各类城市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达标期限;定期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和大江、大河、大湖水质报告;全面建立一个国家统一的时间表,5~10年内逐步实现各类污染源的达标排放;对污染严重的各类企业实行“大扫除”,强制性关停并转。
同时,还应加强污染税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引入“谁投资、谁收益”的环境治理原则,采用税收、环境认证、环境标志等市场手段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积极鼓励外资、企业和私人资本向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投资。
其次,国家应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友好型产业和生态建设,实现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扶贫开发三大目标。今后应对国内对外开放环保市场,积极吸引跨国公司进入能源和环保产业,鼓励国内外竞争。
国家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资占GDP比重应由现在不足1%提高到2005年的1.5~1.7%。政府投资应从竞争性生产领域撤离出来或者通过资本市场减持、出售、转让国有资产,更多地转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推行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实行免税或补贴、“三荒”长期租赁等激励性政策,鼓励各种社会资金用于生态建设投资。
主持人:西部大开发将是我国“十五”期间重要的发展战略,请问: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
胡博士:西部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实施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这两大相互联系的举措,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提高农民收入是生态建设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西部开发应遵循三大原则:第一是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和当地发展相结合,在生态建设必须考虑能够改善当地居民的基本生存;第二是生态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水资源;第三是生态建设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
西部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初步构想为:用大约10年的时间,西南地区实现“山青水秀”的建设目标,使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有较大改观,西北地区的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到2030年,西北地区的治理要大见成效,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黄土高原、塔里木河、青藏高原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到2050年,使西北地区适宜治理的地区得到全面整治,建立起有效防护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结构合理的林草植被体系,西北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建立起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