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句论文,关联词论文,汉语论文,表征论文,因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与目的
汉语因果复句是一种典型的偏正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一个分句说明原因(或结果),另一分句表达由该原因而产生的结果(或导致该结果的原因)[1]。心里学家探讨了不同年龄儿童理解汉语因果复句的特点。关树文(1961)研究发现中国儿童直到5~6岁才能掌握因果关联词[2];朱曼殊(1987)研究表明2岁儿童能用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形式来叙述简单的汉语因果复句,但含有关联词的、具有完整结构的汉语因果复句则要到5~6岁时才出现[3];朱曼殊、华红琴(1992)发现儿童对语义内容和结构较为简单的汉语因果复句的理解水平随年级而上升,而语义内容和结构较为复杂汉语因果复句的理解较为困难[4]。
上述研究主要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儿童理解汉语因果复句的特点,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延时(off-line)测试技术,不能较精确地反映句子理解的心理加工特点;另外,他们没有探讨成人读者阅读汉语因果复句后形成的命题表征的特点,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读者理解汉语句子,就是要对汉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解码并且建构有关该句所表达的世界知识的命题表征[5]。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读者在理解汉语因果复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有什么特点?在所形成的汉语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中,两个分句(也称为项目item)是存在着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性,还是表现出随机特点不存在方向性?如果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存在着方向性,那么这种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与汉语因果复句的语言表达的项目顺序是否一致?如果读者在理解汉语因果复句后所形成该句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与该句的语言表达的项目顺序不一致,我们就认为汉语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发生了互换,这种现象称为汉语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6]。
然而,探讨汉语因果复句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探测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K1aus Oberaue于2000年采用改进后的句子—图形验证任务技术考察了空间关系简单句的理解特点。他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被试以自调速度阅读呈现在电脑屏幕中的一个空间关系简单句,如三角形在圆形的左边(“三角形”和“圆形”称为项目),其句子项目呈现顺序为“三角形→圆形”,阅读完后句子消失图形呈现,先呈现一个项目的图形,1秒后呈现另一个项目的图形,要求被试迅速判断图形是否反映了句子的内容。他把句子和图形的关系分为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二致是指句子项目的文字呈现顺序与图形呈现顺序是一样的,不一致是指句子项目的文字呈现顺序与图形呈现顺序相反。结果发现,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要慢于不一致条件,据此他认为,理解空间关系简单句时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与项目呈现顺序相反,即为“圆形→三角形”[7]。Klaus Oberaue的研究较好地探测了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对考察汉语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有重要的启示。
近期,我们采用了Klaus Oberaue(2000)改进后的句子—图形验证任务技术考察了汉语有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发现,如果有关联词的汉语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会发生互换,其结果为“原因→结果”[8]。然而,若是汉语因果复句没有关联词的语法提示条件下,读者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有何特点?若其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是否也会发生命题表征的项目互换?这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本研究准备探讨这一问题。
2 实验一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2.1 研究目的
探讨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2.2 研究方法
2.2.1 被试
华南师大本科生29名,其中男18名,女11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汉语,无阅读障碍。
2.2.2 材料与设计
实验材料包括24个倒装无关联词因果复句,如“李四哭了,张三打了李四”。华南师大中文系两名专家对实验句子的典型性进行了1-7级等级评定,结果为5.97±0.41,这表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句子都是典型的因果复句;同时两名专家评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0.768,p<0.001,这表明专家的评分是可信的。
本实验为单因素2水平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是句图关系,因变量是被试对图形的判断时间以及正确率。所谓句图关系,是指句子和图形的项目呈现顺序是否一致,按照Klaus Oberauer(2000)的标准[7],句图关系分为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水平。一致是指句子和图形的项目呈现顺序相同;不一致是指句子和图形的项目呈现顺序相反。24个句子中,一致与不一致的句子各12个。另外,为了防止被试反应的定势,所呈现的图形中能正确反映句子内容的句子占一半,不能正确反映句子内容的句子占一半。
2.2.3 程序与步骤
实验在586微机上进行。采用动窗技术和句子一图形验证程序。所有实验材料均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
实验开始前,主试指导被试将他们右手的大拇指放在空格键上,右手食指置于“J”键(肯定键)上,左手食指置于“F”键(否定键)上。实验前,屏幕中心出现准备信息,当被试准备好后,让其按下空格键,屏幕中间呈现整个无关联词汉语因果复句。告诉被试用他们自己觉得适当的、正常的速度来阅读。阅读完按下空格键,句子消失图形呈现。首先在屏幕中间依据情况呈现一个项目的图形,1秒后,呈现另一个项目的图形。要求读者判断所呈现的图形能否反映句子的内容。若判断为是,则按下肯定键“J”;若判断为否,则按下否定键“F”。
正式开始实验之前,有12个句子辨别任务练习,使被试熟悉实验程序并学会正确按肯定键“J”和否定键“F”。实验开始时,被试接受实验者的手写指导,并由实验者大声阅读。
2.3 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对读者的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以及正确率分别进行了记录。首先删除那些正确率在75%以下的被试,以确保所有的分析及结果推论都是基于那些认真完成任务的个体身上,据此,我们删去了2名被试。然后,进一步求出所有被试正确判断的反应时和次数的平均数,同时,删除那些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平均反应时。
表1列出了被试的反应时(ms)和正确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表1 被试的平均反应时(ms)和正确率(%)
句图关系反应时 正确率
一致
1949.65(158.37)
92.448(6.99)
不一致 1814.11(182.95)
95.537(7.76)
对表1中的反应时进行方差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句图关系差异显著()。被试对句图关系为一致句子的反应要慢于对句图关系为不一致的句子的反应,这表明阅读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的项目顺序为“原因→结果”,而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因此,发生了命题表征的项目互换。
对表1中的正确率进行方差检验,结果也发现不同的句图关系间差异显著()。被试对句图关系为一致句子正确反应率要低于对句图关系为不一致句子的正确反应率,这也说明阅读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的项目顺序为“原因→结果”,而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因此,也发生了命题表征的项目互换。
根据上述反应时和正确率的统计结果,我们认为对于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而言,如果句子项目呈现顺序为“结果→原因”,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则会产生互换。
然而,本实验结果也存在另一种解释,即本实验中存在近因效应,也就是说,读者理解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过程中,对离我们“近”的原因分句具有优先加工的效应,从而表现为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为“近分句(原因)→远分句(结果)”,结果表现为命题表征的项目互换。为了排除实验结果是由于近因效应引起的,我们设计了实验二。
另外,本实验探讨了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的项目互换效应,那么,对于非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而言,其命题表征的项目顺序如何,是否也会发生命题表征的项目互换呢?实验二准备探讨这一问题。
3 实验二非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3.1 研究目的
探讨非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同时考察实验一中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是否由于近因效应引起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华南师大本科生26名,其中男11名,女15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汉语,无阅读障碍。
3.2.2 材料与设计
实验材料包括24个非倒装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句子项目表达顺序为“(因为)A,(所以)B”,其他与实验一相同。
3.2.3 程序与步骤
同实验1。
3.3 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对读者的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以及正确率分别进行了记录。首先删除那些正确率在75%以下的被试,以确保所有的分析及结果推论都是基于那些认真完成任务的个体身上,据此,我们删去了3名被试。然后,进一步求出所有被试正确判断的反应时和次数的平均数,同时,删除那些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平均反应时。
表2列出了被试的反应时(ms)和正确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表2 被试的平均反应时(ms)和正确率(%)
句图关系反应时 正确率
一致
1782.47(138.23) 96.16(8.76)
不—致 1974.18(156.82) 94.79(9.28)
对表2中的反应时进行方差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句图关系差异显著()。被试对句图关系为一致句子的反应要快于对句图关系为不一致的句子的反应,这表明,阅读非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后所形成的命题表征的项目顺序为“原因→结果”,而非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原因→结果”,因此,没有发生命题表征的项目互换。同时,本实验结果排除了实验一的研究结果是由于近因效应引起的,因为如果本实验中存在近因效应,则对近分句(结果)应优先加工,形成的命题表征应该是“近分句(结果)→远分句(原因)”,会发生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并没有发生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由此可以认为实验一的结果不是由于近因效应所引起的,而是由于读者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加工存在着固定顺序“原因→结果”而引起的。
对表2中的正确率进行方差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句图关系差异不显著()。接着,对两种条件下被试反应正确率与平均反应时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没有发现速度准确性交换(speed-accuracy trade off)效应的迹象(r=0.109;p=0.470,>0.05)。这说明上述基于反应时间的分析是可靠的。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我们认为,对于非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而言,句子项目呈现顺序为“原因→结果”,命题表征中项目没有发生互换。
4 讨论
本研究采用句子—图形验证的实时技术,探讨了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发现,读者阅读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所形成的该句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而当读者阅读非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原因→结果”,则所形成的该句的命题表征中项目没有发生互换。
为什么读者理解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时会发生命题表征的项目互换呢?这主要与读者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具有稳定的方向性有关,我们认为,读者在阅读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后,无论是非倒装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还是倒装的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读者都容易形成一个“原因→结果”的稳定的命题表征,因此,当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命题表征中项目就会发生互换。由此可见,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的条件是,它的语言表达的项目顺序为“结果→原因”。
那么,为什么读者在理解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后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固定地为“原因→结果”呢?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汉语语言表达的习惯性有关。在日常汉语语言情境下,汉语因果复句出现的频率要比倒装的因果复句出现;频率大得多[1],这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汉语读者习惯于采用非倒装因果复句的语言表达;同时,人们形成有关汉语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遵循着经济高效的原则,为了最明确地、最有效地表达汉语因果复句所描写的世界知识,命题表征的项目顺序应该与常用的语言表达项目顺序是一的,也应该为“原因→结果”;二是与汉语读者思维的顺向性有关,母语为汉语的读者在思维方面表现出从“原因”推演到“结果”的方向性特点,而不是相反的方向[8],思维的顺向性可能会影响语言理解所形成的命题表征的项目顺序,它们应该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根据本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在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理解过程中,读者进行的是一个系列加工的认知过程,即根据句子项目的语义内容按照“原因→结果”的固定方向进行系列认知加工,以便形成稳定的命题表征。
综合先前关于汉语有关联词的因果复句以及本实验中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无论是否有关联词的语法提示条件,只要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读者形成该句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就会发生互换效应。
5 结论
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结果为“原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