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2014级学生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为例论文,科目论文,学生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先行试点的上海、浙江随即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年底,教育部又印发了4个配套性文件,这标志着由党中央、国务院顶层设计、全面部署的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已经正式启动。新高考最突出的特点是3个科目可由考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与沿用多年的高考文理分科,考生只能在“文综”和“理综”两种“套餐”中选择一种相比,新高考大大拓展了考生选择高考科目的空间,给考生更多“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机会。比如,上海新高考方案规定考生可以在6个科目中选3个,有20种组合方式;浙江新高考方案规定考生可以在7个科目(增加了技术科目)中选3个,有35种组合方式。由于这3个科目(浙江称之为“高考选考科目”,以区别于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是从分散于高中各年级的学业水平考试中选择,这就意味着高中生在二年级乃至一年级时就要选定高考选考科目。高中生对高考选考科目的选择,不仅与其高中、大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关系紧密,还直接影响着高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影响着大学的新生素质和培养模式,影响着考试的规模、实施和管理。厘清高中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的意向及特点,分析其中原因,对于高中、大学、考试管理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因势利导地做好工作,确保新高考改革目标的有效达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样本的选取 浙江省2014级高中生是执行新高考方案的首届学生,正面临首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按照浙江的规定,高考选考科目考试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进行,首次报考某科目时就要确定是用作高考还是只用作学业水平考试,参加了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不能作为高考选考科目,高考选考科目成绩用于招生录取两年内有效。所以,是否报名参加10月考试;如要报考,打算报哪几个科目;是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考选考科目考试;如果不报考,后阶段的学习和考试该怎样安排……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无法回避地摆在了这届学生面前。而要回答好这一系列问题,关键是对3个高考选考科目的选择有一个整体、缜密的考量。因此,以这届学生为对象,调查其选择高考选考科目的相关情况,将有其独特的样本意义和参考价值。 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对浙江省2014级高中生作了一次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是:在该省所有地市本级和县(市、区)抽取240所普通高中(全省共561所),再从每个样本学校的2014级学生中抽取成绩水平不同的约100位学生,男生女生大致各半。共发放调查问卷23688份,收到有效答卷23511份,接受调查人数占该省该年级在校学生总数25.18万的9.33%。[1]其中,男生10874人,占46.25%,女生12637人,占53.75%;公办学校学生占80.95%,民办学校学生占19.05%;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学校学生占8.61%,地市级城市学校学生占22.27%,县城学校学生占52.2%,乡镇学校学生占16.92%。 三、高中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的基本意向 (一)学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进度情况 问卷中设置了关于学生科目选择进度的问题:“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个科目中,目前你已经选定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是哪几个?(可选0至3个)”,根据学生回答的科目数量统计,结果是:已经选定3科、2科、1科、0科的人数依次是16592人、4844人、1505人、570人。可见,已有超过七成的学生一步到位地完成了“7选3”。 (二)学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分科意向 根据上一问题的分科目统计情况,目前选定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各科人数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如图1所示,学生对高考选考科目的青睐程度,除化学较高、技术较低之外,其他5科的差异并不明显。 (三)学生所选高考选考科目的3科组合情况 在16592位认为已经选定了3个高考选考科目的学生中,选择不同3科组合方式的人数比例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选择覆盖了“7选3”的所有35种组合,其中,选择“理化生”的学生比例最高,达13.16%;选择“政史地”、“地理化”的相差无几,可算“并列第二”;选择“地化生”、“政化生”的位居第四、第五。选择以上5种组合总的人数比例达37.95%,接近四成,不妨称之为“优先组合”。学生选择最少的3种组合是“政理技”、“史化技”、“史理技”,比例均未超过0.8%。 (四)学生所选高考选考科目3科组合的分类情况 若按传统意义上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归为“文科”,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归为“理科”,再加上一门“技术”来进行分类,学生在35种组合中的选择情况可分为以下7类:“3文”1种组合,“3理”1种组合,“2文1理”9种组合,“2理1文”9种组合,“2文1技”3种组合,“2理1技”3种组合,“1文1理1技”9种组合,选择这7类组合的人数比例如图2所示。 图2 已经选定3科学生所选3科组合的分类统计 四、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 (一)男女生在各科选择上的差异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男生、女生各自选择高考选考科目的分科比例如图3所示。不难发现,男生总体上偏好理科,女生总体上偏好文科;在思想政治和物理两个科目的选择上,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尤为明显。 图3 男生、女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的分科比例(%) (二)男女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差异 分别统计男生、女生各自选择“理化生”、“政史地”、“地理化”、“地化生”、“政化生”的人数比例,如图4所示,除“地化生”以外,在其他4种组合的选择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明显差异。 图4 男生、女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各自比例(%) (三)城乡学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差异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若将其所在学校校址位于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或地市级城市的归为“城市学生”,位于县城或乡镇的归为“县乡学生”,两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是30.88%、69.12%,他们选择“优先组合”的各自比例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在“政史地”、“地理化”组合的选择上,城市学生与县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在“理化生”、“地化生”、“政化生”组合的选择上差异并不明显。 图5 城市学生、县乡学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各自比例(%) (四)不同成绩水平学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差异 问卷中在对调查对象作“人口学”信息采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目前的学习成绩处于本校本年级的哪个水平?”给出5个选项:“上等水平”、“中上水平”、“中等水平”、“中下水平”、“暂时落在后面”。23511名学生中选择各项的人数比例依次是11.68%、32.36%、30.97%、15.61%、9.38%。在此基础上,将选择前两项的学生归为“成绩较好”,选择中间项的学生为“成绩中等”,选择后两项的归为“成绩较差”,这3类学生在选择“优先组合”上的各自比例如图6所示。 图6 不同成绩水平学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各自比例(%) 从图6可以看出,不同成绩水平学生在“理化生”、“政史地”、“地理化”3种“最热门组合”的选择上,显示出明显的“单调性”变化趋势,大致规律是:成绩越好的学生越是偏好包含物理科目的组合。 五、影响学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的主要因素 (一)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时的考虑事项 问卷针对“是否将某门学科确定为高考选考科目,你首先考虑哪个方面?”提供了7个选项,学生选择人数由多到少的排序是:“目前这门学科成绩好不好”位居第一,“对这门学科有没有兴趣”、“对学好这门学科有没有信心”列第二、第三,然后依次是“自己准备报考的大学或专业对这门学科有没有要求”、“这门学科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用途大不大”、“这门学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的选择面广不广”,最后是“估计报考这门学科的学生多不多”,选择各项的人数比例见图7。 图7 学生确定某门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首要因素 另一个问题则是反过来问:“你确定某门学科不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提供6个选项。学生回答人数比例最高的是“目前这门学科成绩不理想”,占40.68%;其次是“对学好这门学科信心不足”,占25.77%;第三是“自己不喜欢”,占21.74%;然后是“准备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没有要求”,占3.91%;“估计报考这门学科的好学生太多,难以取得好成绩”,占3.25%;此外,有4.65%的学生回答“其他原因”或未选。 通过正反两个问题的调查可以发现,高中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时最在意的是“目前成绩”,“学科兴趣”和“学好信心”也是影响其科目选择的重要因素,对“大学要求”和“今后用途”考虑不多,几乎不关心“报考这门学科的学生多不多”,也不因为“估计报考这门学科的好学生太多,难以取得好成绩”而放弃选择,说明并没有刻意避开与好学生“同台竞技”的投机心理。 (二)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时采用的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5月,学生尚在高一年级,此时70.58%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选好了3科,还有20.6%的学生选好了2科,在成人们看来非常纠结的“7选3”,高中生却“轻松搞定”,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问卷中的一项调查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问学生“如果高考继续分文科和理科,你会选择哪一类?”结果选择“文科”的8313人、占35.36%,选择“理科”的10018人、占42.61%,表示“都可以”或“没想好”共5180人、占22.03%。将学生的文理科意向与其选择科目情况进行关联,把调查对象按选“文科”、“理科”和“未定”(包括选“都可以”或“没想好”)分成3类,分别统计其选择高考选考科目的各自比例见图8。 图8 文理科意向学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的各自比例(%) 图8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具有文科意向的学生大都倾向于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在理科科目中则优先选择生物;反之,具有理科意向的学生大都倾向于选择物理、化学、生物,在文科科目中则优先选择地理;文科或理科意向“未定”的学生,各科选择上的倾向性相对不明显。可见,增加了高考科目的选择性,并没有完全改变学生“文科”或“理科”的专业发展方向,对多数学生而言,这种方向在高中入学时已经明确。至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高中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时的“心路历程”:首先确定文科或理科大方向,然后综合分析相关学科的成绩、兴趣和信心,最后做出科目选择决定——或文科(理科)3科全选,或去掉其中一门,在理科(文科)或技术中另选一门。 (三)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时起决定作用的人 在调查学生“在你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时,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人”,回答最多的是“自己”,占76.33%,然后依次为:“父母亲”、“老师”、“同学”、“其他人”。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城市学生”和“县乡学生”回答“自己”的比例分别是79.13%和75.11%,没有明显的差异。 六、面对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一)给予及时有效的选科指导 调查学生中有70.58%高一时就基本完成了“7选3”,76.33%的学生认为选择高考科目时自己的意见起决定性作用,两个“超过七成”反映出大多数高中生在“科目可选”的新高考面前态度端正,行动积极,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选择能力。然而,高中生在选择高考科目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学生主要是根据“目前成绩”来选择高考选考科目,“学科兴趣”和“学好信心”其实也与成绩密切相关,但学生对自己成绩好差的判断,往往只是依据某次或某几次考试的分数或排名,高一年级只是学一些基础性的必修课程,列为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还没学,仅凭当下成绩来确定是否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不免有些“不牢靠”、“不踏实”。此外,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5年2月发布的公告:2017年拟在浙江招生的普通高校近1400所,专业(类)总数约2.37万个,其中有46%的专业(类)分别指定了1至3个高考科目。在指定了科目的专业(类)中,指定科目中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的分别占13%、19%、15%、81%、64%、32%、54%[2]。调查结果显示,物理并没有成为学生首选的“最爱”,政治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技术也没有进入“前三”,学生的选择与大学指定报考科目的要求相去甚远。诚然,高一学生对今后报考的大学和专业还没有清晰定位,不按大学的要求来选择高考科目也是情有可原,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时首先考虑“大学要求”、“今后用途”的仅为8.39%、7.01%,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选择高考科目时对“外部因素”和“长远目标”缺乏必要的重视。所以,高中学校和家长应当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在学生选定科目之前,引导其认真思考人生理想、社会使命和个人抱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规划并确立以后的学业、职业、事业发展方向,优先选择与专业志向关系紧密的学科,而不是被暂时的、波动的“目前成绩”所左右。同时,帮助他们树立选择高考科目“既是一种扬长避短、合理取舍,更是一种目标激励、自我超越”的观念,增强“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担当责任”的意识,做到“选前不盲目、不草率,选后不纠结、不放弃”。 (二)加快构建多样化、可选择的高中教育新常态 学生中认为教师在其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时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数比例不足1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面对新高考“不知所措”的教师还不在少数。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赋予考生高考科目选择权,“倒逼”普通高中打破千校一面、缺乏活力的僵化状态,努力创设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促进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地发展。学生在“7选3”的35种组合中都有选择,虽然具体到某所学校未必每种组合都有,但像以前那样“高一平行班、高二分文理、教室不变化、教学齐步走”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要,加快构建以教学要求“共同+层次”,学校排课“规范+差异”,课堂教学“固定+走班”,学生修习“必修+自选”,学业评价“成绩+记录”为基本特征的普通高中教育新常态,已是高中校长和教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当前,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深刻领会新高考顶层设计的精神实质,了解高考招生的新政策、新规定,熟悉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招生要求,并向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宣讲解读;二是切实有效地做好高中生生涯规划和选科指导,通过开展畅谈人生梦想、人数自身特质、寻访行业能手、观察职业实践、体验大学生活等活动,加强对高中生的理想前途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知、自强、自律的精神,促使他们较为清晰地明确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想学什么;三是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政策,根据本校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进度,探索走班教学、网络教学、互助学习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私人订制”的学习辅助,努力实现每位高中生“在共同基础上个性化地发展”。 (三)探索实施新高考后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中生在高考选考科目选择上呈现出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比如这届学生选择考“文综”和“理综”(将选择技术视同选择理化生)人数之比大致为43∶57,而浙江省2012-2014年高考文科考生和理科考生的人数之比平均为35∶65,[3]虽然这样的比较并非十分科学,但新高考后学生选考文科科目的比例升高将是不争的事实。还有,男生选择思想政治的比例仅为19.07%,而浙江省近三年高考男生中报考文科的平均比例为22.81%;女生选择物理的比例仅为26.93%,而浙江省近三年高考女生中报考理科的平均比例为50.9%,“男生不愿选政治、女生不愿选物理”也会是新高考后的一个新情况。此外,尽管大学指定的科目中技术列第三位,但高中生对技术科目却不看好,选择比例最低,想要改变我国轻视技术素养教育的局面,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成绩较好学生热衷于“理科”而对“文科”兴趣不浓;农村学生对“政史地”缺乏信心、较少问津。按照浙江、上海新高考方案,考生选择的3个科目只要其中1个符合高校要求,就可报考该校该专业(类),因此,跟以前按文科、理科两类招收的学生相比,新高考后入学的大学新生在知识结构、学科特长、专业志向等方面会有较大差异,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构成也会产生影响。作为对国家人才培养负有重要责任的高等学校,应当未雨绸缪、前瞻研究,从办学定位到专业建设,从招生方式到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改革,进一步重视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沟通衔接,想方设法吸引更多优秀高中生报考国家急需的“冷门专业”,同时抓住新高考改革之机遇,主动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努力完善高校招生制度及配套政策,为各级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环境。标签:高考论文; 高中生论文; 浙江新高考论文; 大学专业论文; 文科专业论文; 2017高考论文; 物理论文; 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