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养殖面临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鸵鸟论文,困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鸵鸟养殖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世界鸵鸟养殖业的发展来看,美国从1986年开始引进饲养,十多年的时间发展到40多万只,1996年才开始屠宰,年宰2万只。澳大利亚1988年开始饲养,到1997年才发展到10万只左右,预计年屠宰500只。
中国鸵鸟养殖始于1998年8月,十多年来,除西安、青海个别省区外,全国已有28个省区建立鸵鸟养殖场370多家,其中广东省就有70多家,鸵鸟饲养量迅速猛增到60万只左右,成为亚洲最大的鸵鸟养殖国,超过了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鸵鸟总和。因此,国外的评论是:中国人只图短期利益,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又在步海狸鼠的后尘。
在开始养鸵鸟时,有的传媒误导,“养鸵鸟有巨额利润回报”,“鸵鸟将在21世纪取代中国传统的畜禽肉”,又说:“香港、广州等沿海城市已形成鸵鸟消费热”等等,一哄而起养鸵鸟。现在,由于鸵鸟市场难以开发,不少的鸵鸟养殖场靠贷款维持生计,有的鸵鸟养殖场已关闭而改行。我国第一家带头养鸵鸟的广州某公司总经理,1998年在接受香港《东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由于鸵鸟养殖投资大,饲养周期长,回报效益低,国内外市场前景不明”。该公司正式关闭鸵鸟养殖而改养孔雀。
目前有关专家指出:世界鸵鸟养殖年宰量50~60万只,非洲等地养殖鸵鸟是供旅游观赏和脚力之用,并非用于肉食。目前鸵鸟市场已经饱和或过剩,投资效益很难收回,没有市场销售便是空话。
一、鸵鸟的价值究竟有多少
鸵鸟为珍禽养殖,肉、蛋、皮、毛均可利用。在1998年引种时,每只种鸵鸟价值30~35万元人民币,到现在每只种鸵鸟已下降到1~2万元,鸵鸟肉每1公斤50元左右。十年来,鸵鸟价格下降10~15倍,还找不到市场,难道说,这是巨额利润回报吗?
二、鸵鸟肉能否取代畜禽肉
我国的畜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产肉也最多的国家,肉类产品仅次于粮食,难道说饲养鸵鸟十多年几十万只鸵鸟就能取代中国的畜禽肉吗?再看国内鸵鸟消费热吧,1997年北京成立的“金鸵鸟美食城”和“鸵鸟美食发展有限公司”的前景又如何?出口也只向日本出口少数,也未形成规模。笔者1998年曾赴香港半年,了解24个肉类市场均未销售鸵鸟肉,去过三星级以上的大酒店30多家,笔者有意点鸵鸟肉,回答是没有,同时还去了十多位原住香港亲友家,我问及鸵鸟肉时,他们都说不喜欢,未吃过。去冬今春笔者又去过成都、合肥、南京、无锡、苏州、湖南、武汉、宜昌、重庆等大中城市均未见到销售鸵鸟肉。可见所谓已形成鸵鸟消费热纯属子虚乌有。由于鸵鸟体型大,肉质比牛肉粗糙,适口性差。销售时必须分割,就按现有每公斤50元,普通大众消费得起吗,不适合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市场接受能力小,鸵鸟肉一时还难以进入百姓家的餐桌。
再说鸵鸟的蛋、皮、毛加工,我国这方面的工艺技术还跟不上,特别是目前皮毛市场国际国内都不景气的情况下,很难卖出好价钱。
三、不是发展而是炒为目的
从我国近十多年来特种养殖的过程来看,特种养殖的管理不规范,法制不健全,一些人钻市场经济的空子,大肆炒种倒种,对特种养殖发展的危害不浅。养鸵鸟也不例外炒种,在高利驱使下,先养炒为富,后养炒为贫。从370多家鸵鸟养殖场来看,90%以上是非农牧业单位创办,突出的表现为不懂专业技术,缺少专业人材(后经国务院、农业部、林业局的指导才有改变),这就更证实了养殖的目的就是炒种,脱离了养殖鸵鸟本身的价值。
四、国务院的指示明确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为我国养殖鸵鸟提供了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决定指出:以流通为重点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上联全国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发展适当规模的商品基地和区域性支柱产业,是进入农村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以后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高产优质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国务院的《决定》给养殖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鸵鸟养殖也不例外,使鸵鸟养殖成为综合开发的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