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发展战略论文,金融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一、“金融脱媒”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面临挑战
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从资产业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
2.优质贷款客户资源将迅速流失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优质企业可以更多地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这将使部分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的依存度下降。同时,质地优良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得到创业板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由于创业板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没有盈利要求,因此那些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创业板筹集到发展资金,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出现进一步的萎缩,直接融资规模的增加对银行贷款有明显的替代效应。
2005年公司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就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形成强烈冲击。由于融资券的发行实施备案制,其准入和发行比一般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快,融资成本也低,因此它对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据统计,2005年累计发行各种短期融资券142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5年全国各项新增贷款18273亿元的7.8%,人民币新增贷款的27%。
3.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金融市场的产品将日益丰富,市场收益率也将不断提高,这将吸引大量较为稳定的商业银行长期资金来源投入资本市场的运作。由于漏出效应的存在,虽然其中大部分资金会以各种形式回流到银行系统,但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的趋势。这将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控制流动性风险。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
作为金融竞争主体与参与主体的银行与金融市场,两者之间主要通过竞争的方式发挥作用。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是银行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其融资能力也会从其资本结构中加以反映,表现为从资本市场融资对银行信贷的替代。
从1999年至2004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的结构变化可知,信贷资产在6年时间里占比下降了8.85%,外汇占款6年里上升了8.1%,有价证券投资上升了1.7%,可以说是“金融脱媒”现象的表现。而且,在资金来源中,活期储蓄存款占比增加了3.91%,而定期储蓄存款占比下降了6.65%,表明居民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减少了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活期储蓄存款,以便在时机恰当时买入其他资产;在资金运用中,短期贷款占比下降了18.7%,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了9.8%,除信贷资产占比整体下降外,表明企业的短期贷款需求除被中长期贷款上升替代外,还被别的融资渠道代替,包括新增自有资金、FDI、股票和债券融资等。从2003年到2004年,新增存款少增4668.7亿元,新增贷款少增9335亿元,其中,新增短期贷款少增了6237亿元,表明“金融脱媒”在进一步深化。
二、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发展对策
1.金融产品创新战略
21世纪的金融市场已经变成了买方市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银行越来越强调客户的重要性,这种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因此,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应努力实现从浅层创新、孤立创新,向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转型。商业银行应依托证券市场,提供更多管理风险、创造流动性、提升收益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新型金融工具。
2.积极发掘优质客户
针对“金融脱媒”而开展的优质客户的开发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述的:因此,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并没有使客户脱离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竞争和努力的重点是保留原有的优质客户,开发新的优质客户。这些优质客户往往自身实力很强,在直接金融市场上也可大有作为,因此他们一旦选择直接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的服务再好也无济于事。而“金融脱媒”却是所有的商业银行都面临的与直接金融间的融资的挑战。因此其重点是如何将无法涉足直接金融市场的客户培养成为优质客户,这些客户通常是个人客户,或者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客户,由于这些客户整体上具有分散性和数量巨大的特点,培育和发展这类客户中的优质客户,才是应对“金融脱媒”的良策。
3.经营管理创新和转型
①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从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向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并重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以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金融脱媒”将成为金融业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要顺应这一潮流,首先要彻底创新思想观念,主动对接和融入证券市场,实现平台移植和功能转型,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避免被直接融资边缘化的危险。
②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从以分业经营为主向积极开展综合经营转型: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客户日益需要银行提供更加多元、高效的服务,许多业务将是跨市场、跨行业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更多分散性、交叉性、立体性的经营风险。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营体制,增强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和对风险加以系统管理的能力。不断实施经营模式的创新,整合经营平台,发挥协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
4.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脱媒”现象的日益显现,证券市场功能的日益完善,商业银行也应该学会借助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手段来规避各种风险以保证日常经营的顺利进行。证券市场和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是“横向风险分担”,即可以把风险分散给风险偏好不同的机构和个人,而后者传统上则是“跨期风险分担”,即“短存长贷”,通过承担风险而获益,即风险是“内部化”的。但随着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商业银行也需要借助证券市场来实现风险的“外部化”。
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5.加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
同业合作是加快综合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从各国银行发展的历程看,“金融脱媒”化的发展必然推动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要应对“金融脱媒”的挑战,在加快金融创新和改进服务质量的同时,可通过同业合作和兼并来实现商业银行的战略性调整。现阶段,我国金融业还是实行分业经营,但客户的需求是无边界、多元化的。客户需要的是最好的、综合的、全面的一揽子服务。所以要留住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就必须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把国际国内最好的,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都能组合提供给用户,要和各种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金融租赁、证券公司、信托业等。商业银行有信誉、网点优势,但缺乏信托业大规模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缺乏租赁公司对整个租赁链条的管理能力,缺乏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强大的融资能力。这就需要金融行业内各类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共同服务客户,共同分享利益。
6.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和投资
在资产方面,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企业的直接融资势必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与传统项目贷款相比,商业银行可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投资银行服务,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却可以大幅降低贷款对资本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个人贷款等快速发展的业务领域,有利于ROE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借此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从而有效的扩大市场份额。
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迅速提高流动性、改善资金质量从而达到抵御和化解风险的目的;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加长期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能够更好地满足长期的融资需求和流动性需求要求较高的投资者;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形成利率敏感的资产,给风险偏好型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尽管商业银行面临着众多挑战,但在意识到危机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并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和途径,只要做好相关的处理工作,我们相信商业银行不仅可以继续存在而且可以凭借更强的竞争能力不断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