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价值观念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价值观念的变革以及变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摩擦和冲突引人瞩目,与此相适应,哲学理论界对价值观念的研究和讨论也十分活跃,在一些问题上还出现了严重分歧和争论。现将有关情况作一综述。
一、价值观念的理论定位和研究路向
有人将价值观定义为价值观念中一般的基本的观点。简言之,价值观就是价值观念,是一般的基本的价值观念。另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认为,价值观本质上是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观点,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对于什么为好(坏)、利(害)、善(恶)、美(丑)的看法;前者属于价值理论研究的范畴,后者构成人们价值评价的标准。人们有时将价值观当作是价值观念的简称,自然也是可以的,但在学理研究中,必须明确这一不同,否则就会引起许多混乱。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价值观可以看作是人们对价值的基本观念和对基本价值的看法,对价值的基本观点侧重于“价值是什么”的理性认知,对基本价值的看法则侧重于“什么是最高价值”以及价值排序的看法和态度。对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论定位规定了各自的研究路向。第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服从于精神文明建设,是劝人向善和行善,所以,其主要任务是在调查、比较和研究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价值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它的任务是弄清价值这种特殊现象以及价值观念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缺乏这种科学精神,一开始就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既不利于价值论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合理的价值观念的建构。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区别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是必要的,但也必须看到,在价值和价值观念研究的这个特殊领域,研究者实际都无法摆脱一定规范、信念和态度的缠绕,纯客观的立场是无法达到的。我们只能从这个实际出发,尽可能把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问题析离开来予以区别对待。
二、价值观念的内容结构
大部分论者都认为价值观念是一个民族社会长期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反过来又形成人们看待和评定价值的标准。价值观念是由多种观念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其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关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它构成价值观念的内核,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前者表现为一定民族一定时代的文化心态和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顽固性,后者则比较灵活,通过增减和变动以应付实际生活的变化,并维护着深层结构的稳定性、一贯性。价值观念变革是社会变革的结果,又对社会变革起积极能动的作用。但学者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较大分歧:
1、关于价值观念的具体内容
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如何看待义与利、理与欲、德与力的关系。义利问题包括公利和私利、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理欲问题包含生命与欲望、品德与生命的关系;德力问题则是品德和能力、恃德还是恃力的关系。另一观点则认为主要是由社会秩序观念、个人历史方位感、社会规范意识、目的手段意识、价值本位意识组成,如平等、自由、公正等观念显示的是社会秩序观念,如何看待人与己、群体与个人、生与死、身与心、社会荣誉和个人尊严的关系显示的是个人历史方位意识,官本位、权力至上、金钱至上、人的全面发展等则表现的是价值本位意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念包括四个方面,即目标系统、手段系统、规则系统和制约系统,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规定,同时各自又都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
2、关于价值观念的核心 一种观点认为, 人们的现实地位和利益规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现实利益不限于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利益观是整个价值观念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利益旋转的,只有深入到利益层面才能深刻理解人们行为的动机和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他们认为,这种理解从现实的人和人们的现实需要出发,与唯物史观是一致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用需要来界定价值,更不能用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说明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核心是理想,包括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这样才能把人们从物欲困扰中提升出来,提高其道德境界和做人的尊严。理想当然离不开现实,但它更侧重于对现实的超越和批判,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意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是本原的好,其他价值都是派生的好,因此,人们如何看待人自身的价值,构成了价值观念的核心。各种价值理论都是根据如何看待人的价值而设定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也好,重利轻义、扬义贬利也罢,都是基于对人的价值的不同看法而展开和论证的。我们设计和倡扬现时代合理的价值观念,也以我们如何看待人的价值为基点。
3、关于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论者们都承认价值观念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但一些人认为,理性因素是基础、起主导性的作用。主体的知识多少、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高下,是他能在什么层次、多大范围内与对象建立起价值关系以及合理看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前提条件,也是他批判继承传统价值观念、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念的前提条件。另一些人则认为,确立价值观念当然离不开理性思维,但其中主体的立场和利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反映到意识中就是人生态度和信念、信仰等非理性因素的问题。非理性因素不可能脱离理性因素,但是它渗入到理性因素中并规定理性思维的方向。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同的人价值观念却截然相反,立场不同的人无法通过讲道理使对方改变观念,就因为这主要是非理性因素的问题。
三、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和一元性
一种意见是,人们社会地位不同、需要的性质及满足程度不同、所受教育的内容和程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同一社会中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实乃是一件不争的事实。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愚弄人民维护其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外不承认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合理性,对内则强制推行一种价值观念,以思想治罪,导致了许多人间惨剧。“文革”中强制人们统一意志、统一思想,正是封建专制遗毒的表现。现在我们坚持依法治国,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思想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即是承认多种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合法性,承认人们有选择不同价值观念的权利。腐朽的价值观念需要批判,但不能由此否认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否定价值观念具有多元性,实质上就为推行思想专制提供了理论论证。反对意见则认为,虽然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但这只是表现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并不说明价值观是多元的,因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归根结底只有一种,正确的真理性的价值观只有一种。把价值观的多样性等同于价值观的多元性,理论上是错误的,实际上则起着为个人主义价值观辩护,抵消和排斥正确价值导向的作用。
四、关于价值观的真理性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与第三个问题的争论具有连带性。持价值观一元论的人士认为,我们既然承认价值观是对现实价值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东西,那必然就有个反映得对不对准不准的问题,即真理性的问题。价值真理就既是关于价值的科学理论,也是正确的价值观。不承认价值真理,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多元论,也就等于解除了我们的思想武装,为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泛滥大开方便之门。持价值观多元性的人士则认为,价值观是反映,但与理论知识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不同,对价值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主体的利益、立场和人生态度。在真理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相对主义和多元论,坚持真理一元论,但真理是认识论范畴,价值观则不属于认识论,对之不能套用真理和谬误的概念,正如人们的情感和兴趣爱好等虽有高下雅俗之分、但没有真伪之别一样。否认这一点,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偏执。在理论界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缺乏必要的宽容精神,思想根源就在于他们坚执着一切分歧都是真理和谬误的对立问题,自己坚持的既然是真理,对方一定就是谬误,所以只有坚决消灭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价值观,既有真理的问题,又不全是真理的问题,而且还是个历史合理性的问题。价值观念固然不同于科学理论,但毕竟也是对主体的利益和立场的反映,所以,也有一个反映得对不对即真理与谬误的问题。但也要看到,价值观上的差异和对立,主要又不是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而是不同主体利益之间的差异和对立,也是其历史合理性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哪一种价值观更具有历史合理性,根本是看它的持有者、拥戴者与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程度,也即是哪一种价值观更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其历史合理性和持久性是与无产阶级自身的历史合理性相一致的。
五、当前价值观变革的趋向及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且目前仍处于剧烈的变化中,对此,论者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问题是如何评价这种变革和看待其走向。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也由于长期以来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物欲泛滥,人文精神失落,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流行,社会风气恶化。此种“滑坡”局面若不能得到有效整治,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和可怕的。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意见是从现象上看问题的结果。现在的社会道德风气在不少方面是不如50—60年代,但价值观念在本质上、整体上却高于50—6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需要符合时代的价值观念,也正催生和创造着新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总站在前市场经济的立场上用传统的心态来看待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的价值观念,必须看到50—60年代社会组织原则和道德观念与现今社会组织原则和道德观念的重大差别,必须看到人们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观念、效率意识、成就意识、代价和风险意识的强化,都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更应明白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对以往价值观念简单统一状态的否定,同时又是走向更高更合理的统一的准备,不能因为一些暂时的无序和混乱就否定当前价值观念变革的历史进步意义。
六、价值导向与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论者们都认为加强舆论的价值导向、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和对策的选择重点上也有分歧。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道德,这是由公有制直接决定的,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条件。他们认为,加强舆论导向,倡扬集体主义,坚持批判各种非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理论宣传工作重点。有人则认为,不能把价值观狭义地理解为道德观,更要防止传统地看待社会问题,即首先或主要着眼于道德方面和夸大道德价值在价值体系中作用的思维定势。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人民为主体,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三个有利于”为基本尺度。人民概念的广泛性和人民需要的多样性,为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系统性和多层次性提供了依据,也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分配原则和思想教育原则脱节乃至对立、在效果上相互抵消的问题。他们认为,一定要区分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舆论的价值导向固然很重要,但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法制规范、确立健全的社会赏罚机制入手,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更为切实可行且更富有成效。理论宣传工作者不能总是重复一些既定的“应该如何如何”、“一定要如何如何”的口号和观念,而应切实了解人们有哪些思想问题,分析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现实根源,提出一些标本兼治的可信可行的具体办法和切实有效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