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心理特点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新生代论文,农民工论文,心理特点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1)28-0060-05
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一群体通常是指1980年~1990年间出生的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许多特点。从某种角度上说,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心理状况不仅是促进其职业向上流动和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因素,还可能直接决定他们是否能顺利就业,并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本文主要从职业动机、职业理想、职业角色认同、职业价值观、职业适应性、职业选择、职业满意感等方面入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心理特点,为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丰富职业心理学理论作出新的探索。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动机:复杂多样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动机复杂,原因多样。尽管不排除追求物质报酬的因素,但“经济动机”不是他们远离故土谋求发展的唯一驱动力,也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主体性因素驱动即自己主动放弃读书而外出打工的比较少见。也就是说,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是由于一些外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所致,即外出务工是“结构性迫使/诱惑”情境下不得已的选择[1]。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更是为了谋求自身技能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刘传江、徐建玲的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目的排序依次为:“出门学技术”占20.45%,“提高生活水平”占19.70%,“不愿意干农活”占18.18%,新生代农民工考虑更多的是自己未来的前途[2]。
或由于迫不得已,或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或为了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动机复杂多样,但是他们主要是为自己未来生活做打算,为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而努力,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理想:向上流动
2007年出版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高达62.6%的新生代农民工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3]。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心甘情愿地干城市里最低端的重体力活,不再轻易接受“廉价劳动力”的命运。由于文化程度相对其父辈来说更高,新生代农民工更加重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劳动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做技术工人,更倾向于选择适合长远发展的职业,这种职业选择倾向促使他们由体力型农民工向技能型工人转变,由短期不稳定型“城市过客”向长期稳定型“新市民”转变。
从某种角度来说,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是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梦想。但由于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他们做出了积极主动或者消极无奈的选择,即不断更换工作类型或工作场所,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有调查显示,16.9%的被调查对象仍然从事第一次打工时的工作,其他83.1%的被调查对象都经历了一次以上的工作变动[4]。有42.9%的人自外出打工以来,已经从事了三种以上的工作,最多的已经经历了15次工作变动。这印证了一个定性的研究结果:新生代农民工在努力避免复制父辈的生活方式,争取实现代际的向上流动。
从职业理想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长远的、有技术含量的、稳定的职业,更倾向于劳动强度小、工作环境好的职业,更倾向于不断变换工作,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实现向上流动的人生梦想。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角色认同:“工人+市民”身份
角色认同是指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个人当时应扮演的角色一致。而职业角色认同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可以为将来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为个体提供指导、调节和维持个体行为的认知模式[5]。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城市中的一员,应该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社会地位。调查显示,认为“农民工还是农民”的,第一代农民工占26.97%,新生代农民工占18.94%;认为“农民工不宜务农谋生,应该得到城里人同等的社会待遇”的,第一代农民工占40.13%,新生代农民工占56.82%,很显然,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具有更多自主和自觉意识[6]。另据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调研小组的调查,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应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7]。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渴望成为“工人”,而不是农民,他们渴望成为“市民”,而不是“打工仔”。这说明他们在认同自己身份的时候,激发着更多的追求,希望自己和城市市民一样,从事自己认可、他人尊重、前途光明的职业,希望自己的职位、职务、职责、职场等能带给自己更多美好而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自尊、自信、自强、满足、愉悦、荣耀、充实和希望等,最终获得职业幸福感。
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失落与希望并存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预示着人们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质量。为此,职业价值观可定义为职业尊严、个人价值诉求和职业声望等几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尊严还难以得到应有的、恰当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人群,经济地位低下是不争的事实,物价上涨过快的现实致使其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为他们带来预期的实惠;他们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之外,居无定所,缺乏归属感,农村户籍决定了他们在城市里地位卑微,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权利及待遇。当前,国家缺乏对农民工在城市创业的扶持政策,企业缺乏对农民工的高层次职业技术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缺乏促进其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这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要么与岗位需求对接不上,要么职业发展空间不大,就业无从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价值诉求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主要特点表现为:求新:新生代农民工在追求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也渴望精神世界的丰富,他们努力学本领、长知识、拓视野、勤奋斗,改变自己命运,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社会地位。求异:新生代农民工渴求接受继续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以求掌握一技之长,满足新的职业需求,适应职业变化,随时拥有新职业,在被用人单位选择的同时,也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求稳:新生代农民工希望有稳定的工作,有固定的居所,有生活的保障,有计划的学习,有尊严地享受城市文明。求尊: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认为,掌握现代职业技能必须“人有我优”,这样才能促进自己职业生涯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实现职位晋升和个人价值,才能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生活。因此,他们更看重发展机会和职业前景,谋求自身和事业的发展[8]。
像其他社会阶层一样,新生代农民工也希望从事声望较高的职业,这既是其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又是促使劳动者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动力。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尊严难以体现,个人价值诉求难以实现,对于自己的职业现状,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感到深深的失落和无奈。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他们依然执著,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憧憬。
五、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适应性:长处与不足同在
适应性是指根据环境需求改变行为、感受和思维方式的意愿和能力。职业适应性是指职业需求与就业人员的个性特征及能力之间是否具备基本的匹配关系。在当下多变的职业环境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职业适应性是影响人们职业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它对人们认识和辨别工作机遇会产生重大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工作而在城市间流动,因为流动而获得社会阅历,这能够帮助他们脱离土地的束缚,拓宽眼界,增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尤其是对异己事物的宽容性,降低他们的行为保守性和心理封闭性,提高他们的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其职业适应性的发展。
就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性特征来说,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能够迅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受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进步的影响,他们内心逐步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的思维方式,他们向往城市、接受城市,并努力适应城市职场生活。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职业适应性的发展还有赖于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知识与技能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职业发展意愿强烈,学习兴趣浓厚。相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最迫切需要掌握的主要是专业技能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知识是新生代农民工促进职业发展、获得更好工作、谋取更高收入的必备条件,对其职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涯规划具有重大意义;法律知识也是他们迫切需要的;文化知识之所以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是因为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职业发展中激烈的竞争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同时由于其曾经失去上学的机会,出于“代偿”的心理,他们更愿意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愿和危机意识使他们表现出继续学习的渴望、技能培训的迫切感及提高自身素质的急切感。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文化水平越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表现出越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其可持续发展意愿也更为强烈[9]。
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也有明显的不足。有研究者认为,老辈农民工对城市低技术、无技术的脏累工作,进场就能适应。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要经历1年~3年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有超过10%的人一直觉得不能很好适应,时时有被城市职场繁重劳动压垮的感觉[10]。新生代农民工对所从事工作的稳定性重视程度较低,他们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与雇主的关系)方面经验明显不足。凡此种种,如果在某些个体身上不恰当地放大,很容易形成职业枯竭。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并存,理想与现实碰撞,就职业适应性来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自我效能感明显增强,心态开放,学习愿望强烈,但是耐受性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适应性的长处与不足同在,而且都表现得极其明显。
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机会不多,空间狭小
职业选择是指人们从职业的评价、意向以及对就业所持的态度出发,从社会的职业中选择其一的过程[11]。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资本对其职业选择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下文主要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三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资本可以看做是社会关系网络,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关系网来获取资源的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集合体。
进城之前和进城之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关系会明显由单纯依靠血缘、地缘等初级社会关系向次级社会关系转变。他们在面临社会环境变化时,比第一代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获取并利用社会资本。因此,当仅有的基于乡土社会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能满足自身职场发展需要时,他们会积极拓展社交网络,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社会资本,达到适应城市职业生活的目的。对他们来说,通过寻求和建构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社会资本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通过社交网络的再建构,接触更多的社会资源,必然会对他们的经济地位、工作环境和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最终会影响到他们还没有定型的社会认同。
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的社会排斥还是十分严重的,基本上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支持网之外。这使他们仍与城市有很大的社会距离,不能完全融入城市[12]。这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孱弱,社会资本相对匮乏。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投资所形成的一种资本,包括劳动者先天的资质和后天获取的知识、技能等。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上,他们不仅有着相对较高的受教育水平,适应外部环境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增值潜力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较强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地位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有着较高的认同目标,进一步提升了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热情。
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13],有着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但相对于城市居民仍旧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人力资本与城市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目前,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者人力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其转移就业的领域将受到很大限制。在城市职场,他们的竞争力不强,职业选择和就业空间狭小,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认同目标和实现可能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也直接影响到了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制度性资本包含的是个体从其身处的社会制度(如组织、制度和规范等)中可以获取的资源。新生代农民工的制度性资本主要包括政府、社团组织及自身群体所能够提供的一切资源。然而,当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所能获取的制度性资源相当有限。首先,农民工是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自身拥有的资源匮乏,其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其次,当前我国的社会团体组织发展相当不成熟,还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外部获取发展资源,根本无法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外部资源;再次,政府本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最坚实的保障,事实上,国家也尝试着通过建章立制来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通过政策调整来减少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也没有完全得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可。比如,在参加城市的集体活动方面,有超过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想参加,但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参加”。因此,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无论是在工资待遇还是工作环境方面都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至今仍无法享受到本该属于他们的市民待遇。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已经有所提升,但与城市人口相比,依然处于劣势。社会资本和制度性资本相当匮乏。凡此种种,势必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职场中进行职业选择的机会,也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向上流动理想的实现。
七、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满意度:水平低下,比较消极
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就是他们对工作岗位的评价,对自身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确定程度,也是他们对工作的基本态度。一个人的职业满意度水平高,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的态度;反之,如果职业满意度水平低,对工作就可能持消极的态度。现实情况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职业满意度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下降的趋势。有研究者分九个维度来考察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现状[14],把“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这五个等级分别定值为100分、90分、60分、30分和0分。各个考察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分为:同事关系77.9分、领导认可75.6分、工作岗位59.7分、住宿条件56.7分、企业前景56.4分、工作报酬55.3分、工作环境52.7分、劳动强度51.5分、伙食状况36.9分、总平均数58.1分。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水平较低,对他们的工作岗位选择、职业流动性、工作热情和工作绩效等可能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会妨碍他们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
收稿日期:201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