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导入;探究;分层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将学生当做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其主体性的发挥。而要想使小学数学教学由“低效”走向“高效”,教师就需及时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在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及水平的基础上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理念、模式、过程与方法进行大胆革新,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及普惠性,从而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
一、有效导入,激发兴趣
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课堂导入设计得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目标导向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特点实现有效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以“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道:“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一天……”基于此,我让几位学生接着往下说,再让全班学生一起说。在这之后,我向学生重复了先前的问题:“你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此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理解了“依次不断重复”和“循环”的含义,进而为新课教学做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它的价值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继而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落实主体地位,培养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是利用课件演示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便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衔接,为新知迁移做好准备。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相关情景图,并进行了情境创设:“某厂要为小学制作一批椅子,椅面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如图所示。同学们,你知道做这样一个椅面要用多大的木板是求什么吗?”学生齐声说道:“梯形的面积!”于是,我让学生猜一猜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哪些量有关,再以小组为单位,一同来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看看能够将梯形转化成之前学过的何种图形,并通过探寻图形之间的关系,自主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不同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显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已是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及身心的变化,并据此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与方法进行合理分层,以充分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先是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让优秀层学生和中等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在这期间,我向基础层学生进行了新课内容的讲授,并给了他们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做课后习题。之后,我会在行间巡视,并重点听取优秀层和中等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点拨。最后,我在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为他们分别布置了一些基础性题目和拓展性题目。如此,通过实行分层教学,不仅充分落实了因材施教,而且还挖掘了学生的数学潜能,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总而言之,要想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通过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学习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要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并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以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平衡,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土金.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9):68-69.
[2]陈碧桃.浅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科学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0):41-42.
论文作者:施天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学生论文; 高效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梯形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