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目的 研究对重型损脑损伤病患实施早期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 选取70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在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时以及入院后实施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情况及恢复情况差异性。结果 早期机械通气下,观察组患者呼吸情况得到更为显著的改善,且可更早转出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率为0.06%,远低于对照组的11.43%。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患实施早期机械通气治疗有利于患者更早恢复,并降低损伤造成的危险。
【关键词】机械通气;颅脑损伤;呼吸情况;恢复情况
Earl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as observed for the effects of heavy brain damage
Shen Qin
Chengdu no.5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chengdu 611130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arl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Methods select 7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respectively in the case of respiratory function failure after random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fter admission,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conditions and recovery. Results earl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case was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and can be earlier turned out of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mortality was 0.06%, well below the 11.43%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earl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heavy cranial brain injury is beneficial to the early recovery and reduces the risk of injury.
【 keywords 】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raniocerebral injury; Breathing; recovery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由于颅脑受损而出现自发性过度通气情况,这一病症易引发低碳酸血症,造成脑水肿程度加剧,形成脑血管痉挛[1]。在早期实施机械通气能够通过对过度通气的尽早改善而改变患者脑部氧气供给,并利用对肺部换气功能的改进促使患者尽快恢复[2]。本次研究通过对比观察了在不同阶段实施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差异。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6年1月至次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病患,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9:16;年龄区间处于31-49岁,平均年龄(39.75±2.01)岁;致伤因素:3例重物压伤、11例摔伤、5例高处坠落、16例交通事故。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8:17;年龄区间处于28-47,平均年龄(38.75±1.96)岁;致伤因素:4例重物压伤、10例摔伤、4例高处坠落、17例交通事故。两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止血、抗感染、头部亚低温、预防应激性溃疡、脱水降低颅内压力、促脑细胞代谢、纠正酸碱平衡治疗[3]。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在患者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时实施机械通气操作,观察组在入院后立即实施机械通气,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将患者呼吸道湿化,按照每公斤体重8ml-13ml潮气量、每分钟15-30次的频率、呼气:吸气比例为2:1状态设置参数[4]。若患者弥散功能及通气功能严重障碍,在开始机械通气是应给予吸氧量50%以上(限定持续24小时内),在24小时后将潮气量降至按照每公斤体重8ml-10ml.注意对患者的血气监测、肝肾功能监测以及电解质监测[5]。
1.3观察指标[6]
监测患者呼吸状况,包含Sp(O2)、P(O2)、P(CO2)。统计患者自入院住进ICU病房至转入普通病房所需时间,若再次进入ICU病房则将天数累加。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呼吸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指标,显示观察组显著由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3 讨论
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而言,急救过程中的一分一秒以及住院期间对呼吸的改善均可能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因此必须提升急救速度,尽早改善肺功能,降低病死率。
若患者为院外急救,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跟随急救车辆出诊,小组内成员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急救医护人员组成,包含普通急救护士、急救医师以及院前护士,均要求工作经验至少两年。安排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工作任务以及职责,妥善分配信息处理人员、气管插管人员、呼吸处理人员、止血人员、生命体征观察人员等。准确评估患者病情,由一名医护人员在旁通过家属了解患者受伤原因、基础性疾病、受伤时间、药物过敏史等情况,全面快速评估损伤程度。在询问患者基础情况的过程中,其他医护人员应在短时间内查看患者呼吸频率、呼吸幅度、气管堵塞情况、血压、出血部位、精神反应、感知意识等。若存在致命损伤需立即处理。通常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部状态在受损情况下无法得到充足供氧,可能造成治疗后脑萎缩甚至脑神经永久性受损情况,因此需立即为患者供氧,期间保证呼吸道通畅。若呼吸道存在呕吐物和分泌物则需清理干净,随时准备气管切管或气管插管。入院后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在上肢位置选取2-3条大静脉,在迅速的操作下建立静脉通路。抽取血液标本并立即送检,检测患者生命体征,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若血流量过大,很可能引发脑部缺血而造成死亡。因此必须及时止血,并协助主治医师简单固定与包扎。
机械通气的实施可以有效使肺泡处于通气状态,降低低氧血症对患者脑部的影响,尽早改善肺部损伤情况,帮助纠正低氧血症,降低死亡率。相对而言,临床认为早期实施机械通气更有利于患者的尽早恢复,若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再通气,可能无法达到及时纠正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的观察,避免通气过度引发脑组织氧下滑,导致脑血管痉挛。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在发生呼吸衰竭后实施机械通气的对照组患者Sp(O2)、P(O2)、P(CO2)分别为(86.37±3.17)%、(8.17±2.33)kPa、(6.38±1.07)kPa,在入院时便开始机械通气的观察患者分别为(94.53±2.18)%、(10.52±1.79)kPa、(5.35±1.24)kPa。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呼吸功能得到了更显著改善,肺功能在更短时间内得到优化,对于颅脑损伤所引起的自发性过度通气可及早抑制。在病情控制方面,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平均(9.74±0.88)d,观察组平均(6.17±0.52)d。自患者入院开始,半个月内两组均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为11.43%,观察组为0.06%。对比之下,由于尽早实施了机械通气,对患者肺功能起到早期改善效果,因此观察组患者发生脑水肿加剧致死亡比例更低,可更快从ICU病房转入普通病房。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入院时开始机械通气可对病情起到更显著改善效果,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发民,孙荣青.重型颅脑损伤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早期机械通气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v.13 21:53-55.
[2]马君武,俞欣,黄永华.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v.33 19:4730-4731.
[3]刘萃蕊.早期气管插管联合机械通气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意义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v.16 07:65-66.
[4]张磊,蒋文芳,吕光宇.俯卧位通气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并重度神经源性肺水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v.24 10:37-42.
[5]于晴,王靖赜.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v.13 21:259-261.
论文作者:沈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机械论文; 呼吸论文; 情况论文; 功能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