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关键_购买力论文

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关键_购买力论文

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购买力论文,扩大内需论文,城乡论文,水平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也不断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大量积聚并沉淀下来,造成即期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有效需求不足将会继续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需求不足,除继续增加投资、扩大出口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本课题通过对城乡居民购买力来源、投向、结构及问题分析,阐述了目前内需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未来一段时期购买力水平及潜能进行预测,提出了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疏通购买力实现渠道的对策建议。

一、购买力总体评估

1.居民购买力的总水平。2000年,我国居民当年形成的购买力5.4万亿元,人均购买力4263元;实现购买力4.3万亿元,人均实现购买力3403元;未实现的购买力1.1万亿元,人均未实现购买力883元。

2.居民购买力的构成。在当年形成的购买力中,居于首位的是城乡居民的劳动报酬性收入,为4.6万亿元,占85.9%,是当年社会购买力的首要来源;转移性收入净额为5451亿元,占10.1%;财产性收入净额为1009亿,占1.9%;借贷性收入净额为1158亿元,占2.1%。

在已实现的购买力中,消费性支出为3.3万亿元,占78%;购买生产资料为0.6万亿元,占13.1%;用于购房与建房支出为0.4万亿元,占8.9%。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消费品支出为24万亿元,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为1万亿元,分别占消费支出的70.5%和29.5%。

在未实现的购买力中,储蓄存款为4700亿元,占42.7%;手存现金为141亿元,占1.3%;购买债券、股票和投入保险为6471亿元,占56%。

3.居民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呈下降趋势,未实现的购买力所占比重上升。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80年代初期曾高达90%以上,以后逐年下降,到1999年只有78.1%。2000年由于宏观经济改革有利于启动内需,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实现程度有所回升,达到79.4%。城乡居民未实现的购买力为1.1万亿元,占当年形成购买力总额的20.6%。这一比重70年代为2%,80年代为15%。

二、居民购买力变动的总体特征

1.决定居民购买力增长的收入增长速度放慢,而且明显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从1997-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为6.6%、5.1%、7.9%和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5%、3.4%、2.2%和1.9%。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8.6%、7.8%、7.3%和8%。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不高,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造成居民消费需求减弱。

2.形成城乡居民购买力的收入来源渠道趋于多样化。从农村居民看,90年代前期农村居民劳动报酬收入占总收入的15%左右,近几年由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增多,收入也不断增加,劳动报酬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00.4元,占全部现金收入的比重由1990年的20.5%上升到29.4%,提高8.9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在总收入所占的比重由72.2%下降到62.9%。其中出售产品收入的比重由84.9%下降到71.2%,而从二三产业取得的收入比重由23.5%上升到27.9%。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构成看,首先,在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来自国有、集体经济单位职工收入比重为60.4%,比上年减少了9.7个百分点;包括股份制企业、外国企业及港、澳、台企业等在内的其他各种经济单位职工收入和个体劳动者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分别比上年增加0.6和1.7个百分点。其次,转移性收入继续保持增势。转移性收入继近几年强劲增长后,2000年继续保持惯性增长,由于养老离退休金的按时发放和赡养、赠送收入继续增加,2000年,转移性收入人均1461.7元,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16%上升到23.1%。再次,财产性收入受1999年利率下调和征收利息税的影响,财产性收入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增幅略有下降。全年人均财产性收入128.4元,所占比重为2%,与1992年的1.5%基本持平。

3.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购买力向少数人过度集中。一是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超过改革开放初期水平。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为22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倍,差距倍数比上年扩大了15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收入和社会福利情况,收入差距更大。从净增额看,2000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净增43元,而城镇居民净增426元。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的净增总额比农村居民高出8.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为1,下同)1999年2.65:1,到2000年扩大为2.79:1。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影响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强弱,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率由1999年的2.93:1,扩大到2000年的2.99:1。

二是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至1999年的0.31,2000年继续上升至0.32。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户均年收入13311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户户均年收入只有2653元,其差距已由1992年的3.26倍扩大为2000年的5.02倍,比1999年的4.6倍又有扩大。从收入增速看,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增速呈阶梯式格局。即收入越高的组收入增长越快,中等偏上收入组以上的收入增长均快于全国平均增速。收入差距相差悬殊,意味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购买力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

三是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高于城镇居民。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同时,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高于城镇居民。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124,1990年上升到0.3099,1994年上升到0.3210,1999年又持续上升到0.3361。1999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比城镇居民高0.026;2000年,20%最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比上年下降了6%,20%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

四是不同地区居民购买力差距急剧扩大。从城镇居民看,2000年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7682元、5165元和5487元。收入最高省与收入最低省收入之比为2.39:1;收入最高城市与收入最低城市收入之比为4.88:1。从农村居民看,省际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137扩大到2000年的0.238;省际收入高低倍数从1978年的2.88扩大到2000年的4.20;以西部地区为1,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27:1.05:1扩大到1997年的1.95:1.37:1。

三、对影响居民购买力实现因素的深入分析

1.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增大导致人们多储蓄。近几年我国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比重趋小,非工资性收入比重越来越大,某些地区和行业工资收入仅能作为生活的补贴。这种收入结构变化使居民不能形成可靠而稳定的收入预期。尽管收入总额增加了,但不敢消费,严重影响了居民购买力的实现程度。近年来,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96年到2000年的5年时间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了1.2倍,平均每年递增16.7%。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速度。

2.未来支出预期高,居民持币观望,是结余购买力偏大的重要成因。我国经济和社会制度正处于重大改革时期,如国有企业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下岗和失业的人数增加,导致部分居民的收入出现暂时性减少。住房制度改革,使很多家庭拿出多年积蓄去购买住房。教育制度改革,需要家庭投入更多资金;中小学的赞助费、择校费金额年年涨,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只有尽可能地多存钱来获得“安全感”。上述因素导致不少居民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大量的购买力沉淀下来,以获得“未来安全”需要。据有关部门对7城市居民储蓄目的调查显示,其对前四项的选择几乎相同,“防备急用”列首位,“为了孩子上学”居第二,“攒钱防老”和“安居方能乐业”为第三和第四位。

3,收入与消费倾向成逆向变化,使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下降。据对近几年城镇居民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收入越高消费倾向越低;收入越低则消费倾向越高。2000年城镇最低收入居民消费倾向为0.957,低收入为0.901,中下收入为0.854,中等收入为0.813,中上等收入为0.783,高收入为0.753,最高收入为0.695,最低收入与最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相差0.262个百分点。对比重占20%的高收入群体来说,有购买力但不购买。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阶层缺乏购买力的支持,而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又较低,结果导致消费不足。

4.传统消费模式支配居民的支付行为。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形成了人们自给性、封闭式的消费观,即所谓“小富即安,温饱知足”、“食不兼味,衣不重彩”。这种传统消费仍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起着很大的支配作用。人们崇尚“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忌讳“寅吃卯粮”,因而即期收入成为当前消费的最大极限。他们极少“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不愿意把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来用。传统消费观念及其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了城乡居民对激活消费经济政策措施反应的灵敏度,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使消费无法对生产产生刺激和导向作用。

5.消费体制改革滞后,消费环境欠佳等降低了购买力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政府的政策总体上是抑制消费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政策取向有所调整,但没有实质性突破。在城市,轿车消费政策并没有实质性调整;目前的主要制约因素仍是商品住宅价格过高、房地产二级市场手续繁杂;在电信和电力领域,价格体制的限制性因素也影响了消费,如移动通信话费过高是目前电信消费突出的限制性因素;在信息领域,垄断性对网络和信息服务的消费明显构成制约。而在农村,限制农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是消费环境,用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使潜在需求无法成为现实购买力。此外,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对购买力的增长也形成一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购买力的顺利实现。

四、城乡居民购买力的未来变动趋势预测

1.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将促进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今后几年国家将会继续采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力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放住房二级市场,积极培育住房、汽车、旅游、电信等消费热点,不断拓展服务性消费领域;国家推动教育消费的力度将会增大,居民用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也会增加;同时,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这些举措将使居民购买力潜力得到一定释放。因此,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逐渐加大。

鼓励消费政策将对居民顺利实现购买力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国家将继续实行鼓励性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消费,主要包括:清理整顿用电、买房、购车、通讯等方面抑制消费的政策,扩大消费信贷等,这些措施将会有效地启动消费,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果居民的最终消费率由目前的60%逐步升到接近东亚国家的65%,居民消费率由目前的47%逐步升到接近东亚国家52%的水平,那么,居民消费增长将会明显拉动GDP的增长。

2.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会增加居民购买力规模。我国目前拥有人口12.7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占36%,农村人口占64%,每年有新增人口1100-1200万人,大约每年增加购买力630-650亿元,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2亿人,2015年达到14.08亿人。与此同时,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到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会提高到50%左右,每年将有2000万至50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目前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3.5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绝对差为4832元,2000万至5000万人口转型每年可增加购买力约860亿元至2150亿元。随着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将会出现一个加速增长的时期。今后几年家用电器在农村将进入销售高峰期,开拓农村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3.新的消费周期将使市场发展领域进一步扩大。始于80年代的第一次消费周期,大约延续了10年左右,其主要标志是以排浪式消费方式在城市普及家电商品,并开始进入农村家庭。进入9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进入消费升级的资金积累期。根据国外经验,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到轿车、电脑、住房消费需要7-10年积累期。即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向万元级、10万元级消费发展,农村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消费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结余购买力已达到一定水平。据测算,2000年,城市居民家庭户均金融资产已达到6万元,具备一定的购买潜力;农民收入也基本具有购买千元以上商品的消费能力。根据居民的收入状况,居民消费逐步进入新一轮消费周期。这一轮消费周期,将以家电在农村普及,住房、轿车、电脑商品逐步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将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样化的格局,消费热点在时间与品种上将相对分散。

4.新一轮消费周期将不再以潮起潮落的排浪式出现。目前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今后10余年,居民消费需求将从小康走向更宽裕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以及消费品市场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消费品更新换代节奏加快,消费日益多样化,消费的层次性明显。一般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衣、食支出减少,住、行支出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贸易扩大和各国文化间相互渗透,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开始显现。但城乡居民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阶段性。在今后15年里,基本消费趋势将是持续的消费升级,居民消费总体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人们将更注重名牌消费,环保、节能、精神文化产品将成为消费的热点,智能化、健美化、方便化、个性化、绿色化将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

五、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应放在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上

1.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靠加快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二是要调整居民收入现有的分配结构,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改善城乡之间和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三是要特别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四是要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高购买力实现程度。

2,从供给方面着手,创造出新的供给方式和供给制度。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确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方向的重要依据,作为生产经营者,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以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要从主要满足市场需求,逐步转变到既要满足市场现实需求,又要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上来。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习惯于根据市场上的短缺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当社会的供求矛盾主要不再是量的不足,而是质的多样化时,单纯地满足需求就显得不够,而更重要的思路是能够适应消费转型的需求变化,调整营销策略。另一方面,要继续拓宽消费领域。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还较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也不高,服务性消费的份额还较少。到2010年全球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值将从目前的1:4转化为1:2,目前我国服务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点还很多,潜力巨大,商机无限。今后,生产经营单位要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和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

3.把人们的心理预期维持在一个较好的层面上。一是要对各项改革措施区分轻重缓急,尽快制定和公布这些改革方案,并考虑把实行时间错开,并加大宣传力度,使居民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收支,适当增加当前的商品购买数额;二是尽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以便加大政府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的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使人们没有后顾之忧。

4.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消费政策作为调节消费行为的手段,可以直接紧缩或扩张消费需求总量。优化消费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供给短缺,而是需求不足。适应这种新变化,适时调整消费政策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居民实现消费升级遇到了体制和政策性障碍。为此,应尽快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使一些目前居民拥有量低、回笼货币大的商品的巨大消费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发挥这些商品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同时,清理、调整不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限制政策,并完善相应的消费环境。

5.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进一步发展消费信贷,金融部门应在总结前一阶段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经验的基础上,进-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模,增加品种和形式,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创新消费信贷的金融工具,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使更多的消费者能接受信贷消费方式,并努力在简化手续、降低成本、扩大对象、延长贷款偿还年限、改善服务上下功夫。

标签:;  ;  ;  

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关键_购买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