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论实践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论实践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践,尤其是工人阶级的革命的社会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源头。不能离开实践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主义,创造社会主义,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只有时刻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通过人民群众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切实变成对于实际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理论,才能真正寻找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正确答案,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离开实践,一切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都只会陷入空谈,也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理性目标与现实品格的有机统一。

行将结束的20世纪的社会主义,既有给人类历史带来巨大影响并在相当广阔的区域创造富裕、民主、文明的灿烂辉煌,也有在某些阶段、某些国家陷入低谷乃至改变方向的痛苦挫折;既有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以充分张扬的成功道路,也有窒息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乃至导致穷途末路的失败模式。对于70多年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社会主义历史与现实,我们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加以反思、总结、梳理,以提炼有利于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和发展的基本理论思路。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实践的角度加以深入总结,进一步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本质,进一步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对于社会主义的复兴和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离开实践,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当然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发展都会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实践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辩证统一的基本形式。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以及其他社会实践,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彼此沟通,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这样一种自觉境界。再次,实践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动力。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人类始终面临着实现自己的本质,全面解放自己的历史性任务。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实践这一根本形式和唯一动力。因此,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②

作为现代人类改造世界、创造文明的重要社会活动,科学社会主义当然更加内在地具有实践性本质。在《共产党宣言》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纲领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宣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③恩格斯则更加明确地把“革命的实践”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被共产主义者作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④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本质出发,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提醒人们: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如果把他们的理论“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末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⑤革命的实践不仅是孕育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母体”,而且是在这一伟大学说指导下推进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目标的根本依据。例如,关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策略,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应当参加工人阶级的一切真正的普遍性的运动,实事求是地考虑运动的实际出发点。”⑥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⑦总之,实践,尤其是工人阶级的革命的社会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存在、发展的根本形式,是科学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源头。离开实践这块沃土,科学社会主义之花就将枯萎;脱离具体的实践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就会把科学社会主义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支持和创造性发展,突出地表现在他紧紧抓住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本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吸收、消化新的实践经验,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在他那个时代不断地获得生机与活力。列宁多次精辟指出:现在根据书本来谈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列宁把实践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的决定作用提到这样的高度:“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因此,必须反对一切脱离实际的“冠冕堂皇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议论”⑧。列宁的这些重要论断,为后人提供了如何认识、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最重要方法原则。

可惜列宁的这些光辉思想在他之后未能被很好地坚持。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所以会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长达20年“左”的错误这样的曲折,原因固然有众多方面,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关乎全局的原因,就是脱离各国具体实际抽象地谈论、搬用书本上的理论原则,严重扭曲、抹杀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本质,从而导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期待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乃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上,使人们陷入了迷惘和困惑。

总结历史的经验,深入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本质,从而赋予“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真正科学的内涵,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高成就。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总结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理想具体化的实践经验,始终如一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包括检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的最突出、最鲜明的思维品格和科学方法。这种品格和方法,尤其贯穿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全书。从开卷篇提纲挈领地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结束篇高瞻远瞩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十多年间,邓小平几乎不间断地强调必须在新的实践中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根据新的实践经验选择社会主义具体建设道路。1983年4月,他在会见兄弟党代表团时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无产阶级革命是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更是如此。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伟大实践的产物。“实践证明,这条路线是正确的。当然,还需要继续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⑨这里,邓小平再次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他以前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相比,更具有深刻的内涵。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些根本问题,都需要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地加以探索和深化。

1985年4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再次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1)邓小平指出的这一重要原则,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本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灵魂在于实践;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根本之点就在于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主义,创造社会主义。从这个本质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也是科学社会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选择,无疑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本质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印证和外化。因而中国共产党人在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和发展,有着历史性启迪意义。成功的经验自然是多层面的,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则是,一切着眼于现实的实践,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曾寓意深长地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12)

邓小平的上述论述,蕴含着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性本质的极其重要的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正确答案,不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实践之中;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逻辑起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而是符合各国情况的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只有时刻从本国实际出发,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切实变成对于实际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理论,才能真正寻找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正确答案,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16年伟大而艰苦的改革实践及其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前所未有地发展的历程,在广阔的社会领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上体现着把实践作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的历史科学性。

首先,改革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获得了有机结合,提炼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理论,这些新思想、新理论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和成功道路。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一贯思想,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一条最重要的历史经验。问题的关键在于:“结合”的出发点选在哪里?是从“本本”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在新的具体的实践中寻求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答案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是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搞好社会主义,以致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20世纪的社会主义在相当一段时期发生挫折乃至在众多国家导致失败,根本原因不在于没有按马克思主义创造人的理论原则办事,而恰恰在于教条主义地对待书本上的理论原则,把若干并不适合落后国家实际情况的理想化的理论原则当成在短期内的可行性方案,再按照这些方案去指导建设社会主义,这就产生了理论原则与实践效果的尖锐矛盾,产生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化期待与实际性体验的尖锐矛盾。这种从“本本”出发所导致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极有可能地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反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性教训正在这里。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奥秘也正在于:一切着眼于现实的实践,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不断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模式。

邓小平所以能够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根本之点在于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善于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统一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论……如此种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很难完全找得到,或者即使有也只是零星的初步的思想萌芽。这一切,都是在改革实践中萌生、在改革实践中检验、在改革实践中完善、在改革实践中深化的结果,总而言之,是在新的实践中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做“结合”文章的结果。这种“结合”的逻辑,深刻体现、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本质。

其次,改革的实践不断创造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模式,使人们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趋于统一。

在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前提下,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具体模式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会产生完全不一致的看法。例如,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如何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如何把握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政治改革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如此等等改革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都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形式。这些问题的提出,深刻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只有靠社会主义实践。实践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逻辑起点,也是在这条光明大道上选择社会主义具体建设模式的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无论何时何地,都只能存在于实践之中;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切价值判断,无论何时何地,都只能在具体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寻找;离开实践,一切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都只会陷入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谈。邓小平正是这样紧紧抓住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首要问题来认识、界定、判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在这方面,邓小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是:不搞抽象争论,拿事实来说话,让实践来统一。早在1986年,他就明确指出:对于我国改革中的一些新政策、新措施,“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这里指的不是农民群众,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所以,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6年之后,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再一次深刻指出:“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13)邓小平如此三番五次地强调不要搞抽象争论,拿事实来说话,闪烁着以实践作为唯一标准认识社会主义、检验社会主义、开拓社会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光芒。坚持实践第一,几乎贯穿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部内容。例如:关于我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邓小平明确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4)关于我国现实社会究竟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应当实行怎样的政策,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5)总之,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唯一源泉和标准,被邓小平用各种具体的可以触摸到的生动表述,融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妇孺皆懂、行之有效的科学真理。在当年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成就的时候,列宁曾形象地指出:“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日常生活中去了,我们应当弄清这一点。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任务,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16)通过实践这只巨手,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家的书斋中请出来,“拖进日常生活中去”,使人们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增强坚持社会主义的自觉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再现和伟大的历史性进步。邓小平再一次促进了这个历史性进步,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这块东方大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实践:社会主义理性目标与现实品格的有机统一

我们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本质,坚持把实践作为开拓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逻辑起点和选择社会主义具体建设模式的根本依据,绝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或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指导作用,更不意味着可以模糊或抹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性化目标。如果那样,就陷入了狭隘的实践观和庸俗的实用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背道而驰。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明的实践,是指人类所特有的,具有一定对象和明确目的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这一本质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人自身)为对象(客体)的现实的物质运动。以人为主体的实践,内在地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目的性的特征。其二,实践是以社会为依托,以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实的物质运动。实践以人为主体,必然使它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社会的实践都是具有明确目的的,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7)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性本质,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依据。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是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运动,必须反对任何空谈社会主义的倾向。实践首先是一种物质的、客观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所以成为一种科学,所以能为世界无产阶级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首先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当然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导下的物质运动,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指导作用,归根到底也是从革命的实践中获得的,理论的生命力归根到底在于实践。因此,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包括致力于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必须时刻把握、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这种物质实践性,着力于现实世界的改造和建设。如果离开物质实践性,空谈社会主义,奢谈社会主义,那就会把社会主义变成毫无实际价值的时髦。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深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物质运动性。他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的前提下,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区别开来,不拘泥于社会主义的抽象原则和一般形式,不空洞地谈论社会主义的未来,立足现实,注重实际,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寻找能够真正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具体建设道路。正是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才在中国大地上找到了具体实践形式,从而发挥了对社会实践的根本指导作用。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实际步骤实现远大目标的物质运动,必须把对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融汇于实际的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之中。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具有崇高价值目标的理性运动。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创造公平、平等、民主、文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这种崇高价值追求,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形态,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形式,这就是,理性目标的实现寓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18)所谓直接的现实性,就是指人作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不仅深透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动地改造世界。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不但能够不断地实现自身利益和生存发展需要,而且也不断地检验着自己的主观目的、愿望、意图和计划等等是否正确。这一切,理论(认识)自身则无法做到,这就是实践高于理论(认识)之处。我们说,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必须坚持实践的社会主义,并非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和理性目标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是指这种理论形态和理性目标只有融汇于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并不断地获得实践的检验、锤炼和补充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有效地发挥对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激励作用和指导作用。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是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为主体的物质运动,必须把社会主义一切方面的发展都置于人民群众自觉实践的基础上。“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9)实践的社会性和能动性归根到底表现为群众性,社会主义的实践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发展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依据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来推进社会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这一历史经验在我国新时期得到了新的印证和发挥。16年改革开放历程启迪我们: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是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源泉;而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的实践自觉性,来自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社会对这种需要的满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践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善于把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一切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恒久的实践行动,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生气勃勃地向前发展。

注释:

①②③(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17、264、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11-312页。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2、45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

⑧参见《列宁选集》第3卷,第398页。

⑩(11)(12)(13)(14)(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28、118、291-292、374、23、225页。

(16)《列宁全集》第33卷,中文第1版,第400页。

(18)《列宁全集》第38卷,中文第1版,第230页。

(19)《列宁全集》第26卷,中文第1版,第269页。

标签:;  ;  ;  ;  ;  ;  ;  ;  ;  ;  ;  ;  

论实践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