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昌[1]2001年在《中海客运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90年代之后,旅客运输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运输,成为交通运输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铁路、公路和航空的激烈竞争,加之水路客运技术状况的相对落后,使水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都出现明显下降的态势,水路客运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水路客运在同其他客运方式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普通客货船日趋老龄化,与客运安全性、舒适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多数水路客运企业亏损严重;水路客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水路客运市场的管理有待加强等。 因此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海上旅客运输的影响,分析客运市场的走势,及时调整结构,做出发展规划以适应客运市场发展的新动向,已是中海客运的当务之急。 本文对渤海湾及华东地区客运现状、国内客运船队船型构成及存在的问题、沿海客运量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对大连—烟台、大连—威海、大连—龙口、大连—新港、大连—上海航线客/滚船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根据历年发展数据和资料,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今后各年的客运量和车运量进行预测。并针对中海客运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中海客运发展规划。
朱文婷[2]2010年在《邮轮旅游系统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邮轮旅游一直是全球旅游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板块,因其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而得到世界各大港口城市的重视,成为港口城市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在我国邮轮旅游尚属新兴的旅游业态,虽然各地对于邮轮旅游的发展都抱有极大热情,但因缺乏相关规划而遭遇到一些瓶颈。邮轮旅游系统的优化对于区域邮轮旅游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国内外邮轮旅游相关研究的分析和对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邮轮旅游系统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结构,并以上海为样本,运用相关分析工具,对该地区的区域邮轮旅游系统进行评价,提出上海邮轮旅游系统的优化策略。首先,在对国内外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阐释了邮轮旅游的概念和分类等基础理论,对邮轮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和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其次,以国外相关的研究和对业界人士进行的非结构化访谈为依据,分析了邮轮旅游系统的结构。从供需匹配的角度,认为邮轮旅游系统需求系统的主体包括邮轮公司和邮轮游客,依此构建了邮轮旅游需求系统矩阵;邮轮旅游供给系统则由支持系统、邮轮服务系统和游客服务系统共同构成,依此构建了邮轮供给系统的结构体系。以此为据分析了邮轮旅游系统的动力机制和功能要素的空间布局。最后,选择上海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该地区邮轮旅游的发展条件和现阶段邮轮旅游系统的发展现状。运用IPA分析对上海邮轮旅游系统的优势和瓶颈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上海现阶段邮轮旅游系统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邮轮港口的功能较为单一、邮轮供应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多数旅游产品供应商经验不足,岸上旅游产品的丰度欠缺以及区域邮轮旅游合作尚未机制化四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对上海邮轮旅游系统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赵亚冰[3]2008年在《烟大滚装运输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海上客滚运输已逐渐成为山东和辽东半岛新的经济增长点,烟大航线也名副其实的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经济大动脉的“黄金水道”,因此,对滚装运输市场的研究尤为必要。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分析烟大滚装运输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市场环境、货运量的预测、滚装运输方式的发展以及各船公司之间的竞争格局,研究得出经济环境因素对滚装运输市场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以及滚装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本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对烟大滚装运输市场的研究实践性较强,决定了总的研究方法应偏重市场数据获取和市场运营过程调查;分析了影响客滚轮运输市场运营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总的物流量,我们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灰色预测模型的方法进行定量的预测;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对滚装运输方式发展策略建议加大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优化滚装物流系统,同时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滚装运输技术。
毛宇石[4]2016年在《MESH路由协议在WLinx无线多媒体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海运经济的发展,海上交通运输量逐渐加大,海上交通运输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近年来,中海客轮有限公司不断加大海上交通安全的监管力度,已经成功建立了覆盖大连至烟台航线上滚装客轮的视频监控系统。但是,随着近海海域船舶数量的不断增多,除滚装客轮以外的包括渔业船舶、工程作业船和运输船等船舶航行安全问题也引起了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课题来源于"中海客运船舶安全监控系统",针对中小型船务企业的船舶航行安全问题,运用海上无线MESH网络技术,将中海客轮航线附近的中小型船务企业的船舶与中海客轮有限公司的多艘滚装客轮进行组网连接,使得中小型船务企业的船舶视频监控信息接入到中海客轮有限公司的无线信息高速通道中,进而使得中海客轮有限公司的岸端控制中心通过Web浏览器可以访问上述已接入到无线信息高速通道中的中小型船务企业船舶的实时视频监控信息,进一步加强了海域安全监管力度和提高了应急事故的处理能力。课题的研究工作首先是在NS2网络仿真软件中建立无线MESH网络环境,参考典型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包括AODV、DSR和DSDV路由协议,进行相应路由性能方面的对比分析。其次,考虑到仿真环境和实际环境的差异,选用路由性能仿真分析结果中相对较优的AODV路由协议,以RT3070无线网卡相互连接的两块OK6410开发板之间,构建一个小型MESH无线网络。最后,在与OK6410(B)开发板相连接的PC机终端,结合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功能,访问通过MESH路由协议相连接的OK6410(A)开发板上的实时的IP数据流视频信息。论文对系统方案的设计、路由协议的仿真分析、嵌入式硬件模块的构成以及系统功能模块性能的测试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并在小型嵌入式无线MESH网络环境下进行了实际硬件平台下的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设计方案可行,硬件系统运行正常,符合相应的功能需求。
王玉卿, 张达[5]2014年在《与时俱进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务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工作目标,才能把广大员工的思想统一起来,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作为有65年历史的老国有企业,大连海运(中海客运)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着
卢旭[6]2008年在《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得到了飞速发展,城市向外辐射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致使城市客运与公路客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者的矛盾不仅体现在客运营运范围的冲突上,更体现在城乡客运管理中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上。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综合统一的城乡客运体系成了当务之急。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提出,为解决目前城乡客运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根据对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它的实施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需要对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过程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的评价,以合理控制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正确把握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前进方向。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内涵和组成要素着手,分析了我国发展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明确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以此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工程理论、运输规划理论、数量统计和运筹学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别构建了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结合实际,对论文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例应用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可以为政府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提供决策、为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部门提供规划、设计、监督的应用工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齐媛媛[7]2016年在《最美海姐丛秀芬二叁事》文中研究指明凌晨5时许,"普陀岛"客轮缓缓停靠在大连港码头,下客、清扫……4小时后,又一批旅客上船,新一轮航行也将开始,同时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服务也将就此展开。这只是中海客轮客运经理丛秀芬海上航行工作的一个小周期。丛秀芬从业30多年,有23年是在海上航行为旅客提供服务。数千次的客运航行,使她练就了"犀利"的眼神——哪些旅客需要帮助,她一眼便看得出。待旅客如家人,丛秀芬用点滴行动影响着身边人,也赢得了旅客的尊重。而在被她帮助过的旅客眼中,丛秀芬就是"最美海姐"。手机里百余个号码都是旅客留下的丛秀芬今年53岁,这个年纪仍从事海上客运,本身就是一件
庄佩君[8]2011年在《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文中研究表明高效的运输和物流、以及物流网络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拥有良好海运物流网络的港口城市和沿海区域,一直处于全球化的前沿。但同时海运物流体系和其运作环境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也给港口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和风险。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与港口城市—区域存在着复杂的空间相互作用机理。本论文以港口空间里的海运物流活动为核心,基于海陆向结合视角与海运物流企业行为为主线,把握海运物流体系自身演变规律和机制,分析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形成和特征,探讨区域体系在全球网络中的嵌入。在此基础上,考察海运物流活动与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演变,探寻全球化背景下港口、城市和区域的海运物流经济综合体的存在,进一步地探索海运物流体系的空间治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具有显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运输贯穿着实物流通道和路径。运输经济学强调运输产品的完整性和客户的参与,要求海运物流服务产品的完整性和包括货主在内的海运物流所有成员的整合协作。运输生产的网络经济性决定了海运物流主要活动者的行为策略,和海运物流体系发展趋势。海上运输专业化、海运速度提高和船舶大型化是实现运输的空间和时间效用的技术保障,实现时空压缩。运输业发展可改变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耗费的时间和资本,决定着“社会与技术的范式”,当海运物流体系有技术重大变化时就会领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谋求全球化的厂商将自身物流功能外包,采购完整物流服务产品,为运输链成员提供向全球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的机会,实现经营项目和地理范围扩大。实物流环环相扣,意味着其空间构建过程有赖于行为者所在地域在物流链中的动态位。无论是美国大都市区制度应对公共管理辖区破碎化,还是中国的行政区兼并应对行政区经济,都难以解决海运物流“流动空间”特性对区域管理的挑战。治理理论认为因为政府失效和市场失效的存在,治理权威与治理主体应多元化,企业是经济活动的治理主体,这为海运物流空间治理的企业参与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活动的不同治理模式,以及企业权力的不均衡引起的领先企业所具有的治理地位等使得区域的海运物流体系处于在自身掌控能力之外的动态变化之中。区域治理和全球价值链治理都强调治理主体之间的认同原则,认同的力量可以从结构主义、新制度主义和网络理论中得到理论支撑。海运物流体系的行为者在港口、城市和区域空间内建构基于“文化认同”的共同体,构筑避风港,以对抗全球失控的无序竞争、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全球经济时代,海运物流是海运实践和海运研究的新范式,为了理解全球海运物流需要构建一组概念。首先是海运物流的概念。海运物流是满足客户需要的持续过程,在需要经过海运的发送地到最终收货地之间,以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将恰当数量的恰当货物、按恰当的条件,在客户指定的恰当时间送达至恰当地点的恰当收货人。此概念为海运物流从业成员提供理解全球化的实物流空间的现实、形成共同的战略和行动模型、框架和思维方式。其次是海运物流供应链的概念。在海运物流领域,从发货人至收货人过程涉及海运公司、码头运营商、代理经纪等诸多专业化企业,构成了海运物流服务链。这一概念的建立,有利于从企业角度审视海运物流系统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动态;另一方面,码头运营商等企业身份显现了放松管制以后港口运作中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而将“港口”纳入物流体系之中。第叁是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概念,即以国际海上运输网络为基础,以港口为枢纽中心,陆上的公路、铁路及内河通航水系等多式联运通道所构成的集疏运体系为末端的全球实物流网络。在这个概念框架下,考察全球实物流的海向和陆向通道网络及其海陆界面的空间布局,海运物流企业的市场运营战略和空间组织特征。第四,区域港口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概念。这需要观察区域港口在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嵌入方式和嵌入机制。为了向最终客户提供完整物流服务产品,整合是最重要原则,通过组织方式变革实现空间和功能一体化,以解决因功能、产权、运营权的分割而造成的海运物流链破碎化。运输组织革命、运输和信息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为实现全球范围的海运物流整合提供了技术和体制保障。海运航线和可移动运载工具船舶组成了海向物流网络,各航线上所投入的船舶运力体现了各条海向通道的大小和能力;大宗干散货、液体散货和集装箱货在海向通道里大量迅速流动是全球经济最壮观的景象。各有不同物流绩效特征的陆上运输通道和场站实现了海运物流的配送功能。为了掌控服务产品的完整性和质量,海运物流企业谋求对物流链的控制,出现了海运物流网络运营组织的海陆一体化。国际海运业者和码头企业是实现海运服务链功能和组织整合中的渠道领袖,前者通过“编织”海向网络、打造登陆的港口节点、进而继续构建陆向网络,后者具有整合陆向的运输、仓储配送和航运服务支撑功能的优势。港口根植于海运物流链中,是各功能活动会合的空间场所;其发展需要置于全球海运物流体系之中。城市和区域的海运物流体系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突出地表现为区域港口吞吐量的增长。中国沿海港口群在太平洋西岸的整体凸显,是世界航运重心东移、和中国沿海区域成为全球海运物流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体现。中国沿海地区作为海运物流的市场所在实现了市场嵌入,通过基础设施大规模、专业化和集装箱化建设,以及航运通道网络建设实现了网络嵌入,而海运物流链上企业的市场运作战略,实现供应链嵌入。港口投资和经营市场、海上航运市场、以及海运物流链其它服务市场的开放是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市场机制。海运物流体系发展,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发育和完善,和空间维度上的集聚和扩散过程。在很长一段历史里,海运物流服务的供应链系统不完善、服务链比较短,海运物流活动与区域的相互作用在一有限的空间范畴内。由于“城市”这个空间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地理尺度上的极大差异,因此采取“港一城界面”为空间剖析单元,以表征港口及海运物流活动与城市的交互作用,突出这-空间里两者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广泛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历史上海运物流活动集聚及与特定空间的互动,培育了港一城界面,孕育了港口城市,促进其繁荣和发展。由于海运物流体系发展的技术剧变的拉动作用,海运物流集聚空间受其拉动呈现一定的迁移轨迹。宁波案例显现了海运物流活动是港口城市发育和成长的基本动力,不同历史时期的海运物流活动培育了形态各异的港一城界面和港口城市。海运物流体系的发展也呈现空间扩散之势。其驱动力有叁重,包括因集聚对港—城界面造成的土地和环境等压力,中心城市对航运组织经营活动和各类支撑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以及内陆区域对物流配送节点和工业客户等的拉动作用。信息和交通技术使非实物流环节的部门获得了空间流动自由,改变了区位选择要素顺序,实现海运物流在港口、港口城市、中心城市和区域的空间重塑。在此自由流动背景下土地市场是分散化的强烈决定因素。港口城市—区域是区域海运物流体系的空间投影、全球化下海运物流系统运作的新空间。宁波案例显示企业在物流通道组织、以及实现区域融入全球海运物流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港口城市构建的海运物流平台、海运物流网络的陆向区域化和区域中心城市成为海运物流支撑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这一组现象构成了宁波地域上港口城市—区域海运物流的空间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港口城市和区域对海运物流体系的治理制度也有着积极的响应和生动的演变过程。全球海运物流体系的空间布局和治理特征表现为海向空间的灵活性和无根性,陆向空间边界渐失,空间整体协作性和治理空间的区域化。区域海运物流体系受到双重风险。一方面,跨国船公司拥有海运物流链治理权,其在海向空间运作的无根性,以及在内陆节点的渗透,对港口和港口城市发展带来极大风险。另一方面,在全球—地方化的张力下,放松管制、私有化进程等体制转型过程中,海运物流体系受到地方分割,政府缺位和越位共存现象的影响。海运物流体系在港口城市—区域的空间治理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治理手段需突破原来单一的依靠政治和行政方式,形成由海运物流行为者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体制,才能避免空间冲突。基于“认知共同体”的港口物流共同体的伙伴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部门、企业和非赢利机构(包括个人)共同参与全球海运物流的治理。营销和文化策略有利于实现共同体的组织构建和制度构建,加强目标认同感。通过各物流活动主体的互动协同努力,满足港口城市—区域内企业、居民对提供通往国内其它地区及世界的通道的需求,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加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促进港口城市—区域的空间形象凸显。本论文试图在以下叁方面实现创新:1.揭示海运物流体系发展规律,构建全球海运物流网络、阐明其运营组织和基本特征,阐释中国沿海港口群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动力机制。2.以“港—城界面”为考察海运物流与港口城市的主导标志,揭示两者互动关系时空演变规律。海运物流在港—城界面的集聚和发展培育了古代和近代的商贸型港口城市,其空间迁移驱动港口城市发展;日益完善与发达的全球海运物流体系空间重塑,构成容纳海陆双向互动的地域利益空间共同体,促进了港口城市—区域的发育和发展。3.基于全球性城市—区域理念,提出“港口城市—区域”的科学概念,尝试建构“全球性海运物流——全球性海运物流网络——全球性海运物流服务产业——全球性生产网络——港口城市—区域”相互依存的空间逻辑依存关系;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共同认知的“港口物流共同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机制。
席锐[9]2014年在《西安市公路客运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客运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路客运的客运量逐渐提高。但是公路客运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公路客运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比较差以及信息化技术在公路客运中运用比较少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影响公路客运发展的一个瓶颈。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客对于公路客运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安全、舒适、准时、快速和优质服务等方面。因此传统的公路客运已经不能满足旅客的要求。近年来关于公路客运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实例结合的比较少。本文以西安市的公路客运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公路客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前言,阐述了这个课题的来源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指出了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并且这一部分详细的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公路客运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叙述了本文进行研究的相关理论。第叁章详细介绍了目前西安公路客运的管理情况。第四章介绍了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公路客运管理经验。第五章根据前面叙述的经验,并且结合西安公路客运的实际情况,为提高西安公路客运的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章是结论。这一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且对以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刘军[10]2011年在《规制视角的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邮轮起源于欧洲,邮轮旅游始盛于北美,现代邮轮旅游于20世纪70年代步入大众化,逐渐演进形成邮轮(旅游)母港。现代邮轮是海上浮动的度假村,迄今已成为世界回归自然、品味“慢”生活、阅读异域文化、扩展海权和探究海洋文明的独特度假空间,具有全球性和网络性特征。邮轮旅游是无目的地的目的地,自90年以来邮轮游客年均增幅约7.4%,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板块。邮轮(旅游)母港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停靠港的10-14倍,发展母港是世界众多滨海城市的战略选择。近年,全球邮轮市场渐向东移。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城市研习国际经验纷争先机建设母港,邮轮经济增速世界瞩目,成为港口都市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本文在明晰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邮轮旅游发展的世界形势与中国机遇基础上,阐释了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以规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空间结构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等为指导,综合运用世界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抽象研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等方法,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知识交融维度,探索尝试对规制视角下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首先全面考察了全球邮轮(旅游)母港的演进发展与规制经验、透视了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现状和规制问题,经国际比较,继而尝试提出了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在规划统筹、经济规制、社会规制上的制度创新构想,旨在激发发展活力、保障健康有序,最终实现母港在经济、社会与环境“叁位一体”上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最后,以上海邮轮(旅游)母港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九部分七章。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在国内外对于邮轮(旅游)母港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和参考范式情况下,以当下迫切、关乎长远的规制为研究视角,以邮轮经济发展的引擎枢纽——母港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和促进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重点内容,拓展了我国邮轮经济研究的新领域、邮轮(旅游)母港研究的新视域,可为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建设和规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与理论支持。指出邮轮(旅游)母港范围包括邮轮码头及其周边配套区域,是邮轮的始发港、邮轮公司的总部基地和邮轮游客的集散地,母港的功能要素一般包括基础功能、核心功能和延伸功能叁部分。借鉴国际经验,依据我国市场环境、区域条件和SWOT分析,探索性提出了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的四阶段战略:起步发展、借鉴探索、分化提升和全面发展;五个发展原则: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借鉴国际、自主创新,合理布局、区域联动,市场主导、产业协同,优化服务、强化管理等;叁种基本模式:母港型、停靠港型和小码头型;叁大实施策略:推行阶段性发展与港口分类布局,聚焦政策建设国家级邮轮(旅游)母港进行试验和示范,建立国家和地方分级规划协调保障机制等。探索性提出了以开放发展、放松规制加快发展、试验发展、遵循国际惯例等作为中国邮轮(旅游)母港产业政策重构的四项原则,以及在投资、规划、金融、航线、通关、文艺、人才、专门立法等十方面十九项放松经济规制的产业政策框架。探索性提出,中国邮轮(旅游)母港的社会规制强化应坚持公共利益、整体统筹、注重长远、由简到繁和适应国际惯例的五项原则;需实施构建母港开发建设的社会风险论证机制、确立母港之“邮轮社区”的整合开发模式、加强母港发展的文化环境建设、增强我国海事领域的国际司法能力、有序推进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化建设等五项措施。最后以上海邮轮(旅游)母港为个案,探讨其发展与规制的模式定位、发展原则、阶段目标、港口布局及政策措施,设想为我国沿海城市母港发展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 中海客运发展研究[D]. 李明昌. 大连海事大学. 2001
[2]. 邮轮旅游系统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朱文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 烟大滚装运输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 赵亚冰. 大连海事大学. 2008
[4]. MESH路由协议在WLinx无线多媒体系统的应用研究[D]. 毛宇石. 大连海事大学. 2016
[5]. 与时俱进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 王玉卿, 张达. 东北之窗. 2014
[6]. 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评价研究[D]. 卢旭. 长沙理工大学. 2008
[7]. 最美海姐丛秀芬二叁事[J]. 齐媛媛. 东北之窗. 2016
[8]. 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D]. 庄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9]. 西安市公路客运管理对策研究[D]. 席锐. 大连海事大学. 2014
[10]. 规制视角的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研究[D]. 刘军. 复旦大学. 2011
标签:公路与水路运输论文;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港口论文; 物流网络论文; 邮轮旅行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全球物流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经济论文; 海运论文; 中海国际论文; 航运论文; 交通运输业论文; 中海物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