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后中东战略格局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湾战争论文,中东论文,格局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半个世纪内,中东经历了本地区三次规模最大的战争。其中阿以战争时间最长,历时40多年;两伊战争次之,也长达8年之久;海湾战争时间最短,但它对中东战略格局造成的影响,却异常深刻而复杂。无论阿以战争还是两伊战争,都未能打破双方的力量平衡,且都以媾和而结束。战争的结果并没有使中东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变化。海湾战争则不同。它在很短时间内,使伊拉克的国际作用和地区作用几乎消失殆尽,因而严重地打乱了中东地区的力量平衡。海湾战争爆发后的第八天,即1990年8月10日,除突尼斯之外的20个阿拉伯国家首脑及其代表云集开罗,对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事件进行表态。结果以12票赞成,3票(伊拉克、巴勒斯坦、利比亚)反对,2票(阿尔及利亚、也门)弃权、3票(约旦、苏丹、毛里塔尼亚)保留,通过了谴责伊拉克的决议,阿拉伯世界公开分裂。开罗会议后,阿拉伯世界逐渐形成以埃及、叙利亚和海湾六国为一方,伊拉克、苏丹、也门、约旦、巴解组织为另一方,马格里布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基本中立的三分天下的局面。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被削弱了。以色列因为没有介入战争,力量相对稳定,地位有所加强。
海湾战争使美国得到了中东的主导权。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中东进一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唯一超级大国。欧洲、日本也正在努力向中东渗透。近年来俄罗斯也作出了重返中东的努力,但它们都不会改变90年代美国在中东地区占有的主导地位。正是根据这种变化了的形势,美国制订了新的中东战略,这一战略反过来又将对中东未来形势产生重要影响。
一
海湾战争后,中东主要地区大国的情况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使它们的战略地位亦发生了不同的升降趋势。
1.伊拉克:地位下降,但已度过最困难时期
由于在战争中惨败,联合国又实行全面制裁,萨达姆政权曾一度面临被颠覆的危险。但它很快度过了难关,目前政局相对稳定。伊地位虽然下降,但仍是中东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萨达姆所以能够较快地稳定局面,是因为:
首先,重建工作取得成功,为萨稳定局势提供了经济基础。重建工作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萨尚能动员人民群众投入这一工作。而这又与他在重建中采取的政策比较正确有直接关系。如萨着重抓了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和农业资源的开发,使小麦能够满足全国之需,水果蔬菜的生产发展也很快。战后修通的所谓“第三条河流”,实际上是一条用来排干沼泽地的水和灌溉干旱地区的长达600公里的人工渠。它使这些地区第二年夏天就可以种庄稼,从而增加了粮食产量。
其次,战争失败和战后受制裁反而激发了伊拉克人民的民族感情。法国一名前部长曾在《巴黎日报》就此写道:伊拉克的民族自豪感非常普及,人民有一种成功地单独抗住了“世界性阴谋”的感觉。伊拉克这股受到压制的民族感情今后会以两种方式得到发泄:一是用于国内经济建设,使建设速度因此加快;二是在条件成熟时重新爆发和科威特等周边国家的冲突,成为中东一个严重不稳定因素。
再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居民实行大米、糖、油、面粉、茶叶等的配给制度,保证了居民最低限度的食品需要。
此外,对北部库尔德人和南方什叶派的反政府活动采取果断措施,保证了伊拉克的统一。
目前,阻碍伊拉克发挥地区大国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联合国对伊实行制裁;二是伊和海湾国家关系一时难以修好;三是伊仍被美列为支持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时日。90年代末之前,伊拉克主要还是一个潜在的中东地区大国。
2.伊朗:90年代世界注目的中东地区大国
伊朗所以引人注目是由于三个原因:一是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致力于发展经济,经济力量明显增长;二是伊朗企图利用海湾战争后的形势,取代伊拉克,成为地区军事大国。西方认为,伊朗的战略目标是控制整个海湾地区,特别是控制霍尔木兹海峡。西方从海湾国家进口的石油,一多半从这条水道运出。伊朗和阿联酋争夺阿布穆萨等三岛也和伊朗这种战略意图有关。伊朗从俄罗斯购买“基洛”级潜艇使它能够在海湾这样的封闭水域进行高效作战,它将对海湾油轮和在海湾执行巡逻任务的西方军舰构成直接威胁;三是西方认为,伊朗是世界各国原教旨主义组织的大本营,据称有19个在世界各地活动的原教旨主义组织受伊朗直接或间接资助。
伊朗支持原教旨主义,是既有得,又有失。近些年来,伊朗和苏丹的关系迅速发展,伊朗向苏丹提供了各类援助,与两国共同信奉原教旨主义有很大关系。据苏丹人士透露,1992年底,在苏丹境内已有25个训练营地,由苏丹伊斯兰阵线负责思想教育,伊朗革命卫队负责军训。1992年11月底,一个由30多人组成的伊朗高级代表团访问了苏丹,与巴希尔和伊阵总书记图拉比讨论两国进一步全面合作事宜。种种迹象表明,90年代,伊朗和苏丹的伙伴关系将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鼓吹和支持原教旨主义使伊朗和埃及等中东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埃及对原教旨主义恐怖分子进行大规模的搜捕活动。仅1992年12月上旬一周内就逮捕600多人。阿尔及利亚取缔了阿伊斯兰拯救阵线的基层组织和数百个包括慈善机构等在内的外围组织。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于1992年12月呼吁阿拉伯各国通力合作打击暴力恐怖势力。这样,伊朗面临着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由于支持原教旨主义势力,伊朗扩大了它在中东乃至世界政治中的影响,但由此引起和有关国家的矛盾,又限制和削弱了它作为地区大国的形象和作用。伊朗要真正发挥一个地区大国的作用,就需要和周边国家建立正常关系,而这些国家又往往要求伊朗停止支持原教旨主义势力在这些国家的活动,以此作为恢复关系的前提。这使伊朗处于两难境地。
海湾战争后,由于伊朗在战争期间采取不介入立场,给它提供了一个改善和海湾国家关系的机会,但海湾国家和伊朗至今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主要由于:一、伊朗对战后海湾国家把美国和西方军队引入海湾始终持反对立场,从此海湾地区安全安排问题便成为伊朗和海湾六国争论不休的问题。二、伊朗和阿联酋之间由于三岛问题产生的领土纠纷不但影响伊阿关系,并严重影响了伊朗和其他海湾国家的关系。三、伊朗和沙特在如何扩大自己在伊斯兰世界影响问题上一直进行着斗争。1993年5月27日,沙特由警方出面阻止伊朗赴麦加朝觐团举行的反西方游行,更使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总之,海湾战争后伊朗的地位在上升,但无论是目前还是90年代后半期,伊朗都不具备控制海湾地区和左右中东局势的经济、政治与军事实力。伊朗支持原教旨主义,失大于得,由此引发和周边国家的矛盾和纷争,使它难以发挥地区大国所能发挥的作用。美国“遏制两伊”的政策,有可能使伊朗和伊拉克建立某种程度的合作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发展有限,它们不可能结成反美战略同盟。90年代更可能出现的是两伊相争,而非两伊同盟的局面。
3.土耳其:悄然兴起的中东大国
和伊朗相比,土耳其可谓是一个悄然兴起的地区大国。它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但因为这些年经济发展较快,还因为:
第一,土耳其地处欧亚两大洲的交接带,从罗马时代起,它就一直维系着东西方之间的联系。现在,这种地缘优势变得更加重要了。由于苏联解体,中亚处在动荡中。土耳其为中亚五国转换社会经济模式提供了就近借鉴的例子。
第二,土耳其和中亚五国有宗教信仰上的共同性。在中亚五国的穆斯林邻邦中,有两个因素,又使这些国家更愿接近土耳其。首先,土耳其和伊朗不同,土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国家的非宗教原则。中亚五国虽信奉伊斯兰教,却反对政教合一。其次,土耳其在政治上主张西方民主原则;在经济方面,主要以“自由市场、国营经济成份和私人经济相结合为发展方向”①。它和伊朗可谓是穆斯林世界两种发展模式的代表。
第三,土耳其和中亚五国都属于突厥人共和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土耳其和中亚国家的关系不但发展很快,并且日益向组织化、机构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的这一地区正在形成一个突厥民族和突厥人国家的联合体,这是国际政治生活中值得重视的现象。特别是1993年3月在土耳其举行的“突厥国家和族区友好兄弟和合作大会”,有土耳其、中亚五国和蒙古等国的代表约800人参加。土总统在开幕词中宣称:“未来属于大突厥民族”。会议恢复了古突厥人集会时敲打铁砧的传统。与会的各国代表团团长轮着敲打了铁砧。会议公报主张建立由各国总统、总理和外长参加的突厥国家高级理事会,设立常设机构,每年开一次世界突厥会议。这是二次大战后规模最大、与会首脑最多的突厥国家会议,是土耳其和世界突厥民族重整“突厥世界”的重要环节和表现。另一方面,土耳其又在力促其相互争吵的邻国组建包括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共11国在内的黑海经济合作区。1992年6月11国伊斯坦布尔首脑会议已就此做出决议。目前黑海经济区虽尚无实质性进展,但它表示,土耳其正在两个方向上展开外交活动:把黑海地区结为一体,在前苏联和东欧促进温和的伊斯兰运动。世界突厥运动的兴起和土耳其组建黑海经济区都会使独联体变得更加貌合神离。
目前,土耳其对外政策的基础仍然是同美国的军事政治联盟,是力争同西欧实行社会经济一体化。西方也会利用土耳其向中亚等地区渗透。区别是,目前土耳其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依靠美国和西欧,而是在依靠它们的同时,更紧密地和穆斯林世界联成一体。和冷战时期相比,土耳其在世界这一地区的作用和影响明显增强。
欧共体从1964年起就承认土耳其为联系成员国。土从1987年开始正式申请加入欧共体。土耳其和欧共体已决定在1996年1月1日之前双方建立关税联盟。土现正为到2000年能成为欧洲联盟正式成员国而努力。为此土正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以缩小和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差距,并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税率。土一旦加入欧共体,欧洲的经济边界将扩展到土耳其和高加索。尽管土在与伊朗、希腊、塞浦路斯等周边国家关系中存在各种矛盾和纷争,土在中东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地区大国作用则是无疑的。
4.以色列:从军事优势到争取更大经济优势
冷战时期,同阿拉伯世界经过几十年对峙,以色列在中东获得了巨大的军事优势。和许多阿拉伯国家相比,以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高得多。以商工会主席基拉曼说:“以色列在通讯、语言、气质、技术、金融、人才等方面,比其他阿拉伯国家有优势。”但由于阿拉伯国家长期对以实行制裁,以未能凭借这些优势去占领广大的阿拉伯市场。以色列需要大量石油和资金,也未能从中东市场得到补充。随着冷战结束,经济方面的这种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在新时期,以色列的战略目标是: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加快发展经济,取得中东地区经济主导权。日本《东洋经济》1993年12月11日的文章认为,以色列想成为中东的香港,为此首先要同巴勒斯坦自治区和约旦建立经济圈,其次是建立包括叙利亚等东地中海国家,将来把海湾国家也包括进去的整个中东地区的经济中心,以色列则会增加设备投资,实现以高技术产业为基轴,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和冷战时期不同,90年代以色列将在新的方向上,在中东地区扮演重要角色。
5.埃及: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作用加强
埃及,在中东起着一种其他地区大国无法取代的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埃及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有5000万人口,1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且独立较早,是中东重要的经济与军事大国。同时也因为埃及和以色列斗争较早,1967年6月,以侵略埃及,霸占西奈半岛,使苏伊士运河关闭8年之久,但它又是同以和解及建交最早的中东国家。海湾战争中埃坚决站在科威特一边,和海湾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埃历史上高举反帝旗帜,但主要反对英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和美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这些都使埃及能够在中东和平进程中起着别国不能起的重要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与美国配合,帮助沟通各方立场。美国对中东和平的设想和方案常常通过埃及转达给阿拉伯各方,后者也通过埃及向美国表达它们的立场;二是在谈判中,埃始终在阿以之间进行斡旋。1993年10月,阿拉法特和拉宾这两位几十年的宿敌在开罗正式会晤,是穆巴拉克直接撮合之果。巴以会谈受阻,埃及总是及时出面调解。目前看来,无论是阿以会谈,利比亚与西方之间发生的危机,还是非洲冲突,都离不开埃及的调解。埃及在90年代中东事务中,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二
90年代美、欧、日、俄与中东的关系有两个特点:一是海湾战争后,美国在中东取得了主导地位,这种状况还将继续保持,但欧、日的影响在增加,俄罗斯正为重返中东作出努力;二是90年代,美、欧、日、俄在中东事务中,合作仍是主要的方面,但矛盾和冲突正在加深。
1.美国在中东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在中东地区,特别是在各国统治集团中的影响明显增强。无论以色列,还是海湾阿拉伯国家都更加依赖美国。美国并不能够左右中东地区及有关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但经过海湾战争,人们感到,只有美国才能有效地干预和影响中东安全等问题。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不是由于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而是由于两个原因:一、由于苏联的解体,中东地区失去了能够和美国抗衡的国际力量。欧洲、日本的力量虽在扩大,但赢得海湾战争,在战争中起主要作用的仍是美国,而不是欧洲和日本;二、海湾战争后,沙特等海湾国家加强了同美国的同盟关系。它们也怕美国支持其国内民主势力,对王室政权构成威胁,但这种矛盾在目前美国和海湾国家关系中不占主要地位。埃及等则进一步密切了和美国的关系,伊拉克仍在联合国制裁之中,剩下的是伊朗,但90年代伊朗不可能达到和美国抗衡的地步。
其次,美国在推进中东和谈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冷战后的新形势下,美亟需通过稳定中东局势来保证能源和原料的供应,因此对中东和谈采取了积极推进的立场。
再次,美国是海湾战争后中东军火的最大供应者。俄罗斯由于国内形势的缘故,对中东的武器销售量急剧下降,美国便取而代之。美国还通过和沙特等中东主要军火购买国建立特殊的政治军事关系,以及签订国际军火销售限制协定,来影响中东武器进口的结构和种类。
此外,在西方中东政策形成过程中,美国常常起着核心的作用。
最后,海湾战争后,中东产油国重建工作、发展经济的国家订购和商业指标名单大多落到美国手中。大批美国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向中东国家渗透。海湾战争的胜利为美国跨国公司和银行进入中东铺设了道路。
2.欧洲和日本加紧向中东渗透
海湾战争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全面加强了在中东的地位。欧洲和日本也在加紧对中东实行渗透,但主要在经济领域。目前欧共体是海湾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91年海湾国家从欧共体进口占海湾国家进口总额的37%。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海外资产中约有3500亿美元以股票、不动产和银行存款形式存放在欧共体,它们占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海外资产的一半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中东国家已申请加入欧共体,预计海湾国家将同欧共体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不排除90年代后期双方就签署这一协定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日本重视中东的主要目的在于阿拉伯石油。保证阿拉伯石油供给仍是日本中东政策的核心。新的变化是,为了减少对美国控股油田的依赖,日本开始购买油田股权,希望在中东拥有自己的油田。日本还加强了参与中东事务的力度,改善或进一步密切与中东有影响国家的关系。如日本一直向埃及提供包括政府贷款、赠款、技术援助、长期出口信贷援助。表现出日本希望在本世纪内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的意图。
3.俄罗斯为重返中东而努力
苏联解体后,有三年之久,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在中东舞台上似乎销声匿迹。1994年开始,俄罗斯表现出明显的重返中东的战略意向。它在安理会草拟谴责希布伦事件的决议和外交调停中,支持巴解的要求,多次派特使赴中东穿梭访问,并主张召开第二次中东马德里和会。1994年4月18日至27日,莫斯科又相继接待了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从目前形势看,俄想重返中东,主要是“守”,而不是“攻”。但从长远角度看,俄罗斯在中东将是美国重要的制衡力量。
三
美国对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战略并无完整明确的公开提法。我们大致可把这种战略概括为:以美-以和美-沙同盟为轴心,西联埃及,东联土耳其,遏制两伊,推动和加快中东和平进程,确保美国安全利益和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最终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中东新秩序。
海湾战争使以色列和沙特这两个中东重要国家和美国结成了更加紧密的战略同盟关系。但人们往往只注意以色列,而不注意沙特和美国之间的同盟关系。然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沙特的稳定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基石。世界石油产量集中在中东,中东集中在海湾,海湾集中在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三国,三国又集中在沙特。据英国《石油经济学家》载文介绍,1992年8月,沙特占三国石油日产量的70%。海湾战争期间,正是靠沙特大量增加油产量,使油价下跌,才保证了西方廉价石油的供应。
海湾战争后,美国中东战略的一个重要调整是,在西部更加依靠埃及,东部愈加依靠土耳其。近些年来,美国大幅度地减少了对许多国家的传统援助,而埃及得到的美援却保持原来水平,1993财政年度共获得1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和约9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同期以色列得到的相应援助也只为18亿和12亿美元。另一方面,美国也密切了和土耳其的关系。1993年6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宣称:美国认为土耳其是地区强国……克林顿政府打算成为土耳其牢固的和永久的朋友。美国所以加强和土的“伙伴关系”,主要出于三个原因:第一是在穆斯林世界树立一个和伊朗激进主义不同的温和模式,以对付原教旨主义势力的扩张。美国对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的威胁看得越重,越会加强和土耳其的关系;第二,把土耳其作为向原苏联中亚五国渗透的跳板。除此之外,土在突厥世界的影响,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第三,土目前已在努力成为欧共体的正式成员,这一目标一旦实现对世界大国在中东的力量对比将有重要影响。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曾一度力图推翻萨达姆政权,但目前美对伊拉克继续施压是“仍想拖垮萨达姆政权”的看法却颇可商榷。目前萨达姆政权垮台对美并不利。萨政权垮台后,如由什叶派掌权,美在中东可能面临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伊朗。如什叶派无法掌权,伊拉克出现分裂局面,便会影响中东的稳定。有萨达姆在,温和的阿拉伯国家因对萨达姆怀有惊恐心理而不得不依靠美国。因此,从美国利益考虑,目前它并不希望萨达姆垮台,但仍保持对伊的制裁。
遏制两伊并非对等着力,目前重点是遏制伊朗。美力图在伊朗周围建立一条封锁线,限制它获得尖端武器和技术。在美国看来,伊朗问题不在伊朗一国。美国要遏制的是原教旨主主势力在本地区夺取政权和扩大有组织的政治运动的趋势以及它支持的在西方国家的恐怖活动。一旦伊朗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或者有能力威胁这条海上石油通道,便会对美国石油供应造成严重威胁。再其次,伊朗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内,力争“减产保价”,和沙特等国家“增产减价”政策正好相左。石油提价不符合美国利益。最后,伊朗既反对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也反对海湾六国与埃及、叙利亚结盟,这与美国政策恰好相反。为了对付原教旨主义和伊朗,是美采取措施加快中东和平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建立中东和平不但为了保证美国石油供应,使世界这一重要战略地区免于动荡,也为在中东进一步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亚洲经济”新秩序。
总的来看,90年代,很难有一个中东地区大国,在实力对比上能比其他地区国家占据绝对优势,或完全替代另一国的作用。它们之间将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力量对比的态势决定了这些国家之间将会不断地进行争夺中东事务主导权的斗争。美国力图保持它在中东的主导权,但这种努力将既受到来自欧、日、俄,又受到来自中东地区大国的挑战。在保持中东形势稳定、维护能源生命线方面,欧、日与美利益一致,这是美、欧、日在中东地区利益的结合点。俄罗斯目前也不希望中东形势出现大的动荡。但在攫取海湾经济利益、挤占海湾市场方面,它们又将与美明争暗斗。目前,美、欧、日、俄之间合作一面占据主要地位,但无论它们之间在经济领域的对立与斗争,还是与广大中东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都会进一步发展。美国的中东战略是为美在中东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的,它也将随着中东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作出调整。
注释:
①《莫斯科新闻》1992年第6期,丹尼洛夫文章。
标签:海湾战争论文; 原教旨主义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沙特石油论文; 伊朗石油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中东论文; 以色列总理论文; 土耳其俄罗斯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伊朗革命论文; 世界格局论文; 伊朗政治论文; 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伊朗经济论文; 突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