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业兼并新浪潮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新浪潮论文,我国论文,企业兼并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兼并活动始于19世纪末,到本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四次兼并浪潮。9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兼并又风起云涌,高潮迭起,且愈演愈烈,方兴未艾。特别是1995年,全球企业兼并更为火爆,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令整个经济界震惊。为此,有人把1995年称为“全球企业兼并年”,有的经济学家称这场席卷全球的企业兼并为“全球企业兼并第五次浪潮”。深入研究这次全球企业兼并新浪潮的特点,对于我国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深化改革,搞活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企业兼并新浪潮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规模巨大,趋向巨型化
这次企业兼并新浪潮中,人们对于10亿美元以上的兼并已司空见惯,超过100亿美元的兼并交易,也时有发生,这在以前的四次兼并中是较为少见的。1991年,全球企业兼并为544亿美元;1992年,全球企业兼并为1810起,交易额为726亿美元,比1991年增加了34%;1993年,全球企业兼并交易额达2000亿美元;到1994年,以美国公司为对象的兼并总额达到3400亿美元,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1988年的3358亿美元的最高水平。许多企业,兼并前已在该国甚至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合并后新企业更进一步趋向巨型化。如美国两大飞机制造公司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后,成为控制全球70%的喷气式客机市场的世界超级飞机制造公司。再如,英国葛兰素公司以143亿英镑兼并英国惠康医药公司,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公司。
(二)企业兼并以银行业为主,而且数额巨大
为减少竞争对手,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增加国际竞争能力,银行业的兼并与合并异常火爆。特别是在美国,政府放宽了对银行业跨州经营的限制。因此,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国民银行共进行了50次左右的兼并,在美国银行中排名从第29位一路上升到第3位,到1994年底已拥有1200亿美元资产。1995年8月,在美国排名第4位的化学银行宣布兼并排名第6位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兼并额达100亿美元,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兼并案。兼并后总资产达2990亿美元,超过了拥有2590亿美元资产的花旗银行,荣登美国银行界龙头老大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名列第四。同年11月,排名美国第29位的第一商业银行宣布以10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排名第14位的第一洲际银行,新银行拥有924亿美元的资产,成为全国第九大银行。1995年3月,日本第三大银行三菱银行与日本第十大银行东京银行宣布两行合并,组建“东京三菱银行”,总资产达7500亿美元,国内机构388家,海外机构200家,成为世界第一大超级银行。在1995年中,银行业兼并、合并涉及金额超过500亿美元,相当于1991年全球企业兼并、合并金额的总和。
全球银行通过兼并、合并,形成了跨国银行(亦称多国银行),其资本和资产总额更为庞大。1986年总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的跨国银行只有4家;到1993年,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的跨国银行已达26家,其中总资产额在40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跨国银行有6家。据预测,通过近几年的兼并高潮,到2000年,资产总额在80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跨国银行将达到10家以上。而在最大50家银行资产排序中,日本超级跨国银行占14家,其称霸和垄断国际银行业的优势将继续保持。
(三)企业兼并频繁,涉及面广,成功率高
从1995年以来,全球兼并新浪潮此起彼伏,遥相呼应,频频发生。仅以银行业为例,1995年1-8月竟发生了600宗大大小小的兼并。银行业兼并高潮迭起,其它行业如交通、运输、航空、电信、传媒、卫生、医疗保健、食品、制造、证券、娱乐、国防等也不甘落后。自1994年以来,欧美制药业也刮起了兼并风,首开纪录的是美国家用药物公司以96亿美元兼并了另一家美国医药公司。1995年8月,美国迪斯尼公司兼并大都会/ABC。为与迪斯尼公司争夺传媒霸主地位,时代——华纳公司以85亿美元兼并了特纳,兼并后年销售额达187亿美元,超过年销售额164亿美元的迪斯尼公司。在飞机制造方面,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后,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是唯一与西欧空中客车公司相抗衡的超级飞机制造公司。在新兴工业国韩国,企业兼并也迅速发展,其中三星集团收购日本、美国、德国一些知名公司的股份频频得手,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在国际兼并浪潮中初露锋芒。在当今企业兼并中,敌意兼并明显减少,兼并后对双方均为有利,因此,兼并频率高,成功率也高。
在全球企业兼并新浪潮中,银行业扮演兼并主角,同时银行业又为其它行业兼并做坚强后盾,提供数以百亿的资金。
(四)企业兼并以国内兼并和横向兼并为主,跨国兼并和混合兼并为辅
企业兼并从区域上分为国内兼并和跨国兼并,从类型上分为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横向兼并即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属于同一行业、产品属于同一市场的兼并。纵向兼并即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在生产程序和销售上处于上下游关系。混合兼并即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处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市场,而且产业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
1995年以来,国际上有不少影响较大的跨国兼并事件,如荷兰ING银行收购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等;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的兼并多是国内兼并。在第三次兼并浪潮中,混合兼并占到76%,但由于混合兼并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多问题,并未能达到最初所期望的多角化经营、多渠道增加赢利的目的,致使很多企业兼并后出现亏损。面对激烈的兼并竞争,许多企业由混合兼并改为处于同一行业、同一市场的企业兼并。目前新的兼并浪潮基本上以横向兼并为主。
(五)企业兼并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不论在生产、管理、新产品开发,还是在销售、市场占领等方面,企业各有自己的优势。企业兼并只是各取所长,做到优势互补。如制药行业,美国的奥普琼公司具有强大的销售网络,兼并了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一家瑞典公司,又如,1994年8月,美洲银行兼并大陆银行,使美洲银行获得了大量扣西部客户,其势力范围在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日本三菱银行以国内业务见长,东京银行作为日本的外汇专业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二者合并后充分起到了各发挥其长、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了规模效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竞争力。荷兰ING银行之所以收购英国老牌巴林银行,也正是看中其在亚洲地区证券业务中的领先地位。
全球企业兼并新浪潮,实质上是一地企业结构重新组合的革命,是一场新的“世界大战”。有的经济学者把世界经济比作一列开向21世纪的列车,把跨国公司比作火车头,而企业兼并则是提供动力和燃料,将会促使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增长。
二、全球企业兼并新浪潮对我国的启示
惊心动魄、汹涌澎湃的兼并新浪潮,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兼并之路,也是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解决的新课题。从全球企业兼并新浪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国家应加强企业兼并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对任何国家的企业兼并来讲,法规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欧洲联盟跨国兼并方面的有关法律,还是美国历史上的《谢尔曼法》、《克莱顿法》、《鲁宾逊一帕特曼法》等,都促进了兼并活动的正常开展。我国应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兼并法规,如《企业兼并法》、《反垄断法》、《跨国兼并法》、《证券交易法》、使企业兼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步入法制的、健康的轨道。
(二)政府应加强企业兼并的宏观管理,制订兼并战略计划
国家应分析90年代国际兼并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建立管理和指导企业兼并、特别是跨国兼并的机构,对跨国兼并实行宏观管理,制订战略规划,就先行战略、行业战略、区位战略以及技术战略等进行统筹安排。目前我国企业在跨国兼并中,相互封锁,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盲目发展,甚至造成兼并对象失误,制约企业发展及盈利。
(三)国家对企业兼并在资金政策上应实行倾斜
我国不少企业集团还未能实行真正的股份制,企业社会融资能力有限。对外而言,国外金融机构往往对我国企业评估低于当地同等水平企业,信用等级降低,不利筹措足够资金。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企业兼并的一大老问题。国家对企业兼并除资金政策倾斜外,还应赋予比较完备的经营自主权,如融资、担保、抵押等,使之可以按国际惯例开展业务,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要把兼并与重组企业结构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当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大调整,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企业兼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我国企业结构调整基本上是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的,难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因而产业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以及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只有走兼并之路,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重新配置,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五)创造产权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兼并、组建企业集团创造条件
兼并实质上表现为企业产权的流动与重组,我国应加大产权自由流动的力度,创造产权自由流动、自由配置的市场环境,以便尽快建立起大型企业集团。
(六)政府要为我国企业跨国兼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周全的国外经济信息,开展涉外经营咨询,帮助企业与外商联系搭桥,帮助培养懂技术、懂生产、懂外语、懂贸易的高级人才,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兼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