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教育创新已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一、教育创新的源泉在哪里
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教育教学中,自己非常想进行创新实践,却苦于无从下手;有时自己千方百计、挖空心思设计出了一些自认为得意的创新行动方案,实践效果却大大失望……
对于上述困惑,笔者亦有同感。后来,在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放手让学生针对所要做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去设计和创作,每每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令人惊奇的好效果,学生学会了学习,笔者也在学生身上获得了新的灵感。由此,笔者体会到,教育创新其实并不神秘,也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关键是我们要转变自己的创新观念,认识到教育创新的根本、源泉不在教师而在学生。学生是教育创新的原动力,学生是实施教育创新的活水源头。
以前,我们之所以对教育创新的实施感到无从谈起,只是等待观望,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的力量。一个学生会有一种创造,千百个学生就会形成创新的海洋。我们教师的双眼只是注意了蓝天,而忽略了身边的海洋。
二、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什么
笔者认为: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思想、智力等方面得到健康、愉快的地发展。因此,所有教育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丰富多彩的人。要实现这一创新目标,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一切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
首先,教育创新必须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使人群富于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人如果失去了个性,社会、家庭就失去了情趣,学校、班级就失去了新奇的色彩。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创新,就必须让所有学生充分展示他的个性,使他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不压制,不打击,不欺骗,使学生各尽所能、各展其才。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活泼而又富于创新意义。
具体地说,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就是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怎样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展示其创新才能;课前要观察、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波动,把握学生最新情况;上课要结合学生个性表述的具体情况,及时按照学生的个性张扬来调整和控制课堂进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课下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
在教育中体现学生的性格个性,就是在教育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并根据教育内容设定教师说话的口气、语言、姿态等;同时,要充分听取学生对你所要教育的内容的意见以及他所持的态度(赞成、不赞成、是否有抵触等),和他所能接受的共鸣点;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比如学生的神态、动作、眼神等及时调整教育语言;教育之后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个性的发展教育不单单是体现在课堂上,它是体现在学校方方面面的。比如,活动中有个性发展,学习中有个性发展,劳动中有个性发展,比赛中也有个性发展……凡是有教育的地方,都有个性发展教育。
其次,创新教育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要使教育方式、方法能够奏效,尤其要使创新教育能落实,最基本的一条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育创新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笔者认为,教育创新的核心要落实在“创”和“新”上。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种很强的改革意识,要有一种披荆斩棘、大刀阔斧的开拓精神,要有一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常规和传统的求异思维。归根到底,就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关键,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首先,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开创意识。教育创新要立于独创基础之上。要广泛吸收兄弟学校和教师关于教育创新最新进展中的优秀成份,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创造出富于自己独特个性的又适合于自己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让学生在一种创造的氛围中求知、求学、求进取、求创造。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多思考——思考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思考自己的学生与其他的学生的不同个性,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思考自己应充实哪些知识……要广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特色,具有风格。
其次,要有敢于抛弃已往固有模式的求新精神。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或多或少存在“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产品不变,只换包装”的形式。这种只是换一下形式而实质不变的所谓教育教学改革,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我们希望的是通过教育创新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求每一所学校要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每一位教师要有一种求变的想法,在社会、学校这一教育创新的环境下,教师进行适合自己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操作和实施,最终实现教育创新。
四、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笔者认为,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个性使学生思维及其各种活动表现出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对学习有帮助的新产品的智力成份,其基本特征是“创造”。创造力的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应当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学生只有具有了创造力,才能在学习上、活动中富于创新思维,才能使头脑变得灵活。教育创新在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创造力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使学生敢于发问。我国古代教育者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指出行动的目标。在没有任何帮助下,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且是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灵感。
其次, 应当使学生不迷信权威。要让学生懂得世界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绝对的权威和一成不变的知识是不存在的,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旧观念挑战,创建自己富于新意的崭新的领域。
第三,应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寻找出新的问题解决途径。
五、教育创新的途径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教育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平时注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很强的组织能力,积累渊博的跨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尝试以下做法,可达到创新的目的:
1.文献检索综述法: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或要讲授的课题,进行资料整理、收集,总结经验,提出自己想法。
2.改变法:通过对以往的知识、方法、行为从另一角度去改变,进而实现与以往的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崭新面貌。
3.改造法:通过对以往的知识、方法、行为进行改造、重组,使其更加简洁、易于理解,发挥更大效率,从而实现创新。
4.独创法:对于某一问题、内容,自己全新解决、创造。这是创新的最高境界。
其它关于创新的方法,我们可以自己查找、学习。
综上所述,在实施教育创新过程中,只要牢记学生是创新的源泉这一根本,注意把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作为目标,把握好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这一关键,把教育创新落实到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探索符合规律的的创新模式,教育创新就一定会真正的实现。
论文作者:徐永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学生论文; 个性论文; 教师论文; 要有论文; 笔者论文; 这一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