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_管理科学论文

近代以来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脉络论文,中国论文,近代论文,管理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具有历史久远的管理思想,她的发展是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中国管理思想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片面到系统、从稚嫩到科学的发展历程。但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管理思想发展脉络的研究至今仍然不够全面和清晰,本文正是对此的一个尝试。

一、总体脉络

按照管理思想史专家许康教授的观点,总体来看,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见图1):

1.中国管理思想近代化的“前史”时期(16~19世纪前期)。主要特征是资本主义萌芽形式的经营管理、军事管理和科技管理。

2.中国近代管理思想的“前科学化”时期(1840~1911年)。主要特征是传统管理形式(封建管理体制)的没落和资产阶级早期经营管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3.引进和吸收科学化管理时期(1912~1977年)。此时期为西方科学管理理论及其他理论开始形成并逐渐引进我国,以1949年为界又可以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

4.全面推进“管理现代化”时期(1978年~目前)。主要特征是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企业自主性增强、管理科学自主创新成分增大。现在仍处在这个阶段。

二、具体脉络

上述划分不无道理和逻辑,但是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管理思想并不是按照线性规律均匀发展的,其中一些分支的发展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而这又是现有研究成果没有充分注意的一个问题。按照笔者的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管理思想可以按照下述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见图1):

(一)建国前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1.鸦片战争以前。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封建政策,根本不存在正式的工业,仅有一些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形态的小商品经济以及尚未形成规模的封建手工业。当时的社会等级排序是“士、农、工、学、商”,可见商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此时的管理主要是僵化的封建国家管理和尚且发达的军事管理,并非由商人进行的科技管理也比较发达。

2.洋务派。鸦片战争之后,国门大开,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蜂拥而入。我国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相继对其仿效,于19世纪60年代起,陆续兴办了一些我国早期的近代工矿企业,由此形成中国近代管理思想最早的两个主要来源: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恭亲王奕訢在1864年呈递给清帝的一份奏折中指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早期的洋务派企业正是在这种技术主义迷信的前提下形成的。其主要指导思想是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学派学者魏源,在《海国图志》里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特征是重技术、不重管理,即学习西方的技术,搞技术主义迷信,对封建制度的改变基本没有,从而导致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派求强路线的破产。但是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才被推翻,此时洋务派的管理思想才算彻底破产。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主要有三种形式:官办(主要是军工企业)、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其中官督商办企业所占比例最大,而官商合办实为官督商办。总体来看,官督商办企业的管理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管理思想,相比军工企业要有所提高。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冯桂芬、郭嵩焘、容闳、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其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有:浓厚的封建性、严重的殖民地性、重技术而不重管理等。

3.民族实业家。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也导致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控制的放松(以前重农抑商),由此逐渐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民族实业家。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作用与洋务派企业都很不相同,其最初出现可以追溯至1852年粤人郭甘章出资在上海虹桥兴办的船坞。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19世纪50年代初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的40多年,为产生时期;1895年至1913年为初步发展时期;1914年一战爆发至1922年为进一步发展时期;1923年至1927年国共分裂为危机与萧条期;1927年至1949年出现了两种情形,在国民党统治区呈现出衰退和破产的情形,在解放区则呈现出恢复与发展的情形。早期比较著名的民族工商业集团有:荣氏申新、茂新、福新集团,张謇的大生集团,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公司)、华新(纱厂)、耀华(玻璃公司)集团等。比较著名的民族实业家有:郑观应、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陈嘉庚、穆藕初、范旭东、刘鸿生、吴蕴初、卢作孚等。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管理思想的主要优点有: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和”的优势;善用自身优势,创造名牌产品;“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战略战术;注重西方科学管理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他们优秀经营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民族企业以弱敌强甚至以弱胜强,与外资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民族实业家的管理思想经历的时间跨度最长,一直延续到建国后1956年完成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维新派(即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思想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畴,反映了刚刚转化为资产阶级分子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商人、地主和官僚的利益要求。早期的维新派形成于19世纪60~70年代,在1884年中法战争以前,曾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派,但由于两者在对待“中学”与“西学”态度上存在差异(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而维新派表现出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其显著特征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政治上的“君主共和”和经济上的“以商为本”,对变革的要求更为主动),因而从中法战争后开始从洋务派中逐渐分离出来。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彻底和洋务派分道扬镳,并且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独立的政治派别。“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派集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维新派管理思想的理论本源主要是西学,其中作为灵魂和核心的则是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和天赋人权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派管理思想一直延续到1927年国共分裂,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维新派的主要敌人是洋务派,因此其主要作用是积极的;1911年之后维新派的主要敌人则是革命派,其主要作用则是消极的。

5.革命派。在笔者看来,革命派的产生有些偶然性和戏剧性。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28岁年轻气盛的孙中山曾经向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李鸿章置之不理。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与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维新派的管理思想不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革命派则要求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而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即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更要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引进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同时,又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同时与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相融合,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行政管理思想。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廖仲恺和朱执信等。革命派管理思想侧重于宏观的国家管理,如孙中山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行政管理思想,廖仲恺的新国家建设思想,朱执信的土地国有思想等。由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所以中国很快进入军阀混战时期,此时也就谈不上管理思想的发展了。

综上所述,1927年国共分裂以前,中国管理思想的主要来源有四个:洋务派、维新派、民族实业家和革命派。

6.国共分裂至建国前。1927年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管理重点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管理、国营工业的管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村级管理(如推行废弛已久的保甲制度)、舆论管理(思想一律、“党化”舆论)。蒋介石曾断言:国民经济建设“必赖国家之政治力量而后推行尽利也”。一语道破了国民党政府经济管理思想的本质所在。此时期新民主主义政权(根据地、解放区)的管理重点主要有:苏维埃政府的国家组织管理、军队管理、经济建设管理、公营企业管理、村级管理等。由于早在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前苏联就已经走过了新经济政策阶段(1921~1927年),进入集中计划管理时期(1928~1965年),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建设。因此,新民主主义政权也适当地参考了苏联的一些方法,结合国情对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了严肃的、科学的探讨和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的成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

如果上升到管理科学的高度,解放前则属于中国管理科学的萌芽时期,在管理学教育(商学、商科、工商管理、工厂管理等课程的设置;高等商务学堂、商业学堂、商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实业管理系等院系的设置)、管理社团组织(中华国货维持会、机联会、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等团体的成立)、管理学著作(杨铨和穆藕初对科学管理理论的最早翻译、张家泰的《工商管理ABC》等国人最早的专著)、调查研究(陈翰笙等开展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管理专家(民生公司创办者卢作孚、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等)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发展。

(二)建国后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建国后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时期,第三阶段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

1.计划经济时期。建国初期,由于旧的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以及企业管理等思想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照搬照抄苏联模式,部分吸收西方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是通过行政区域、行政层次、行政原则来组织经济,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强调中央统一的指令性计划,实行统一物价、统一就业。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可以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之后,由科学家和工程专家倡导,开始大规模引进与创新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这一时期,我国还进行了管理思想的经验探索与理论创新,如鞍钢宪法、工业七十条、大庆经验、企业多种经营等。

这一时期企业管理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企业管理的特点是破旧立新,变革企业管理制度;1953年至1957年,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全面、系统地引进苏联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实行科学管理;1958年至1965年,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是探索我国自己的企业管理道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则使我国的企业管理遭受到严重的破坏。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1978年底期间,我国开始着手恢复正常的企业生产运行秩序,但是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禁锢,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依然如故,企业只不过是在恢复“文革”前的秩序,旧体制束缚下的企业管理仍然只能是徘徊不前,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新进展。

总之,在此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的管理思想最终形成。这是一个包括行政管理思想、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思想、文艺管理思想、人才管理和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军队管理思想、党务管理思想、柔性管理思想等的完整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体系。

从管理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为中国管理科学的形成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经济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和“简政放权”,实行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为了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总结我国的管理经验和大胆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与方法,西方管理思潮开始大规模引进我国,主要有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理论、技术经济学等。

这一时期的企业管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1年为企业管理恢复性整顿阶段(或放权让利阶段);1982年至1985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要求,对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工作,同时进行了企业管理现代化试点,此阶段也称利改税阶段;1986年至1992年为企业全面管理现代化阶段(或承包制阶段)。

总之,此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的管理思想最终形成。它包括社会管理思想、经济管理思想、行政管理思想、人才管理思想、教育管理思想、科技管理思想、文艺管理思想等方面,是极为丰富、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是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原则、目标管理为其核心、民主管理为其特点、法制管理为其手段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管理思想体系。

从管理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是我国管理思想和理论最活跃的时期。无论在宏观管理理论、微观管理理论方面,还是在发展中国自己的管理科学方法、大规模吸收与消化西方管理科学方法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创新。这一时期中国管理科学的最基本特点就是“改革创新”。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企业管理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总体表现在:企业的管理思想、目标、体制和组织都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管理的内容逐步丰富和完善;企业管理手段进一步趋向现代化;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与国际标准开始在企业中应用;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有所加强;企业管理理论逐步完善。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后,我国管理科学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时期。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一大批较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得以出版,更多的国外管理理论也被引进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与学术研究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些结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也得以提出和成熟,比如西安交大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管理理论和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的东方管理理论,就是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为总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科学正在形成。

标签:;  ;  ;  ;  ;  ;  

近代以来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_管理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