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研究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研究

唐玮[1]2003年在《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采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处理政务,使行政流程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施大量而频繁的日常操作、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推行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建立廉洁、高效、高水平服务、高水平决策的全新政府。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动态,论述了北京市电子政务模式,并与上海、天津市的电子政务模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内容和八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建设策略。在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结构中,本文将系统划分为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服务和访问服务四个层次,每一层次又进行了分类,并以信息安全体系及规范标准做支撑。用这种层次框架结构清晰地描述了电子政务结构并描述了各层和各类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直观形象地表述了电子政务的内含,使非常复杂的问题一目了然。本文的框架结构抓住了电子政务的实质,从不同角度将电子政务框架划分为网络体系、应用体系和技术体系构成的立体结构,更使人能深层次地理解电子政务。论文详细分析了电子政务的关键技术,以应急体系工程为实例,深入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立法、财政、物资、知识、网络等要素以及数据库、平台、指挥系统等主要建设任务。

李文慧[2]2007年在《我国电子政务中的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政务的飞速发展对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提出了迫切的需要和严峻的挑战。本论文是在回顾已有的企业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和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政务的特点以及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特征,对我国电子政务战略信息系统规划进行了方法重构。提出了从战略对应、项目选择到电子政务项目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ASPM),并结合国家级及省市级电子政务的规划实践,通过对模型工具ASPM的具体运用,深入分析电子政务中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的制定及具体实施。一方面加深对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把握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使我国电子政务中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的实践更具有系统性和操作性。

单强[3]2010年在《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后评价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政务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涉及到政府办公自动化、资源共享、网上审批、城市管理和决策等多个领域。政府对电子政务越来越重视,投入资金也逐年增加。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已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并通过绩效评估等手段,促进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电子政务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和运行全过程进行后评价研究,可以总结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电子政务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投资效益,并在建设和应用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在电子政务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后评价工作的研究。本研究以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逻辑框架、对比、成功度等后评价方法,构建绩效导向的电子政务全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的立项决策、实施组织与管理、项目建设、运行等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构建了电子政务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受益者满意度和政务效能作为电子政务后评价的核心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聂锋杰[4]2014年在《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个人家庭、企业,抑或是政府的生存、运转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进一步说就是离不开对资金的筹集、分配的一系列谋划。而政府预算,作为财政管理的核心,就是各级政府编制的政府资金收支计划。政府预算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现代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同步成长的,政府预算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它还更多地涉及到政治层面的问题。可以说,公共预算是政府调节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重要工具,它跨越了政治、经济、社会和行政各大领域,是政府职能和社会政策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为今后我国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充分体现了完善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从管理的一般意义而言,如现代着名管理学者西蒙指出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首要环节。从财政管理的特性而言,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它反映了国家参与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程度和财政活动的事权范围,是落实公共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预算决策是财政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预算决策机制意义十分重大。本论文着眼于全面深化财政管理改革,遵循“确定选题—明确概念—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选取财政预算中的公共预算为研究重点,从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吸收借鉴国内外有关公共预算决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一般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我国公共预算决策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对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机制进行了典型剖析,在当前公共预算决策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的情况下,探求科学配置预算决策权力,拓展预算决策的方法,优化决策程序等途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总体框架分为六章:第1章,导论。主要阐明了研究背景、意义,提出开展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研究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管理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提出从公共预算决策理论、决策方法研究、决策参与者行为叁个维度展开研究。总结了方法思路、框架结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公共预算决策理论透析。本部分主要是在研究决策、公共决策与公共预算决策叁个层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预算决策公共性、政治性、法治性、公开性的四个特征;概括出公共预算决策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公共治理能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论文认为政治体制、文化背景、公民觉悟、经济社会状况、技术条件等构成了影响预算决策效果的因素。梳理概括了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科学决策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研究分析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实践考量。主要是以公共预算决策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公共预算决策相关法制体系建设、决策职权配置、决策方法、决策程序、决策透明度等方面回顾了的我国公共预算决策的发展历史、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依法行政意识比较薄弱、政府职责不清、社会发展时期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相关改革不到位等,为改革创新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提供分析基础。第4章,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案例研究。立足于“解剖麻雀,分析典型”,从北京市预算决策制度、人大预算决策权力配置、预算决策方式、预算决策民主透明、预算决策的约束性等多方面,对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构成、运行、成效进行研究,提出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对在北京市开展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动态进行评价介绍,为健全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提供思路。第5章,发达国家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经验借鉴。选取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提出了发达国家公共预算决策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为健全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提供“他山之石”。第6章,健全中国公共预算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在理论研究、总体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了健全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紧迫性,提出了下一步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健全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要遵循依法推进、实事求是、注重绩效、统筹协调四个原则;完善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路径,需要全面贯彻《预算法》、强化法治约束,健全公共预算决策的权力配置体系,健全预算决策方式,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完善公共预算管理流程,健全预算决策的监督体系等。同时,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专家型、职业化的预算审查队伍,加强政策宣传和政策研究,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为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构建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在研究过程当中,学习借鉴和参考了大量有关研究文献,既开阔了思维,增长了知识,在研究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在学术思想、研以致用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实现超越于同类研究的创新,主要是:从研究内容上,以公共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公共预算决策入手,突破当前公共预算管理宏观研究较多、深入细化研究较少的局限,深化和扩展了公共预算管理决策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公共预算管理决策研究的整体性、全面性;从研究视角上,突破了当前就财政论财政和用理论框套实践的思维定势,对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从人大与政府间、政府内部间,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多维分析,努力拓展公共预算管理研究的空间;从研究结论来看,本研究提出在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的前提下,要明确人大政协、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预算决策中的职责,拓展预算决策的方式方法,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框架的政策主张。然而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和工作视野局限,本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最突出的有叁点:一是鉴于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决策概念、范围缺乏权威的、明确的论述,可借鉴的资料比较有限,本文在理论论述方面还不够深入;二是对公共财政管理及相关理论研究把握还欠深入,尤其在我国现行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条件下,如何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构建改革创新有机结合上把握不深,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思考:叁是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需要进一步分析,以建立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稳健的公共预算管理体系,提高公共财政管理的决策过程。

程军[5]2009年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要求,结合北京市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具体需求,通过总结北京市近年来科研和实践经验,提出面向区域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整体架构设计;分析了共享交换平台中所包含的主要模块及模块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支撑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实现区域政务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纵强横弱"难题的途径,为建设区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提供了参考模型。

黄萃[6]2005年在《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管理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上的薄弱,所导致的问题和矛盾正日益突出。从整合机制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本文全面总结了在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与管理运行中,已经出现的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独特现象,如:电子政务资源开发规划上的“各自为政”状况,电子政务资源归属上的“部门私有”管理格局,电子政务资源配置上的“纵强横弱”现象,以及电子政务资源建设的“技术驱动”模式等,并针对上述独特现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由此说明了一个根本性问题的存在——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控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上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本文基于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角度,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基于门户网站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就目前而言,尚无其他研究者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信息整合平台,系统地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课题的研究。 本文在深入分析了政府门户网站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之间的关系,综合研究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有关实践进展的基础之上,基于电子政务信息流程,构建了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模型,其主要包括基础资源层、信息交换框架层、应用服务平台层叁个内核层次,这叁个层次依据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的“信息流”逻辑顺序密切联系,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交换到应用叁个环节上互相衔接配合,保障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引言,在剖析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领域的四种独特现象,以及政府门户网站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所具有的四种功能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并对于研究课题的理论背景、技术背景、实践背景进

张宇航[7]2012年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公共管理创新改革的战略抉择,但普遍困扰各国政府的是电子政务项目的成功率很低,项目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超过期限与预算超支已经成为一种规律。目前,我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成功率和投入产出比也普遍不高,应用绩效难以实现持续改进。本文结合项目群理论、项目评估理论、成熟度理论、集合论和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研究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和项目分类,构建了可操作的电子政务项目成熟度指标和基于成熟度理论的项目决策模型。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思路,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框架模型,研究了电子政务项目的层次性和关键要素的相关性,探讨了电子政务项目群的叁种建设模式,构建了电子政务项目群的判别方法。结合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维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维护费的结构,提出了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维护费的确定方法,重点探讨了电子政务系统集中运行维护外包范围的确定、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和价格的确定。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建立了基于成熟度理论的电子政务项目决策模型。从电子政务的阶段发展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面向电子政务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的项目决策模型(E-government Proj ect Decision Model, EPDM),有利于增强电子政务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从源头上提高电子政务项目的成功率。(2)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群判别方法,并明确了项目群建设管理的关键内容。依据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立了电子政务项目框架模型,提出了业务协同、资源共享、服务汇聚叁种电子政务项目群建设模式,构建了基于集合论的电子政务项目群判别的具体方法,明确了电子政务项目群建设管理的关键内容。(3)提出了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维护集中外包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构建了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维护费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集中运行维护外包的范围划定、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外包价格的确定等策略。

朱建广[8]2015年在《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政府(务),就是将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是:提高政府机关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升政府机关的科学决策水平。作为一类特殊的政务信息资源,政务地理信息资源承担着政务信息资源空间位置框架职能,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已成为基础性支撑系统。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按照资源共享理念,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安全集约共享使用地理数据为目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核心,通过适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备的体制机制及标准体系保障,实现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避免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无序开发、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相关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基础平台,它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以海量数据集成方式来对政务活动进行数字化描述、存储和利用,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框架,突破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孤立,按照规则实现有序的信息共享。本文着重研究了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总体结构、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体系、地理信息应用系统体系等,并以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实际系统的开发原型。论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及产业开发园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提出了“平台”的总体架构、“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总体技术路线、标准规范体系、管理制度、数据结构体系和“平台”运维及基于该平台的应用开发设计原则。基于上述原则设计开发了青岛高新区政务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标准规范及规定,结合青岛高新区实际编制并出台了一套可行的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定,以保证平台建设及运行维护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从“平台”投入运行后的实际效果来看,目前系统已实现青岛国家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在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有效共享,为青岛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统一标准、分部采集、定时更新、集中发布”的构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2)制定了“联合共建、分工合作、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政务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共享交换中心建设原则,将基础性、共享需求普遍、使用频度较高的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按照物理集中的方式统一管理和服务,构建成面向整个区域服务的政务基础共享地理信息数据库;而对于专业性较强、使用范围较窄的专题数据资源,明确主责部门牵头管理和服务:(3)根据现代物联网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大吞吐量需求,利用云计算技术、多副本技术和主从拓扑结构,设计了地理空间信息云平台负载调度算法,算法使用哈希函数将请求均衡化,根据预测将访问请求分为可预测高峰请求,随机高峰请求和系统响应请求,并通过主服务器实现统一调度,大幅减少了访问高峰期用户平均响应时间。总之,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地方政府安全、高效、规范地管理地理信息资源进行了积极探索、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园区类地方政务管理决策水平,推进电子政务信息的可视化,更好地满足园区政府、创新创业以及社会公众等方面对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体制机制创新,尚需将部分政府垂直业务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纳入平台中,并需继续探索更加安全便捷的数据共享方式。

陈卓[9]2015年在《北京市西城区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电子政务IT运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涵盖体制、技术、标准、产品、服务等不同因素。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电子政务IT运维模式,将多样化的技术因素与电子政务应用场境、行政管理机制相互适应和发展,已经成为北京甚至是我国电子政务应用中急需创新和探索的新课题。北京市信息化协会于2008年10月发布了“北京市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系列规范”。为了积极推进该系列规范的落实,北京市西城区作为试点单位之一,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多年的实际运维经验和本区的IT运维管理现状,初步建成了区级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这是北京市西城区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在区县级电子政务IT运维支撑系统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课题背景,对北京市西城区电子政务的IT运维管理需求进行了分析,依据ITIL(IT基础架构库)和ISO 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理论,结合“北京市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系列规范”的有关要求,提出了北京市西城区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然后又对该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实现了服务台、配置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等主要的功能模块,为区县级政府进行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建设实践抛砖引玉的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

吴昊[10]2017年在《大数据时代中国政府信息共享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事实规范研究,同时也是基于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理论、统计学与电子政务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旨在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个性分析,找寻一条适合中国政府信息共享的独特道路,以服务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公共管理效率的提升和更高效能的产出。政府信息共享即政府掌握行政权力、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组织自身制作所产生或者在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在维持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个人生存条件以及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给予相关组织或公民个体分享部分信息的行为。其机制实现包含理念层、结构层与操作层叁个逻辑层级。政府信息共享是消除“信息孤岛”效应的实际需要,也是适应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大数据时代为该机制的实现提供了宏观背景变迁和微观工具变迁,从而使得大数据时代下中国政府信息共享机制的实现变得可行。因此,从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出发,以信息为基础、以共享为方式、以机制为依托,势必为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建构、“善治”使命的达成提供了绝佳的路径。中国政府信息共享经历了起步、过渡和全新叁大阶段,在政策法规、信息收集、平台建设和地方践行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政府信息共享的共识尚未达成、平台建设滞后、安全隐患频出、障碍因素多发等四大问题,究其原因,是利益纠葛、标准分歧、监管缺位和从业人员共享意识淡薄等四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国外先行先试的实践表明,应该以美、英、新为借鉴,将“智慧国”等开放共享理念作为政府工作基点,以机构设计为依托,以大数据人才、财政专项资金或激励基金为保障,以法律法规完善为制约,从而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机制的实现。大数据时代下政府信息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机制建设理念是先导,是功能的体现与发挥的基础。如果信息共享这一议题是一辆行驶在公共事业管理道路上的汽车,自我发展理念是动力系统,自我约束理念则是控制系统,二者协力才能保障这项议题的快速推进和健康发展。大数据时代下政府信息共享机制的结构设计应当从四个角度入手,即顶层设计、信息获取、平台建构与蓝图规划。其中顶层设计包括前提条件的达成、基本原则的坚持和时代观念的树立;政府信息共享的信息获取及数据处理有多种方式和手段,常见的数据处理方式有最小值—最大值规范化、标准化、十进制正规化和数值型数据的离散化四种;而平台建设则是以多媒体动画信息和多工具的动画信息为主要展示方式,同时与多手段的共享平台相配套;蓝图规划则是融“一网”平台、“‘一号’式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机制”和“‘一号’‘一窗’办理的政务服务机制”于一体的“叁一”式信息共享业务架构。对于大数据时代下政府信息共享的实务来讲,理念诠释是前提,结构设计是基础,有序运行是关键,叁位一体统一于机制。如何保障有序运行这一关键,可以有叁大路径:一是激励路径,二是制约路径,叁是保障路径,叁者分工不同,激励旨在调动共享主体的积极性,制约旨在保证共享活动有序化和规范化,而保障旨在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叁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为政府信息共享机制的有序运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研究[D]. 唐玮. 北京工业大学. 2003

[2]. 我国电子政务中的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研究[D]. 李文慧. 北京大学. 2007

[3]. 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后评价应用研究[D]. 单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4]. 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研究[D]. 聂锋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4

[5].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研究[J]. 程军. 电子政务. 2009

[6]. 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 黄萃. 武汉大学. 2005

[7].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D]. 张宇航.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8].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D]. 朱建广.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9]. 北京市西城区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卓. 北京工业大学. 2015

[10]. 大数据时代中国政府信息共享机制研究[D]. 吴昊. 吉林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  ;  

北京市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