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问题的新探讨——全国第九次伦理学研讨会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道德建设论文,研讨会论文,第九次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4月16日-20日,全国第九次伦理学研讨会在郑州召开。130位代表出席会议,提交学术论文90篇。会议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
一、关于集体主义原则
对于集体主义原则的探讨是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点内容。
同志们在发言和论文中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处的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环境,决定了它的发展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存在着一致性、统一性。集体主义决不是从计划经济派生出来的,而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公有制经济关系的产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适应。有的同志讲之所以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在于:①集体主义承认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不仅社会集体利益合乎道德,而且个人的正当利益也是合乎道德的。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与社会主义道德找到了契合点。②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根本一致,二者共同增长、和谐发展。③集体主义提供了解决社会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即长远、全局、集体利益高于眼前、局部、个人利益。有的同志认为,确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现实根据,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三是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四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这些同志强调,对集体主义原则不能误解,不能将贯彻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看成是其本身有问题;同时强调集体必须是“真实的集体”而不是“虚假的集体”。有的同志还指出,贯彻集体主义原则要坚持社会公正。社会公正原则是贯彻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在机制;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它是区分“真实的集体”同宗法群体、小集团、小帮派等“虚假的集体”的试金石。
但也有的同志提出,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出现了“一种新的集体”如承包制、股分制企业、股分合作制企业等由平等的自由的个人主体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人们对于传统的集体主义原则认识必然有本质上的深化,也可以说正在形成一种新的集体主义原则。它是以维护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由此而采取共同行动来维护集体的利益。它与个人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同时与片面强调集体利益的抽象至上性的传统集体主义也是不同的。其特点或优点是对个体主体的平等、自由的高度重视,对人的个性追求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维护。还有同志指出,当我国从传统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市场经济体制时,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伦理体系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既不放弃“集体主义”伦理的“基本内核”,又要对传统的伦理模型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还得调整“集体主义”伦理模型的“保护带”,使得我们的伦理体系有一个更加广泛、更加合理的解释功能。“新集体主义”伦理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共生现象的存在,并充分体现“道德人”与“经济人”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功能。这样“新集体主义”可被理解为“团队精神”、彼此合作和依据“道德人”准则行事。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人”就是在经济行为中严格遵从社会公德和法律规则双重约束的“经济人”。
二、关于经济伦理
对于经济伦理的探讨是这次研讨会的又一重要内容。
有的同志指出,经济伦理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伦理的接合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伦理关系、伦理现象的变化,首先在经济伦理领域发生,并通过经济伦理向整个社会伦理辐射。社会主义的社会伦理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导向、协调、调节、激励作用,也要通过作为制度伦理的经济伦理具体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对经济的四个作用,即为经济提供价值导向,协调经济活动的人际关系,为经济活动提供凝聚力和驱动力,为经济行为提供政治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强制制约以外的软性制约,只有通过经济伦理这个中介才能得到阐发。
有的同志指出任何经济活动、经济制度都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市场经济蕴涵着价值理性、文化精神。与私有制市场经济突出为己性、谋利性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出为他性、服务性,并以二者的辩证统一克服以往的分裂和对抗。所以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因素、定向定位机制,文化精神以及价值理性。
有的同志介绍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他讲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包括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是决定或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功能所作的分析,“制度”主要有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合作效益、激励经济努力、克服“搭便车”和机会主义等社会经济功能。可见伦理道德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是没有伦理道德提供支持,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经济几乎是没有希望得以健康发展的。有的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包括生产与动力机制的完善,经营与竞争机制的完善,分配与消费机制的完善,资源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完善等,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协调和制约。有的同志指出现代市场经济更需要诚信、公平竞争等这样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支撑。
三、关于企业伦理建设
企业伦理也属于经济伦理范畴,并且是经济伦理研究中的热点。
有的同志提出,企业伦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在处理与出资者的关系时,应当自觉地维护自己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权利,并承担对出资者的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企业在处理与消费者关系时,应当全心全意地为消费者服务;企业在处理与政府关系时,应依法纳税,自觉接受政府的宏观调控,维护抵制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权利;在处理与其他企业关系时,应当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互惠互利、团结协作,反对随意毁约、相互欺诈、恶性竞争;企业在处理与员工关系时,应当热爱员工、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以公正的分配保障员工的利益,实施企业集体主义精神;企业在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时,应当使企业行业有利于生态平衡,造福后代子孙。
企业伦理文化是以企业伦理精神为核心的较为宽泛的文化现象。有的同志提出社会主义企业伦理文化有三项内容:①企业伦理精神文化,包括企业伦理价值观念,如社会主义义利观、集体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价值观念,以及体现上述价值观念的企业伦理精神,如艰苦创业、勤俭节约、主人翁和爱岗敬业,等等;此外,还包括从上述伦理观念出发的将心比心、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换位思维方式,等等。②企业伦理制度文化,包括企业围绕各项活动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配合道德建设制定的有关奖惩、激励的规章制度,等等。③企业伦理物质文化,指以产品、设备、环境、服务、品牌、广告等硬件形式所凝聚并体现出来的企业伦理文化特色。
有的同志提出公有资本人格化的道德要求问题。指出它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竞争,企业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企业领导的人格力量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公有资本保值增值是公有资本人格化首要的道德要求;其次在企业竞争中遵守“平等互利”的竞争要求;在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上应树立集体主义意识;企业领导人应具备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和牺牲精神。有的同志还提出以规范权力道德为核心加强企业领导者职业道德建设,以解决权力行为越轨和权力道德滑坡的问题。并提出企业领导者职业道德标准为:鼓励多劳多得与敬业精神、倡导奉献相结合;鼓励竞争与遵守竞争道德相结合;鼓励实现个人价值与爱岗尽责相结合;鼓励个性发展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结合;鼓励优胜劣汰与助人为乐相结合。企业领导者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公道正派、廉洁勤政。
在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上,有的同志提出要继承和发展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优秀历史经验。不仅要继承和发扬新中国建立后大庆油田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经验,而且要借鉴新中国建国前民族工商业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经验。有的同志提出企业伦理建设还要借鉴儒家的伦理思想。
四、关于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与会者在探讨一般道德建设问题时,有不少新颖的较为深入的理解。
1.注意制度建设。有的同志提出,制度建设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如通过法律制度,强化对公务员、领导人的道德规范要求,强化公民道德行为基本准则的实行,强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行为的管理;通过市场竞争制度,强化工商企业道德建设和干部道德建设;通过公共管制制度(经济管制、社会管制),限制垄断、暴利行为,加强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的管理,建立市场秩序,防止不道德行为泛滥;通过利益补充制度,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建立合理的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利益格局,等等。有的同志从道德与法律相互作用的视角提出,所谓伦理的“无力”一定程度上在于伦理的运作环境不利。伦理与法律的新整合是建构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必由之路。因为法律只能“治身”,使人“免而无耻”,伦理才能“治心”,使人“有耻且格”。伦理与法律互为对方的运作提供有效的社会环境。
2.注意道德调控目标体系建设。有的同志提出,在道德调控目标体系建设中有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目标体系必须具备现实合理性,即符合新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实际,这种合理性是道德调控可操作性的保证。二是目标体系必须符合道德建设阶段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成员不同觉悟层次的思想实际。三是合理的目标体系应当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甚至行政手段使之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认为在现实实践中应该在最起码、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上建立一种全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要求。有的同志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把道德的超前性与道德的现实性结合起来,侧重于现实性;把道德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的群众性要求结合起来,侧重于广泛的群众性;把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与现实道德观念结合起来,侧重于现实道德观念;把道德理论的科学性与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结合起来,侧重于可操作性。
3.注意新科技革命和经济主义、享乐主义的不利影响。有的同志讲,新科技革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可能、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它的不利影响也是必须注意的。如果人们过分地相信科技的力量,不加以有效地规范和引导,它又可能因人们对科技力量的盲目崇拜而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其表现为人的物化程度进一步加强,技术对人的统治进一步强化,人们生活逐渐世俗化等。新科技革命使人的物质生活空间扩大了,但精神道德空间却日益缩小,人际关系的抽象化和金钱化、家庭解体、青少年犯罪剧增,人们对自然掠夺造成的环境危机等,都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我们要认识新科技革命的双重作用,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抵制新科技革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的同志讲现代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享乐主义和经济主义,其整体文化表现是重物质文明轻精神超越。在享乐主义和经济主义制导下,人类对无限性的追求过分集中于物质领域,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摆脱生存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将无限性的追求这股洪水般的能量分流于精神世界,即克服享乐主义和经济主义,重建精神家园。精神文明已不再仅是人类文明的修饰点缀,能否提高精神文明水平已事关人类的生死存亡。
4.注意借鉴民族传统伦理文化资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有的同志讲要重视传统道德在社会制衡中的作用。指出法家主要强调利益驱动和法律制约两个方面,儒家把道德作为社会制衡的主要手段,道家则强调“自然消解”。道家倡导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生态度,以人格独立、精神自由、返朴归真、宁静自然为准则。其学说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可以淡化人们的名利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不要舍本逐末,在异化的道路上走得太远。法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在现代社会制衡中仍有借鉴意义。有的同志讲传统道德的约束机制包括着丰富的内涵。如文化归属(文化情结、文化认同)、传统习俗(不期然而然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圣贤崇拜(理想人格崇拜)、利害关心(以警诫、劝诫形式出现的道德格言等)、情感沟通(道德生活中的爱情、亲情、乡情、友情等的表达)、从众心理(广泛的道德舆论形成较强势能的道德场,给人以众口一辞、众愿难违的感觉),等等。借鉴这些道德约束机制无疑有助于克服道德约束的弱化和他律的失效。
5.注意防止和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有的同志讲在道德研究和道德实践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将道德的变动性与稳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广泛性与先进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主体性与规范性、维护性(功能)与批判性(功能)、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存在与一元导向、道德教育与法纪规范等辩证地结合起来。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集体主义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伦理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企业伦理论文; 时政论文; 商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