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社会保障论文,价值论文,公平正义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国家—单位”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被打破。与此同时,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确立,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职工下岗、失业、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等)难以找到突破口而构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政府一方面加大了对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亦开始对社会保障研究与人才培养给予支持。1998年,原国家教委将社会保障学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同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新设专业,被纳入《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156所高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1]。 社会保障是一个新兴专业,然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界除了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热情之外,也对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尤其是该专业的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培养何种人才。有的学者认为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管理人才[2],也有学者认为应基于本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特色人才[3]。现实情况往往是,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明确,导致不同学校结合自身的学科发展特点形成了有所差异的专业定位,如有的学校依托经济学学科优势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的学校则是在社会学学科下发展该专业,也有学校根据其管理学学科特色来筹办此专业。因此,基于不同的专业定位,各高校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及其就业领域亦有所不同,或偏重人力资源管理,或偏重保险行业,各有“特色”。 二是有关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该专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由于社会保障学属于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4],多数学者主张应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等方式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5][6][7]。 显然,学界目前对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过于注重微观技术层面,鲜少从宏观认知层面探讨如何使得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必须指出的是,对社会保障理念的正确理解与定位是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创建和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公平正义价值理念进行探析的基础上,回答了为什么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价值追求,并提出了如何培养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合理价值理念的具体措施。 二、公平正义价值理念探析 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的建制初衷与根本使命[8]。公平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范畴。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即作为社会发展中各项制度、政策甚至于重要活动的一种原则和品质,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法律、道德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实施客观公正的行动。与是否平等可以通过相应的指标或尺度进行衡量相比,公平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价值判断,尤其是对利益分配的评价。因此,“公平以及公平程度如何解决的是利益分配问题,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利益的分配,以及对这种分配的评价和认同”[9]。在实际概念运用中,公平又被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 从词义来看,英语中正义为“Justice”,它与“Impartiality”、“Fairness”等词意思相近,都表示公正、公平之义。在汉语中,正义往往与公平、公正、公道的含义相似,只是在意义强弱、概念范围大小方面存在差异[10]。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他在《正义论》一书中所提出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概念,将“公平”和“正义”的内涵综合起来。他认为,公平正义是由两个原则所构成,且“处于原初状态中的人们必定会理智地选择以下两个不同的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在基本权利和责任分配上平等;第二个原则主张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比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有在对每个人,尤其是对那些受益最少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时,才是许可的。[11]” 按此观点,正义首先体现的是“基本权利和责任分配上的平等”,即强调机会公平优先。其次体现的是差别化原则,即通过这个差别化来弥补机会不公平,进而确保分配的结果公平[12]。本文所提及的公平与正义即为前文所提的通用概念,它体现为一种价值判断,尤其是对利益分配的价值判断。基于上述分析,下文探讨了为什么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价值追求,并提出了如何培养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合理价值理念的具体措施。 三、缘何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价值追求 纵观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各国制度都经历了从非正式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设计的过程,制度目标也因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从最初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到现代社会融入人道主义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促进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可替代的制度安排[13]。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应被赋予秉承专业使命、实现建制初衷的责任。 1.制度本质决定了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价值追求 公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理念与本质要求,倡导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社会保障思想的产生即是回应人类社会对社会公平的诉求。尽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之初旨在缓和劳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维护社会安全早已不是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目标,缩小社会不公平、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成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追求与根本使命。虽然不同国家或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公平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但其建制初衷与运行过程无不渗透着公平理念。 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功能、核心价值关怀[14]。如果将公平划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环节,那么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15]:首先,尽管社会成员因天赋、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存在起点不平等[16],但任何人只要符合法定的条件即可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并通过得到这一制度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来增强其参与社会竞争的公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维持社会成员发展的起点公平;其次,通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制度安排,可以消除社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因疾病、意外灾祸及竞争失败等导致的社会不公平,进而起到维护社会成员发展的过程公平;再者,通过社会保障缴费与待遇给付(即高收入者多缴费少享受,低收入者少缴费多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就是通过弥补起点(机会)不公平、维护过程公平以及缩小结果的不公平来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程度。 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公平之心与正义之感,就难以真正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与初衷,也难以真正践行社会保障制度所追求的公平目标。因此,就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树立学生的公平正义价值理念,认同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追求是从教者的首要任务和最高职责。 2.再分配属性要求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1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天然讲求竞争、追求效率,但由于社会成员竞争起点的不同(如家庭出身、个人资源禀赋、地域环境等),必然会使其在资源分配、机会分享等领域拉大差距,因而有必要通过相应的机制来防止这种差距过大所造成的社会不安和公平缺失。可见,社会保障扮演的就是这种“调和人”角色。 从功能上来说,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由于非市场因素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平等的一种手段[18],它具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通过社会保障基金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转移支付,使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向低收入者倾斜,从而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19]。 作为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人才,将在我国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中扮演着社会公平和社会资源“调节者”的角色[20],重视学生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其扮演好该角色的基础和前提。 3.制度公平缺失的现实需要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坚持公平正义 尽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自建立以来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公[21]。首先,制度漏洞导致不同群体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不公平,如社会救助制度由于自身缺陷,各种专项救助“捆绑”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上,导致享受低保群体与靠近低保线的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权益严重不平等;其次,制度分割与身份差异导致权益的不平等,如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依然较大,农民工因身份差异而无法真正平等享受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障欠公平,缺乏可持续性[22],城职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分割不能满足全民医保对保障水平和医疗服务利用均等化的要求[23];再者,现行制度存在逆向再分配趋势,如企业年金制度原本是为了弥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并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工具,但由于现行制度主要覆盖大型垄断行业,普通民企私企参与率较低,享受政府利息补贴等优惠的企业年金制度安排在现实中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 从表面来看,很多问题是出自于制度设计层面,但根本原因在于价值理念偏差所导致的制度偏差。反思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制度先后受到“一大二公”平均主义思想和“经济中心论”效率优先观念的影响,始终未将公平正义作为制度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24]。尽管十八大提出要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公平正义理念仍未在广泛层面达成共识,多项制度的改革依然举步维艰。 因此,面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者或研究者抑或制度的践行者,理应坚持公平立场、践行正义理念,肩负起专业的使命与责任。 四、如何培养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合理的价值理念 理念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社会保障理念就是人们对社会保障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它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和发展路线,制约着制度运行和目标实现。事实证明,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只有理念的准确定位,才会有制度的良性运行[25]。培养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自身应认同并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就社会保障专业而言,这里的“道”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指“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只有社会保障专业的从教者树立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才能真正培养出坚持公平理念、践行正义原则的专业人才。因此,教师对社会保障制度所秉持的公平正义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课程设计应注重基本理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由前文可知,理念的准确定位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具有决定性意义,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制度的偏差。因此,在课程设计领域,首先应安排基本理念的教学,分析社会保障领域学术大师的思想,注重公平、正义、共享等理念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确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而后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具体而言,应在讲授基本理念课程的基础上,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及其相关具体内容的教学,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倾听社会大众的心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第三,教学实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与全球视野。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各种社会保障实践活动也已存在几千年。社会保障中的各种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无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只是不同时期或不同朝代的具体措施在保障目的、范围、对象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习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学生明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脉络与客观规律。 学习他国的经验教训,有益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加理性、客观地比较各国制度的共性与差别,鉴别不同制度模式的优劣与公平与否[26]。如全面学习英国济贫法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功能,有助于把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之前有益尝试的特征[27];透彻学习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与现状,有益于得出现代社会保障机制的一般规律。注重学生对中国社会保障历史与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模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中真正把握社会保障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公平与正义: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_公平正义论文
公平与正义: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_公平正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