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风险管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_经营风险论文

实施风险管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_经营风险论文

关于推行风险经营机制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机制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一些国有商业企业的现状,推行风险经营机制不失为国有商业企业深化改革、改善机制、增强企业生机和活力、促进企业发展的一条较好的途径。

一、推行风险经营机制势在必行

(一)从部分国有商业企业的现状来看。虽然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的实力,但由于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即便是企业在体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调整和改革,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内在动力的问题。

(二)从企业外部环境的市场营销角度来剖视。由于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能否驾驭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果一个商业企业以僵硬的躯体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就难以把握市场的脉膊,经营业态也难以顺应调整,从而就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从国有商业企业面临的金融环境剖视。随着金融部门新的金融体制和新的运作机制的确立与强化以及金融政策的重大调整,国有商业企业在流动资金来源和方式与筹措渠道上也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否则就难以适应新的资金环境。

(四)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剖视。无论是改制企业,是兼并联合,或是企业发展,都紧迫地需要有一套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使之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适应,这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创新工程。而企业的经营机制又是企业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推行风险经营机制的思路与实践

(一)推行风险经营机制,必须要与企业整体运行机制相配套,而且重在基础工作。要从确立风险责任入手,着眼于强化经营者的风险意识;以确定经营风险目标,增强经营活力为落脚点,着力于增强对经营者的压力;从完善相关考核、制约指标体系抓配套,重在于提高风险经营机制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活力的发挥。使风险经营机制在运行中体现出科学性,体现出压力与活力。使风险中伴存着激励,使激励也同样包含着风险。

(二)推行风险经营机制关键在于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切实可行的标的基数,这是唤起风险经营者参与风险经营的动力所在,也是我们实施风险经营的根本目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实现的效益额、投入风险金额、分配奖励额三大指标构成,本着“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原则进行核定标的,具体测算首先要核定不同类别的商品。其一要核定不同类别的商品在经营活动中的最佳商品存量,以及最佳的存量结构;其二,要测定不同类别商品对流动资金的最佳占用量,也就是月平均的最佳需求量;其三,要核定不同类别商品应达到的最佳综合毛利水平;其四,要科学核定最佳综合费用水平;其五,在测定这些基础性的指标中,要把经营现状同行业的经营状况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佳经营水平和经营的风险标的。这是确定风险经营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确定风险经营的基础。

只有正确的确定出最佳的商品存量,才能够准确地核实商品的流转速度和流动资金的月平均占用。这两个最基本指标的确定,对经营者风险金的投入奠定了可依循的基础,并对风险经营的相关指标提供了测定依据。风险经营机制要对经营者的风险,用个人的资金投入,在经营风险中进行量化,以承担相应的风险。经营者应承担的风险,主要以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和经营的最终绩效进行量度,而相关的配套指标体系是对经营者履行责任和经营绩效的真实性以及经营过程的合理性进行制约和监控。风险经营的考核指标是一个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这些指标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譬如:综合毛利与综合费用在相制约上既要保证控制综合费用在测定的水平以下,又要确定综合毛利总体水平不低于测定的水平,对于出现不正常的过高或过低情况,必须要进行研究分析,既不能为实现风险标的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不能在风险效益超过风险目标的额过大时,以提高费用水平来冲减经营的实际效益,而从中直接提取。为此,对于费用指标的测定,特别是对可控费用要从多角度分析,对增减因素要逐项论证,从挖潜、可控、可行综合平衡确定。

为了准确、合理地测定经营者应承担的经营风险,最关键的还是要依据经营者所经营商品的流转量和流转速度,从此确定经营者风险经营的资金平均占用量;确定经营者占有营业资产的占用效率;确定经营者应对所占营业资产承担的资产责任和税费责任。并与已确定的毛利、费用综合考虑,由此确定经营者应实现的风险绩效或风险标的,从而明确对经营者的风险责任,测定经营者应投入的经营风险金。

(三)一般把风险经营划分为四个层次。风险经营的四个层次是指经理层、风险经营体的经营管理者层以及经营体内下属的柜组长层和职工层。企业经理的风险金投入一般直接与下挂的风险经营体挂钩。经理个人风险金的投入比例一般不能少于所挂经营体月平均流动资金占有额的1/5,为了防止经理之间出现风险投入过低的问题,要在绝对额上实行下限限制,即风险投入的绝对额不能少于15万~20万元,按流动资金总额的比例少于绝对额水平线的,必须提高到下限以上的水平。风险经营体的风险经营者个人风险投入的比例原则上不少于月平均流动资金占用额的1/6,但风险金的投入绝对额不能少于10万~15万元。在风险经营体内部,对下所分的两个风险责任层次,一般实行分层次等额承担经营风险的办法。即柜(组)长的个人风险投入在3万~5万元左右,职工个人的风险投入在1万~3万元。从而使每一个人的风险责任通过风险金得以具体量化,从风险经营管理者到每一个职工在经营风险与责任中上下连动,一环套一环,人人紧扣责任,人人紧扣绩效,人人紧扣利益,人人有压力。

三、对风险经营的几点思考

国有商业企业推行风险经营,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在活力上有了一个突破,真正使经营者的经营风险与企业风险趋于一致,使经营者的压力、动力成为企业活力的源泉。笔者认为这一机制的运作,将对国有商业企业探索、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途径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的运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和有待总结提高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企业实施风险经营,尚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的协调、服务机制。首先,风险经营者对经营资金的分立专户统一管理、有偿使用、统一运作的协调服务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其次要完善灵活的价格协调服务机制。

(二)国有商业企业推行风险经营需要加强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第一,需要强化和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经营成果真实性的审计监督机制。第二,需要完善和强化科学、统一、有效的现场管理的监督机制。现场管理与风险经营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风险经营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得以改善,但它又离不开经营者所需求的经营环境起着直接作用的现场管理。第三,需要完善风险经营者个人的风险分配收入与经营群体风险分配收入的监督机制,有的企业把风险经营体的风险收入分配,由风险经营者决定,按风险机制的要求是完全可以的,但问题的关键是风险分配还不够规范,并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

(三)国有商业企业推行风险经营尚需完善和加强企业的调控机制。一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应与风险经营者的经营风险相统一。在实际运作中,有的企业存在着只重视经营风险责任,而忽视对企业资产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二是要完善和加强对商品质量的监控机制。商品质量既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到风险经营者个人以至整个企业的经营形象。在风险经营中,企业必须要从进货渠道到商品验收,以及上柜销售的诸环节中,按照商品质量规定和要求,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监控机制,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上柜销售。三是要完善对风险经营者成本否决与满足需求之间的调控机制。使风险经营者一方面增强经营上的自我调控能力,按照竞争法则,最大限度地实现最佳效益;另一方面,作为国有商业企业还要引导风险经营者把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去满足消费需求。

标签:;  ;  ;  ;  

实施风险管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_经营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