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学经验的有效发挥和教学现象的深刻反思。但对学生学习现象的分析,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直接原因,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常出现“听懂了课却解不出题”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笔者反思与分析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一、“双基”不过硬 训练没阶梯
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估计超过了学生本身的实有水平,因为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学科,甚至有些章节与章节之间有着密切的承接关系,这样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就出现听懂了课,却在做题时又涉及以前学过但又不懂或掌握不牢固的知识,只好弃题作罢。另外,学生听课常常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具有明显的被动色彩,尤其是学困生听课时,如果老师在复习环节缺乏概念性提示或练习导入题型缺乏阶梯性的情况下,其思维具有不自然的顺应性,而做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当独创成份过浓或过强时就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只能望“题”兴叹。
二、概念刻画不深刻 缺乏生活来佐证
教师对数学概念、性质的刻画缺乏生活性、生动性、形象性,导致学生理解上的机械、呆板 ,似是而非,这种对数学概念的“脆弱”了解,经不起“实践风云”——解题的洗礼,而数学题往往不是现成例题的简单模仿,还得需要学生灵活地引用数学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另外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当所学知识找不到生活中的佐证时,所学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引用与拓展,就会使课本知识枯萎回生。倘若老师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了解不足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估计过高,加之作业题型怪异,题目偏难,很容易产生“听懂了课却解不出题”的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重于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
学生自主探索的思维空间少,老师把学生探究的时间占为己有,让学生探究的内容被老师简单公开,淡化了数学思想在学生思维中的形成过程。甚至有些老师常把数学内容“细化”、“消化”,然后灌给学生,其结果是学生们的智力得不到充分开发,想象力受到束缚,创新思维受到排斥,使得学生听懂了课,却解不出来题的现象频频出现,进而使有“味道”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使生生互动的课堂资源流失,使良好的学习氛围得不到营造,使充满生命力的数学思维得不到延伸。
四、“善诱”不到位 缺乏探索精神的培养
数学教学不但凸显善导,更要突出钻研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老师的善导可以弥补学生智力的不足和钻研意识,尤其在答案不唯一的数学问题的解答中,老师的诱导思路,恰当提问,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良好状态,每个学生怀着成功的希望迎接老师的下一个提问,有时会使学生欲罢不能,兴趣盎然,积极探索,把学生的这种勇于探索的动力培养起来,还会出“听懂了课,而却解不出题”的尴尬局面吗。
数学课的特点,要求我们时常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形,有的学生解题时,思考一两遍就懒得深思探究,不再努力,以做不出来应付老师,但这些称“都不会做”的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和启发,加之学生的苦思冥想又能解出题来。这说明并非学生做不出题来,而是知难而退,缺乏探索精神和钻研意识。
因此,在数学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习过程的环节反思,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克服定势思维因素的影响,注重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分娩的全过程。在复习导入与巩固训练中要有层次性、阶梯性。久而久之,学生潜意识形成了“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的观念,逐渐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和惰性的困扰。
笔者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听懂了课,解不出题的现象一定会越来越少。
论文作者:杜令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数学论文; 现象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注重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