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过度劳累死亡”现象的社会学研究_过劳死论文

中青年“过度劳累死亡”现象的社会学研究_过劳死论文

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青年论文,社会学论文,现象论文,过劳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劳死在中国发展的两个趋势

1.呈年轻化快速增长态势。据“北京市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30岁到40岁青壮年人群的死亡率上升幅度较大。从前,“过劳死”现象主要集中在四五十岁年龄组,现在过劳死的年龄呈逐渐年轻化态势,已经突破30岁门槛。

2.“白骨精”集团遭遇“过劳死”。所谓“白骨精”集团是指白领、骨干、精英人群。过劳死现象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发病率颇高。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劳死现象,是在蒋筑英事件发生后才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上海社科院最新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五十八九岁下降到调查时期的五十三四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平均寿命78.85岁降低了20岁。国家发改委一项调查也表明,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

原因分析

过劳死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根源,其中社会性根源起着主导性作用。

生理根源。生理素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人最基本的身体资本,是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能力储备。列宁有句格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社会成员个人的身体素质差异很大,对外界刺激性压力的容忍度也有很大不同。人抗拒外界压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临界点,不论身体素质如何优秀,都会出现身体上的病态。“过劳死”人群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由于工作时间过度拉长,劳动(工作)强度过大,长期积累以致于精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隐藏的疾病的急遽恶化,救治不及而猝死。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一针见血地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可以说过度劳累是引发过劳死的外部诱因。

心理根源。学者李良进著文认为,近年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过劳死”现象主要与焦虑心理和挫折心理两个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成功动机因素。

社会根源。对于过劳死现象的发生,我们更应该从社会内部寻找根源。学者李良进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社会成员面对的各种社会环境的压力加重;另一方面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身体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主要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危行为。

对策及建议

1.培育职业化的社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社会竞争也在进一步加剧,社会成员面临的各种压力也进一步加重,人们常常处在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之中。一旦压力过大,社会成员仅凭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时候,就需要社会提供一套合理、有效的解压阀机制,使社会成员的心理、身体压力得到有效宣泄与缓解,以保证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新兴的心理咨询业无疑可以提供这种社会服务,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情感压力得到专业化的有效疏通和宣泄。

2.建立更为合理的用人和管理制度

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站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前沿地带,所以受到“过劳死”的冲击也最为强烈。知识分子阶层长期从事繁重的脑力劳动,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时间,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摧残。再加上中国现存的用人制度不甚合理,基本上还是实行既要让牛大量产奶又不想提供给它们草料的用人办法。这样的做法无疑加快了牛的衰老过程,最后导致心力衰竭而突然死亡。要改变这种这种现状,就要为这些知识分子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外部环境,建立一套更为弹性的用人管理制度,使之得以休养生息而不至于为名所累。

3.倡导科学的健康理念

改变那种认为不加班或休班就是工作不积极、不刻苦的错误工作观念,倡导一种工作时间积极工作、休息时间充分享受生活的生活新理念。建立一种系统的健康观念,即:健康是一个系统,不仅要求身体健康,还要求心理状态和谐;不仅要求生物体本身健康发展,更要求社会环境健康;不仅要求作为“硬件”的工作环境健康,更要求作为“软件”的工作、劳动法律法规健全。同时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远离“过劳死”的威胁。

标签:;  

中青年“过度劳累死亡”现象的社会学研究_过劳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