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梓涛 汤朝晖 李彬彬(通讯作者)
摘要:本文从中小学校发展面临用地紧缺问题、学生接送问题出发,论述中小学校园地下停车与接送空间设计的必要性、合理性、设计内容和设计要点,并结合案例分析实际应用的策略。以期对今后相关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带来思路拓展和启发。
关键词:城市中小学、地下空间、车库、接送空间
Analysis on the Design Strategy for Urb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Underground Parking and Pick-up and Drop-off Spaces.
Abstract:Based on shortage in land use and traffic problems of current urb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this article states the necessity,rationality,design content and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underground parking and pick-up and drop-off spaces with practical project analysis,hoping to bring inspirations for the relative projects in campus planning design.
Keywords:urb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underground space,parking lot,pick-up and drop-off space
一、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日益处于紧张状态,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日渐增长,因此城市中小学的校园规划建设大都面临着用地紧张而功能日趋复杂的矛盾,这是目前建筑师无法回避的问题[1]。同时,我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大量增长,小汽车成为许多城市家庭的标配,对于城市中小学,家长开车接送学生是主流的上下学方式。每逢上下学高峰,学校门前及周边道路都因学生接送而承载着巨大的交通压力,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中小学设计必须面对的难题。
为了解决用地需求矛盾,新兴的中小学设计更加关注对校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但在目前,中小学地下空间的设计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流利用方式是设置地下车库,以满足教职工的停车需求,但中小学地下车库建设却存在着功能单一,利用率不足,不利于人车分流,且难以做到与社会共享资源等问题。
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建设中亟需解决的用地紧缺问题、学生接送问题,本文提出了校园地下接送空间的设计策略,将接送功能纳入地下车库,可以有效地提高地下车库的使用效率,同时为校园的交通问题带来了解决思路,以应对城市中小学在发展建设中的矛盾。
二、地下接送空间结合车库
1.地下接送空间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为满足学生的接送需求,减小其交通压力对城市的负面影响,国外的中小学通常会在场地内单独设置一片接送区,国内一些前瞻的中小学设计也开始考虑在校前区或校园内设置缓冲的接送空间,用以释放交通压力。
接送区的作用在于将家长停车、等候和学生上下客的行为纳入校园内部,并通过合理交通规划和场地设计使之有序高效进行。接送空间通常应包括:家长机动车出入口、接送专用车道、机动车临时下客位、接送固定车位、非机动车出入口、非机动车停车位、家长等候区、学生等候区等等[2](图1)
图1 校园接送空间示意图
设置接送区对于校园面积有较大的要求,适用于用地宽松的校园。但针对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的用地现状,很多校园没有设置接送区的条件,因此将接送空间转移到地下,结合地下车库设置,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城市中小学设置地下接送区有以下优点:
有效节约紧张的校园用地。将接送区所需的专用车道、车位设置于地下,可以避免占用地面的空间。
1) 缓解交通压力。将接送时段的大量车流引入校园地下空间,可大大缓解周边的城市交通压力,避免造成交通拥堵瘫痪的问题。
2) 可实现全天候接送。以往城市中小学的上下学时段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会造成更多的交通问题和安全隐患,而合理设置的地下接送空间可将学生流线直接引入室内空间,避免天气影响。
3) 创造更安全的上学环境。合理规划的接送流线可以减少安全隐患,使家长、学生在有序可控的流线下完成接送。
4) 提高车库利用率。一般校园地下车库可通过适当改造作为地下接送区使用,而接送区可在非使用时段作为校园停车库及社区共享停车库使用,可极大提高校园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与社会共享资源。
5) 3.地下接送空间的设计要点
在地下接送空间的设计中,流线设计尤为重要,具体流线可分为:机动车流线、非机动车流线和学生流线。同时还会涉及到非接送学生流线和教职工流线等。校园地下接送空间的设计需要着重考虑流线的合理规划,做到人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接送流线与教职工流线分流等,以更好地发挥地下接送空间的效率;同时还应考虑到非使用时段的接送空间如何与社会共享使用的问题。
为此需要重点考虑接送区各个出入口的设置:家长机动车出入口在有条件情况下应分设入口与出口,避免车流交叉;出入口应尽量靠近校园出入口,避免车辆在校内穿行,且便于在闲时开放作为社会车辆出入口。家长非机动应与机动车分设流线和出入口,也可利用教学楼的架空空间作为非机动车接送区。学生人行出入口,应尽可能靠近教学楼处设置,便于学生上下学,可通过教学楼中庭设置下沉庭院的方式将教学楼与地下接送空间相连,并可设置中庭雨棚创造全天候的接送环境。合理规划各个流线的出入口,可有效地组织交通,更好发挥地下接送空间的作用。
还应设置接送等候区,包括家长等候休息区、学生等候区(可配套阅览空间等)、智能闸口等等。接送等候区应设置在家长停车区与教学楼之间,方便学生从车库进出教学楼。
三、设计实践
笔者近期参与的设计实践中,有较多涉及了城市中小学地下空间利用的实例,包括常州市兰陵中学、长沙拓维信息全日制学校、东莞步步高人文生活区学校、攀枝花三中花城(国际)学校。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将接送系统纳入校园的地下空间,合理规划了接送的交通流线。下面笔者将通过设计实践阐述中小学地下停车及接送空间的实际应用策略
图2 常州市兰陵中学接送流线分析
1.常州市兰陵中学原址改扩建工程
项目选址位于常州市旧城区,用地不规则且面积十分紧张,在改建前,校园的日常上下学都对周围的社区交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为了适应场地和建筑要求,方案运用了许多集约化设计策略,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25000㎡总建筑中,地下建筑面积占了5500㎡。
地下车库划分为:家长机动车停车区、等候接送中心、教职工车库及非机动车库,非机动车接送区设置在教学楼首层架空区。机动车接送区含临时上下客车位和固定车位,用于即停即走与停车等待两种方式的接送;接送中心与家长停车区和教学楼相连,便于学生上下学。非机动车接送区设置于教学楼的架空层,避免与机动车接送相互交叉,学生可经由架空层便捷地到达教学楼。非机动车库设置独立流线与出入口,做到人车分流(图2)。地下接送区在夜间会作为社区停车库开放给周边公众使用,既服务了在读学生和家长,也便利了周边的城市居民。
2.长沙拓维信息全日制学校
项目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用地存在较大高差,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可建设用地十分紧张。项目结合地形特点,在抬高的运动场下方半地下空间设置大型接送车库,既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又解决了5000人学校的停车接送问题。
小学部、中学部出入口分设在东西两侧,通过专用车道进入车库,在车库内设置专用临时停泊车位、固定停车位和学生落客区,学生在落客区下车后,可通过专用连廊到达教学楼。(图3)
图3 拓维信息全日制学校地下接送系统
3.步步高人文生活区学校
项目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是一所包含18班幼儿园、96班小学和48班中学的全日制学校,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项目用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存在一定的高差。学校规模较大,有大量的学生接送需求,方案结合了地形特征,在南侧较低的地形上设计了半地下的架空接送空间,作为校巴接送空间;负一层设置了私家车停车及接送空间。架空层接送区为满足大巴接送的流线需求,设置了岛式落客区(图4)。
图4 步步高人文生活区学校接送系统
4.攀枝花三中花城(国际)学校
项目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是一所由12班中学、60班小学、40班初中及40班高中组成的综合学校,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项目地处地形复杂的攀枝花市,场地内部存在多达80米的高差。为了满足大量学生的上下学接送需求和克服场地的高差难点,方案利用了校内各级台地高差,设置了多层立体的半地下停车和接送空间。(图5)
图5 攀枝花三中花城(国际)学校地下接送系统
四、案例分析
国内也有其他建筑师在进行着研究与实践,这证明校园地下停车、接送空间具有实际的需求。并且诞生了一批建成或建设中的地下接送空间实例,如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德培小学、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青龙校区、苏州实验小学等等。
以鄞州区潘火街道德培小学为例,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校园设置了人车分流的地下学生接送区,不仅缓解了周边交通的压力,而且保障了学生人身安全。5000㎡的地下空间划成:位于东侧含有200个车位的机动车停车区、位于南侧非机动停车区以及位于中间2000㎡的等候区。等候区与停车区、教学楼相连,设置闸口用于学生进出,另设家长休息室、学生图书角。
车流、人流分设出入口。接送车辆从学校东侧地下入口进入、从车库北侧出口离开,两个出入口形成单向流线,避免车流交叉。步行的家长与学生走南面的步行通道,从非机动车停车区离开(图5)。
图6德培小学地下接送系统示意图
五、结语
本文归纳小结了城市中小学地下停车及接送空间的特点及设计要点,并结合设计实践和实际案例,分析校园地下空间的设计应用策略,以期对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的设计带来思路拓展和启发。
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现有的规范也很少涉及。但是国内许多优秀的学校地下空间设计案例如雨后春笋般在渐渐涌现,而其中不乏管理部门的远见和探索以及设计师的思考和尝试,相信中小学校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这一充满前景的课题,会成为解决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发展的主要矛盾的重要策略。
作者单位:
1.硕士研究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教授级高工 硕士生导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3.博士研究生 高级工程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来源
图1、2、3、5作者自绘
图4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6 者根据参考文献:[6]绘制
参考文献:
[1]杜宇昂.城市中小学校园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2]王俊.兰陵中学地块规划阶段交通影响评价[建]城规编第(141107)[R].常州市规划设计院,2017
[3]李彬彬,汤朝晖,庄梓涛,王冬梅.旧城区中小学更新改造设计的一体化策略探讨——以常州博爱小学改造工程设计方案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7):215-216.
[4]徐同立.北京市中小学运动场建设地下车库可行性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
[5]史文君.基于接送行为的中小学校等待集散空间研究[D].东南大学,2015.
[6]吴王斌,陶悦清,吴晓鹏.开设人车分流的地下接送通道一个班40名学生,3分钟全接走[N].钱江晚报,2016-09-09
论文作者:庄梓涛,汤朝晖,李彬彬(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地下论文; 中小学论文; 空间论文; 校园论文; 出入口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楼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