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住学科边界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前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边界论文,学科论文,前提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3)02-0016-03
2012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又一具体体现。文件中提出在新形势下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严格把住学科边界是前提。
一、把住学科边界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所谓学科是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概念的内涵说明,学科是以不同性质的学问来划分的。客观世界是一个完整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系统,人类的任务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为了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人们遵循认识规律,先对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以达到对各部分的本质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本质认识。学科就是以客观世界的不同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从而形成关于此部分的学问体系。因此,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殊的学问范围,也就是说必须有清晰的学科边界。否则,就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如是之,学科就有可能被其它学科所涵盖或替代,其自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与价值。为此,要使一个学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厘清和把住学科边界是不可忽视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党和国家为适应新时期思想理论建设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而建立的新学科。该学科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和一些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等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乃至交叉性。故此,如不厘清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把握不住学科边界,就很容易与相关学科混淆,体现不出该学科的独特性。如果一个学科失去了独立性,那该学科存在的客观性与必要性就会受到质疑,更谈不上经受住历史的检验。经过几年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逐步清晰,近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意见》又进一步厘清了此问题。首先,《意见》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和研究对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科。其次,《意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重点,即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各主要组成部分内在关系的研究,着重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关系的研究。再次,《意见》廓清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等。
《意见》中的上述精神,基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界限。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特点,不像其它相关学科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某一组成部分的,而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重点,不像其它相关学科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各部分与各发展阶段的具体内容,而是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主要部分与各主要发展阶段间的内在关系,或者说是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横向与纵向的逻辑关系。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范围,不像其它相关学科不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而是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现代化问题,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学科研究边界的厘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入建设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目前在把握学科边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过几年的建设,对学科边界的认识正在逐步厘清。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科仍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边界不清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队伍构成复杂,部分导师尚未立足本学科。学科的队伍理应由从事该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人员构成,不同的学科其队伍成员亦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600个。(《光明日报》2012年6月2日)由于学科规模较大,覆盖高校较多,从而造成了学科队伍特别是研究生导师队伍构成复杂。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博士点或硕士点学科专业的教师“借船出海”,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担任导师,但是人及其立足点仍在原来的学科。二是部分高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担任导师,而其并未真正进入学科。学科队伍中的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科边界不清,使人们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性不强,有文科专业背景甚至理科专业背景的教授、副教授都可以进入此学科担任导师的误解。
2.研究方向因人设置,偏离学科性质和特点的要求。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学科存在的支撑,理应体现学科的性质与特点。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队伍构成复杂,所以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往往出现不是以学科性质、特点为依据,而是以导师原学科专业的背景为标准的问题,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些研究方向与相关学科难以区分,有的研究方向明显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性质、特点的要求。
3.研究内容超出学科范围。学科专业的研究内容理应体现学科的特殊性,有助于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的深入。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研究方向中存在着偏离学科特点的问题,导致了学科专业的研究内容亦存在与学科性质、特点不完全相符,甚至超学科范围的问题。如有的学科成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中担任导师,而其研究内容不仅未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特点,而且研究的是其它学科的内容。导师如此,由其培养的研究生的研究内容就更难把握学科边界了。
三、把住学科边界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保证新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健康发展,充满活力,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认识问题。认识是行为的先导。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存在超边界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思想不清。因此,要把住学科边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首先,必须提高学科成员对把住学科边界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清楚了,行动就自觉了。为此,要加强宣传,让学科成员充分认识到把住学科边界对于学科存在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关系到学科存在是否必要,社会、学界能否认可的问题。尽管学科建设时间较短,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对把住学科边界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到位。其次,必须增强学科成员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强大内在动力。为此,要强化学科成员承担巩固学科地位、维护学科声誉、推进学科发展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树立个人与学科同在共荣的理念。只有这样,学科成员才能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学科发展的问题,才能自觉地做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事情。
2.支柱问题。研究方向是学科的支柱,其坚实与否决定着学科的根基是否牢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只有设置合理,符合学科范围,才能成为学科的坚实支柱,推动学科的发展,使学科根深叶茂。为此,各学科在设置研究方向时,首先要克服因人设方向的现象,坚持方向服从学科要求、导师服从方向要求的原则,确保研究方向符合学科要求,突出学科特点,使之成为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撑。其次,要克服“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即研究方向符合学科范围,但导师研究的内容与之相悖的现象。各学科的负责人应向学科成员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筐,而是有其研究范围与特点的独立学科。与此同时还要明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担任导师,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必须符合本学科性质与特点的要求,否则就不符合在本学科担任导师的基本条件。
3.培养机制问题。把住学科边界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来保证,因此,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是把住学科边界的又一重要方面。为此,学科需要加强以下环节的建设。一是把住培养方案关。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依据,其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要在研究生培养中把住学科边界,师生必须明确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本学科专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在党政实际工作部门工作的专门人才。课程设置既是培养目标的体现,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学科必须规范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结构,坚决克服因人设课的现象。二是把住选题与开题关。研究生论文选题是在人才培养中能否把住学科边界的头道关口。如果头道关口没把住,学生的论文选题就会超出学科研究范围,偏离学科边界,那么,把住学科边界只能是一句空话。由于学生论文选题是在导师个人指导下确定的,所以还必须把住开题关,因为开题是由导师组集思广益,集体把关,这样认识会更加客观准确,把握边界的力度会更大。三是把住评审关。论文评审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评审专家应坚决对不符合学科研究范围的论文说“不”,这样才能有效地把住学科的边界。四是把住论文答辩关。论文答辩是论文能否通过的最后环节,因而也是保证论文质量的最后关口。为此,在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的委员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决不让超学科边界的论文过关。如果各学科点在建设中都能严把上述几关,且坚持数年,把住学科边界就不再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问题了。
4.队伍问题。学科队伍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前所述的提高对把住学科边界重要性的认识,合理设置学科研究方向,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等都是通过人即学科成员来实现的。因此,要把住学科边界,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此,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提出明确要求,即要求学科成员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必须立足本学科,自觉地将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定位在学科范围之内。二是把住准入关口,即在遴选导师时,对非从事本学科专业的教师到本学科任导师,不管是谁,都应坚决予以否定。三是加强检查评估,即有计划地对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导师的研究内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检查评估,对不符合学科要求、超学科边界的,要亮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对于告诫无用,再查未改的给予红牌。若是学科,撤销其学位授予权;若是导师,劝其退出学科;若是学生学位论文,视为未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