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配电网通常包含配电终端、子站系统、主站系统、通信终端等几个部分。其主要利用自动化管理、自动化配网、电力定制等技术对配电网的不同模块及终端进行智能化调控,同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开展系统不同运行环节的优化及在故障条件下实施故障定位及维护,以确保电能输送的稳定性,实现输电系统与用户的统一协调。因此,加强有关智能配电网优化运行的探讨,对于改善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智能化;配电网;运行方式;优化
一、配电网运行的特点及意义
1.1特点
由于配电网本身涉及的面积较广,运行相对复杂,一旦某一个设备出现了故障,就很可能出现供电中断的故障,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农业用电。对于供电企业而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是衡量其能力的核心标志。所以,供电企业想要发展,就离不开配电网运行方式的优化。如果配电网所有的设备都能够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之下,这就是日常提到的配电网运行。而这一个过程又包含了正常状态、故障状态以及检修状态三个方面。通过三个方面的相互转移,就形成了配电网的运行。优化配电网运行方式指的是能够适当地调整配电网的各种设备,能够做好运行状态的调整,确保配电网能够达到最优化的运行。考虑到各种外界带来的干扰以及电力负荷本身出现的随机性的变化会对配电网的可靠性以及供电能力带来影响,所以,在不同的运行状态之下的配电网转移需要通过操控不同的手段来加以实现。因此,对于配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强化,做好运行方式的优化,才能够满足供电企业发展的要求。
1.2意义
相比其他电力系统,配电网虽然配电系统与输电系统保持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拥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配电系统的结构网络线路存在较大的R/X参数比值,并且其是按照闭环的设计,进行辐射状的运行。第二,配电系统除开设备分散以及数据庞大,除开供方设备之外,还需要大量用电供需方的介入,并且系统装置沿着馈线长度的分布相对较广。第三,配电系统能够与用户之间直接的联系,相比其余的系统,人们对于供电质量的要求正在逐渐地提高,并且也越来越严格,因此供电可靠性不容忽视。第四,配电网在整体电力系统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人们对于配电网运行管理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针对这一些特点,电力工作者不能有半点马虎,并且还应该多研究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思考怎样才能够做到配电网运行的优化,确保供电可靠性,为人们的满意而服务。
二、智能化配电网运行方式优化策略
2.1在智能化配电网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
①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化配电网的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渐实现智能化、网络化以及集成化,智能化配电网工作人员将很多工作内容都交给计算机去工作,通过计算机的智能化调节和控制,实现了智能化配电网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完成,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促进工作准确度的提升。在当前的智能化配电网运行过程中,数字化技术、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都有广泛的应用,此外,随着嵌入式计算机控制系统逐渐成熟,嵌入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智能化配电网的运行过程中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智能化配电网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加强通信技术的应用
智能配电网的自动化通信是电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智能配电网通信业务研究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先进的通信技术的研究,一方面,加强对各种信息的移动传输以及接收设备的质量控制。由于智能配电网的通信业务的精准度要求较高,因此对于各种电能数据的传输以及接收设备应该要随时进行检测,确保配电网系统中的各种设备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能配电网无线通信技术的承载设备有很多,比如无线光通信发射机、传输天线、接收机等,对于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的建设,也需要对具体的无线信号的发送设备的质量进行控制,第一,对发射机进行控制。在对配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电能信息进行发送时,应该要确保发射机受到的外界干扰较少,智能配电网无线光通信技术的传输的距离越远,各种信号的其藕合的准值越高,对于信息的传输质量比较高。第二,对信息接收机的质量进行控制,接收机应该要具备较高的灵敏度,才能对外界环境的干扰进行抵抗,促进智能配电网通信水平的提升。
2.2智能配电网高效运行自动化技术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是通过将配电站与配电线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配电网系统,以此来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状况和运行安全性的实时监控,不断优化配电网运行模式并对其进行改进。当配电网出现故障情况时,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能够及时查找到故障点,并根据故障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目前,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工作已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其在建设应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涉及到的专业较多、覆盖面较大,且相关的技术标准未完全规定出来。在建设配电网自动化、智能化系统时,应充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不能因为系统建设而对电网原有规模产生较大影响。②配电网设备改造较为频繁,结构调整比较普遍,因而造成配电网的运行维护难度较大。在建设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时,应评估自动化配电系统投资运行后管理成本的支出问题,合理设计运行维护的业务流程,全面提升系统的使用效益,以求获得更好的发展。
2.3合理调配电网负荷位置
在对电网进行规划的时候,首先规划电网中新增的负荷,然后检验电网的负荷能力以及电网的最大功能,判断两者的匹配度,最后检验所有变电站中负荷与供电能力。在对变电站中的负荷电力重现调整的时候,先调配电网,其次调整电网中负荷位置,调整位置的时候,可以使用馈线母线。配电网中的供电能力理论属于创新的规划思想。主要是利用现有的电网结构,从而可以为新的网络结构节省资金,在实际的使用中,传统的电网规划比较适用于电网中的负荷增长快的时候,尤其是配电网在飞速发展的阶段,最大供电能力的适用范围与规划电网完全相反,在配电网运行的时候,如果使用最大供电能力,就要保证电网处于负荷运转的情况,而且最大供电能力对电网的设备要求高看,在电力运行的时候,比较注重使用远程操作模式。在未来发展的智能配电网,也会用到这种模式。
结语
智能化配电网是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电网模式,智能化配电网运行优化,可以使得智能化配电网的管理工作更加便捷有效,同时可以使得智能化配电网的其他系统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加强智能化配电网运行优化,需要对智能化配电网日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加强改造,比如实现生产运营智能化、检修维护智能化等,旨在提高智能化配电网的整体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都健刚.典型接线方式下智能配电网自愈功能实施的探讨[J].四川电力技术,2009.
[2]杨滨.配电网运行方式优化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邓雷(1984.9-),男,安徽淮南人,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淮南供电公司,研究方向:输配电网运营监测。
论文作者:邓雷,韩芳,刘凯,吴小平,杨迪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配电网论文; 电网论文; 系统论文; 负荷论文; 设备论文; 智能论文; 过程中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