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的计算思路入手,在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缺陷的基础上,阐述了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计算方法,以某工程为例,总结了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计算方法的应用,旨在全面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计算思路;计算方式
前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剧,10kV配电网线路的投资额度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达到精准投资需求,必须要强化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只有合理设置线路的接入量,才能够避免10kV配电网线路出现空载运行,提升设备的利用率,避免浪费不必须要的电力资源。
一、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计算思路
第一步,需要明确10kV配电网线路运行管理中的问题,研究其解决措施。第二步,调查10kV配电网线路的负荷情况,并进行分类区分,确定用户负荷等级,深入研究10kV配电网用户的用电负荷特定。第三步,研究10kV配电网线路的定量负荷系数,采取聚类法,将10kV配电网用户的负荷发展阶段确定出来,并将10kV配电网用户的同时率计算出来。第四步,在配电网线路规划衔接工作中,要将10kV配电网线路的接线模式确定出来,接着计算不同接线模式下的电量荷载与供电能力。第五步,结合城市总规划,分析其符合情况,并开展负荷分类,依据已知数据建立起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工作,明确不同负荷组合下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需求,具体如下图1所示。
三、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计算方式的应用
以某市区为例,采取上述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计算方式,其实际应用主要如下:
(一)负荷分类
工业配变线路,负荷曲线中间负荷落差大,上午、下午属于荷载高峰。商业配变线路,高峰阶段为8:00-18:00,8:00-22:00。行政办公配变线路,负荷高峰期为早8:00—18:00。居民生活用电,负荷高峰为夜间,中午属于小高峰。
在工业与居民、商业与居民、行政与居民的混合线路中,负荷曲线呈平滑趋势,能够有效降低电网峰谷阶段的负荷差,以此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
(二)需用系数
以工业配变为参照,在10kV配电网线路用户负荷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本次研究的典型工业配变数量为xxx个,研究的是10年来的负荷发展变化过程,将所需的配变平均荷载系数计算出来。
借助聚类法分析能够发现,在工业配变负荷发展中,其发展阶段属于负荷发展的饱和阶段,平均负荷系数在0.65—0.71的范围内。
结合相关资料能够得知,商业配变负荷发展阶段包括:第一,配变运行3年以内,平均负荷系数在0.28-0.33的范围内,此阶段属于负荷发展期。第二,配变运行4年以上,平均负荷系数范围为0.37-0.46。
行政办公只有一个负荷发展阶段,平均负荷为0.35-0.48。
居民配变负荷发展阶段有两个阶段:第一,投入运行4年以上,平均负荷系数范围为0.19-0.25,第二,投入运行5年以上,平均负荷系数范围在0.33-0.45之内。
(三)配变同时率
依据上述同时率式子,将线路的同时率计算出来,其中居民配变同时率最高,其他方面同时率差距在0.8左右。先开展2种负荷特性配变同时率计算,接着进行3中负荷特性配变同时率计算。最终计算结果显示在,2种负荷特性同时率变化范围在0.7011—0.7640范围内。商业居民配变占比为1:3,最低同时率为0.7011,商业与行政配变占比为1:3,最高同时率为0.7640。
(四)配变接入容量
借助接入容量计算式,计算某城市内10kV配电网线路在不同接线模式下的供电能力,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不同接线模式下10kV线路供电能力统计表
依据接入容量计算模式,将不同接线模式下的10kV配电网线路接入容量计算出来。以某城市为例最终计算率为72.6%,因此,负载率在合理范围内。由此可见,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具备很强的适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计算工作中,必须要现将线路负荷特性分析出来,接着研究用户需求系数,建立10kV配电网线路接入容量计算模型。借助实际案例开展论证,最终得出的结果具备很强的合理性,因此,10kV配电网线路规划接入容量计算模式适用性较强,能够科学规划、指导10kV配电网线路、配电网建设工作,以此推动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俊雄. 20kV配电网闭环运行特性优化与保护控制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10(12):203-208.
[2]郭寅昌. 基于配电网安全性分析的供电能力计算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22(02):1103-1108.
[3]楼宗明. 考虑DG分布和开关状态的适应分布式发电接入的配电网优化规划模型及算法[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28(10):1103-1107.
[4]龚源.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及准入容量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17(12):503-506.
[5]汪波. 配电网接线模式可靠性评估及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18(22):1003-1005.
论文作者:邸峰,付少凯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1
标签:负荷论文; 线路论文; 配电网论文; 容量论文; 系数论文; 接线论文; 发展阶段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