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3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急诊儿科在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管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一2014年6月在我院儿科急诊科就诊的患儿100例,其中50例设为观察组,另50例设为对照组,对2组护理中的风险及管理对策进行评估。结果儿科急诊存在护士风险意识弱、专业知识不足、“慎独”精神欠缺、沟通不到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风险因素。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较多,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有助于减少风险事件。
关键词:急诊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儿科急诊属于医院的具有特殊性的部门之一,急诊患儿往往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情瞬息变化,而且多有家长陪伴,人员复杂,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尤其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医患之间信任度的降低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给儿科急诊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压力[1]。小儿的健康备受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由于儿科急诊的特点,再加上患儿年龄偏小,言语表达及自控能力差,往往给诊断及治疗带了困难,并增加了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该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导致护士或患儿的伤害、死亡或伤残等严重后果,因此系统分析儿科急诊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并加强管理,以及时有效的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评价及处理,有组织、有系统的消除和减少护理风险因素,保证护士及患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分析了我院儿科急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一2014年6月在我院儿科急诊科就诊的患儿100例,其中5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1个月~3岁,平均1.44±0.56岁;其中小儿肺炎26例,支气管哮喘9例,急性喉炎4例,急性胃肠炎11例。5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21±0.37岁;其中小儿肺炎17例,支气管哮喘8例,急性喉炎6例,急性胃肠炎19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了解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进行登记分析。对观察组患儿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记录护理过程中风险因素。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并根据相应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组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小组,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护理人员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及专科知识教育培训,强化“慎独”精神,树立护理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提高应变能力。从以上各个环节来提高护理风险因素的管理、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针对护理效果制定满意度调查表格进行满意度调查,内容包含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就诊环境、护士仪表、言语等.了解护理人员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健康宣传,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调查问卷的发放由医院专门负责人向调查人发放调查问卷,填写知情同意书,由患儿家长本人当场填写并收回,以保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2组儿科急诊的护理风险因素发生率比较
2组患者均存在风险意识不强、专业知识不足、“慎独”精神欠缺、沟通不到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风险因素,但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显示,我院儿科急诊在2个不同的年度均存在大致类似的护理风险因素,包括风险意识不强、专业知识不足、“慎独”精神欠缺、沟通不到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但经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后,以上风险因素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往年,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满意度调查显示观察组在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就诊环境、健康宣教、沟通及言语仪表方面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过护理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大幅度的提高。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儿科急诊存在以下风险因素:(1)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弱,护士缺乏对风险识别、评估的能力,意识不~1]JL科急诊的护理风险因素时时刻刻贯穿在工作中,任何的临床护理活动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同时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因素的基本特性、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不能熟练掌握。(2)部分护士在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护理的知识掌握不够,尤其是夜间急诊患儿,多为急危重症患儿,病情复杂、变化迅速、转归预见性差,只有护士具备了全面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能迅速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方可胜任。对于那些不熟悉急诊患儿的抢救程序,无法密切的配合救治,病情观察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先兆意义的症状和体征视而不见,无法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变化并报告医生,往往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4]。(3)部分护士有章不循,缺乏“慎独”精神,如工作中无视护理服务中的多项规章制度,淡化级别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无菌操作规程等观念,造成有章不循的情况;或者其其独处时违反常规护理制度,进而引起责任风险,如三查七对不落实导致错用药、误用药,巡视制度不落实,导致液体渗漏发生皮下坏死等。(4)护患沟通不到位是护理风险因素中的重点,儿科急诊中大部分家长心情迫切的要求急诊服务,对于自己还病情及医院就诊呈现缺乏认识,此时若无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往往导致家长情绪反应,或者出现护理技术问题时容易诱发医疗纠纷,影响护患关系[4]。(5)病情观察的不及时及用药不当是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内容。儿科急诊的特点不同于成人,其起病急,病情变化迅速,患儿无自我表达能力,常常是数分钟前病情稳定,旋即出现病情变化而危及生命;同时儿科用药量小,对治疗卡上的药物名称、剂量、执行途径等内容若不进行仔细核对,容易出现因用错药、打错针等导致的严重事故发生[5]。针对以上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后进行管理应对:(1)提高风险意识,增强护士对护理因素的预见及防范能力。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急诊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特性、处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讲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教育,分析曾发生过的风险事件,借鉴严重护理差错及护理事件,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意识以及预判及处理能力。(2)加强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及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儿科急诊不同类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抢救程序,提高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6];同时加强“慎独”精神,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防止盲目操作,违章操作。(3)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提升沟通能力,培养护士的爱心、耐心、同情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加强沟通,并掌握沟通方法、技巧;提升护士自身的应变处置能力,做到抢救工作紧张、熟练、有效。总之,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处处存在风险因素,应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宋恩艳,闫丽丽,毛培红,等.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2,32(1):40.
[2]马晶淼,杨萍.在临床中建立护理安全等级的构想[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48--349.
[3]香祝浓JL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1):118—119.
[4]李红梅.对儿科风险管理问题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4(10):5.
[5]孙秀娥.儿科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29):5970~5971.
[6]于桂萍.儿科急诊护理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215--216.
论文作者:毛青青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风险论文; 急诊论文; 儿科论文; 因素论文; 患儿论文; 病情论文; 护士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