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农业科技与发展研讨会”侧记——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政策与区域发展”小组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中美论文,侧记论文,讨论会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美农业科技与发展研讨会”于1996年10月22—25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成五个小组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中美专家、学者二十多人参加了“农业科技政策与区域发展”小组讨论。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技政策与区域发展话题,踊跃发言,积极讨论。特别是关于科技政策取向、科技体制、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等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讨论尤为热烈。
1.关于农业科技政策取向问题。农业是为人类生产食物以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产业,如何发展农业,增加食物供应量,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呢?亚太研究中心经济师莫裕浔博士说:这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资源的投入,但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农业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资源;二是增加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这是目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方向。在考虑科技政策的时候,人们经常片面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却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出来的技术,往往不易被农民所采用。莫裕浔博士说;现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是必须重视的,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生产的需要和消费市场的需要。国际农业发展和教育研究所左天觉教授认为,“高产高效优势农业”的口号值得反思,如果把它作为农业发展的目标那是不适当的,因为它忽略了近代许多农业科学技术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与会专家都认为:农业生产必须注意保护资源、环境;注意采用能减少废弃物和灌溉物的农业生产技术;注意对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在谈到时下搞得很火热的高科技产业化时,大家也认为必须注意政策目标的全面性,不应该一提高科技就是基因工程、信息高速公路等难度高的科技,发展高科技产业不能忽视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关于农业科技体制问题。大家分析了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科技体制不健全,如科技推广体系较为薄弱,科研与生产、消费市场之间脱节现象较严重。其次是农业多头领导,条块分割。如农业部门只管着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的“头”即生产问题,使得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储藏技术储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会的美国农业科学家指出,这种状况也不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经济的接轨。“三农”,即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驾马车独立驱驰,联系不紧,不能很好地协调,机构重复、科研项目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科技资源的浪费。第三,在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和对科技人员奖励制度方面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挫伤了在科研一线上认真工作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第四,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把科技人员强行推向市场,而不是引导走向市场,进一步造成农业科技队伍的不稳定,青年科技人员纷纷离开本职工作岗位。国家应该立即着手解决好农业科技体制上的这些问题。
3.关于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于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技术推广程度不高,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的问题,专家们分析了原因。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石英副研究员说:农业技术推广中科技成果的质量问题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成果较单一,质量不高是目前很多农业技术推不出去的重要原因。他说,他们科研单位现在几乎没有作物栽培技术,只有作物育种技术,呼吁重视栽培技术与育种技术相配套。华中农业大学郭犹焕教授认为:影响技术推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问题,也有体制上的问题和推广投入不够的问题,还有农民接受能力问题。宁夏农林科学院的李健副研究员认为:如果不从改变人的素质入手,科技技术是很难见成效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干经天副研究员认为应该考虑推广模式问题,他认为科技产业化可能是较好的推广模式。在谈到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政府行为时,外国专家指出:在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行政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干预会减少,如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台湾的农业技术推广,行政干预就不多。
4.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问题。扶贫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中国目前仍有国家确认的592个重点贫困县,近8000万贫困农民不得温饱,仍处在绝对贫困之中。中国政府决定力争到本纪末用7年时间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扶贫必须抓住贫困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专家、学者们分析了贫困的成因。莫裕浔博士说:形成贫困有地理环境的作用,如交通不便,耕地资源稀少;也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影响,如自足的经济观念,生产只追求自足,却不考虑生产是否经济;文化习惯难以改变,人们往往不习惯陌生的方式;农民素质低下,很难接受新技术,等等。
安徽省农业厅的钱晓华高级农艺师说:扶贫难以起步的重要原因是资金缺乏,贫困县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和农民自己对农业的投资者是很有限的,甚至人们不愿意向农业投资。他观察到资金流转规律是: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农业领域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因此采用各种措施,促使资金向贫困地区流动是很重要的,包括财政支援和优惠政策。其次扶贫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考虑。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的杨秋林教授指出:国际上缓解贫困的方法从普遍改进福利、以转移支付为主要扶贫手段,转向强调通过提高穷人自身的生产能力,消除贫困的根源,即“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莫裕浔博士说:扶贫结合区域发展来考虑,要从基本建设上着手,解决交通、能源问题。江苏省科委农村科技处的陈洪强副处长也认为:江苏省扶贫的关键在解决交通、通电问题。虽然国际上有人反对“扶助龙头户带动贫困户”的方法,但一些中国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扶贫的有效方法。第三,扶贫要选好项目,并要注意综合配套措施跟上。因为一些扶贫项目需要还贷款,必须考虑到项目实施后农民还贷的能力。要注意项目的配套技术和环节,如园艺开发项目,往往需要加工储藏技术跟上,还需要打开市场销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第四、要注意返贫的发生。陈洪强副处长根据江苏省一些扶贫项目实施的经验总结说:选好扶贫项目必须要坚持下去,一些扶贫项目搞1—2年还不能取得成效,如果就此终止,那就等于没有搞。
5.关于农业现代发展道路问题。美国乔治亚大学农经系黄忠亮教授对美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揭示出了美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生产集中、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等发展特征,这样的发展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他说:美国农业规模化发展有两种形式,即合同契约形式和垂直一体化形式。所谓垂直一体化形式与我国经常提出的“产运销一条龙”相似。美国加州州立工艺大学圣路易奥比斯波学院任筑山院长补充了美国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另一种形式即农民合作公司:公司为农民提供信息,帮助推销产品,同时农民依公司经营状况也负有一定的风险。
郭犹焕教授说:通过推广实用技术,推广现代化的经营管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否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湖南省农科院的王德纯助理研究员认为:要把农业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必须适度规模经营。钟甫宁教授认为:象美国那样的规模化经营在中国很难实行,因为中国农业主要是小农经营,规模化经营涉及到土地产权问题。钱晓华高级农艺师说:国内规模化经营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以江苏为代表的扩大土地面积的规模化经营。莫裕浔博士说: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农业观念,提倡“大农业”观念,即除了传统农业“农、林、牧、渔”的内容外,还应考虑加工、储藏、经营、资讯等方面,甚至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江苏省农科院的石英副研究员介绍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战略,即:在农业综合区划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坚持区域综合开发,合理配置资源和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逐步实现整体现代化。“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大家认为:不同区域,不同产业有其特定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