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库恩的科学观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库恩论文,后现代主义论文,试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过程中,库恩提出了科学活动的主体性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等一系 列科学哲学思想,这些主张对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起了直接的导向作用。但是,这并非库恩的 原 意,因为他的目的仍然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科学,维护实在论。而种种迹象也表明,后现 代主义对库恩的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挥。
一、科学活动的主体性、非价值中立性
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一直是深信不疑的;自从启蒙时代起的“宇 宙是一部机器”的观念仍然牢不可破;有一个科学传奇仍然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脑海中,那 就是“一代代科学家正在逐步完成‘世界真实故事全集’”[1]。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们 ,为科学树立了一个英雄主义范型。
但是,库恩通过研究发现,科学活动往往要受到科学家的旨趣、价值观、语言习惯等因素 的影响。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他指出,每一个科学领域都是围绕着一个支配性的范式 理论而组成的,越来越多的反常现象迫使一些科学家在思考上产生转向,背离常规科学,从 而产生科学革命。[2]当然,在库恩那里,科学还是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范式转换仅仅是科 学家在调整反映自然界的这面镜子的角度。并且,库恩还认为,心智并非白板,它要受到理 论和社会惯例的影响。但库恩相信,这种影响作用不会使科学事业丧失价值,而只不过是使 科学增添一些人性罢了。
随后,科学史研究逐渐开始了对广义化的社会因素的探讨。这些研究发现,在以往的时代 ,科学家往往是属于精英特权阶级,在社会观点和政治立场方面,他们也与精英特权阶层十 分相近。比如,在重新考察了牛顿的炼金术手稿之后,人们发现,原来这位启蒙运动的巨擎 很不符合世俗的英雄形象。正是因为宗教的价值观促使他反对笛卡儿,而从事炼金术。那么 ,人们不免要问,牛顿有没有可能用巫术的方法而不是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自然界,有没有为 了宗教牺牲过科学?种种事实说明,如果牛顿的生活中没有宗教成分,他不可能提出万有引 力定律。当然,我们不能说牛顿的理论仅仅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或宗教立场决定的,但是,当 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确为他的理论规定了限度,他的理论必须在这个限度内才能被接受。
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兴起,开创了“实验室研究”的传统,并提出 “科学知识不是被发现,而是被构造出来的”观点。因为实验室数据总是在特定的范式下, 经过科学家解释而得来的。由此很容易推出一个结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普遍有效的科学知 识,任何科学知识中或多或少地掺杂了社会文化的成分。
但是,这样一来,人们不禁要问,既然科学活动不仅受到科学家的个性而且还受着社会因 素的强烈影响,也就是说科学发展会受到利益的驱动、政治的干预、意识形态的牵制等等, 那么科学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又从何谈起呢?所谓科学的客观性和中立性是否是科学家用来掩 饰他们在选择事实、形成理论时所扮演的主动角色呢?科学家的实验室是否有可能是权势和 政治的汇聚地呢?
事实上,在库恩那里,所注重的是科学知识的“内在的”性质,即把科学首先理解为一种 实践性的参与和投入,而不仅仅是把科学作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科学共同体中永远没有旁 观者,比如,科学家从事实验要选题、筹措经费、添置设备、与他人合作、接受和说服他人 接受某种观点等等,这一切都是在一种限定的条件、旨趣和立场中进行的。可见,正如伯恩 斯坦所说,库恩主张的是,构成科学理性的许多传统和标准的理论都是不充分的,如果我们 要 理解科学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它在什么意义上是一种理性活动,我们就必须对那些传统和 标准的理论做出修正。[3]当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性和客观性的怀疑值得我们注意,它的 出现可以看作是对于现代科学的无批判的信任态度和把现代科学看作是客观知识的自我陶醉 的 反应。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客观性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尽管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 的纯粹的没有任何主观成分干预的客观性。
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科学的非进步性
如果说库恩提出的科学活动的主体性、参与性引起后现代主义者对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的怀 疑 ,那么,作为库恩理论的核心部分的“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更是后现代主义者常常引用的, 并且被他们用来作为彻底否定科学知识合法性、权威性的武器。
库恩认为,科学活动受到主体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科学革命是“范式”转换的结果, 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按库恩的说法,“任何阶段的自然科学都基于一套概念体 系,这些概念是现代研究者从他们直接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那套概念体系是历史的产物 ,根植于文化,现在的研究者通过训练而入门,并且只有通过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用来理解 其他思维模式的解释学方法才能被非成员所理解”[4]。可见,“范式”首先是个别或者少 数科学家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继而成为了一种与科学研究相应的规范体系。其他研究人员通 过学习而接受这一范式,从而被纳入一个“共同体”当中。范式之间“不可通约”即没有“ 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用衡量一个共同体的标准来衡量另一个共同体。
在库恩看来,科学家赞成或拒斥一种理论也没有太大的奥秘,并非一般人想像的那般神圣 。这种选择往往与“论辩”、说服、劝导有关,即如果在不同的理论或范式之间发生冲突时 ,一方总希望对方改变看待科学的方式,并往往诉诸于“说服”而非演绎证明和观察证实( 证伪)。
与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科学的直线发展和进步相反,库恩则强调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即 在旧理论被新理论所取代的过程中,通常“不仅有所得,也有所失”。这表明,不同理论所 解决的问题域是不同的,这就有可能导致如柯林伍德所说的:“在哪一个系统的问题也不落 入另外一个之内的两个系统之间是不可能做出进步的选择的”[5]。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 是 一种非积累性的,而并非客观知识的叠加。据此,有人认为库恩强调的是科学理论之间的不 可比性。其实,在这里,宁可说库恩强调的是理论之间评价和比较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因为 ,“‘不可通约性’只意味着构成一种理论的要素不能被穷尽地还原到另外一种理论中去, 而丝毫不意味着这些理论之间没有任何共同和重叠的东西”[6]。要不然,这样的范式就会 成了一个封闭圈。所以劳丹说:“虽然理论或研究传统可能不可通约(就他们声称对世界所 做出的真实描述而言),但这并不妨碍对它们的可接受性作出比较性的评价。”[7]
但是,在有些学者看来,库恩实际上是把科学的进步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因为,既然 科学并不像以前人们所宣称的那样具有“客观性”,科学理论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那 么,科学本身就同任何一种游戏一样,并不具有特殊地位和支配权。推而广之,任何一种采 用科学外衣包裹起来的文化、权势和政治利益都是不应当具有这种特殊地位的。
后现代主义者对一切占优势的意识形态都予以驳斥,因为这些意识形态动机都一样,都是 企 图通过借科学和真理之名来控制大众。他们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彻底的多元化,主张一统性 、封闭性和规范性应当统统失效。这种多元性强调差异性,主张范式的并行不悖,相互竞争 。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对同一种现象、同一件事物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 来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于是他们要求告别整体性、统一性,放弃一种普遍适用的模 式,主张开放性、不可预见性而反对决定论、稳定性和有序性等。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进步的必然性受到质疑是不难理解的。人们曾经认为,科学本身 就是善的,知识即美德。但是,后来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的利用并非总是带来善的结果。 尤其是20世纪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可以用来照亮街道,增加粮食产量,延长寿命,也可以 用来建死亡营,造原子弹。科学的进步可以是一把双刃剑,英雄主义科学范型承诺的科学必 然导致社会进步的观点与事实不符。于是相对主义卷土重来。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科学依然是知识的中心,科学文化依然是人类文化中最灿烂的部分, 人类有能力并有效地推知外界事物。当然我们同时也承认一切知识均受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 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库恩首先提出将科学理解为一项实践活动,他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科学活动的 实际过程,并将研究者作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来看待。这无疑为相对主义卷土重 来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萌芽提供了土壤。但是,库恩本身提倡的只是一种历史主义的科学观, 后现代主义对库恩的解读已经超出了库恩的理论本身。所以我们说,库恩将后现代主义引入 了科学乃至整个文化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