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化与论文,世纪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严峻挑战

1.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国防安全、军事安全。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安全概念已大大扩展,除国防安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之外,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新的内容。尤其是经济安全,已经成为更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逐渐取代政治和军事力量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经济利益的争夺成为各国国家利益竞争的核心。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市场力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而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技术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致使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份额很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其经济主权受到侵蚀。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在极为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有目的地进行产业结构转移,将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在本国内主要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使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威胁。另外,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也构成了威胁,比如一些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甚至将工业垃圾、废品向社会主义国家转移。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冲击和挑战

资产阶级学者企图用全球化来摸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歧。他们宣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趋同化”倾向,进而混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区别。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下降,有人据此断言“意识形态的终结”,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终战胜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冷战的结束并未真正结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难以遏止自身的意识形态冲动,采取各种手段竭力推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他们利用因特网、媒体、影视节目、书籍等各种工具,宣传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在新世纪里,西方国家的媒体会加大进行文化渗透的力度,我们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应当说,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一方面受到来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挑战;另一方面自身也处于改革转型期,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因此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激烈冲击。在政治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有时会被相对淡化,更加之有人有意识地淡化甚至抹煞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无疑使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不利地位。①

3.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科技优势使21世纪中国面临挑战

据统计,1997年,世界各国民生产总值为299257亿美元,美国就达76901亿美元,约占25.9%;日本为47723亿美元,约占15.9%;德国为23195亿美元,约占7.8%。仅这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0544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5%,大致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7%,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22%,德国的45.5%。若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发达国家的优势更加突出。1997年,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8740美元,而我国仅为860美元,仅超过美国的零头。在科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也遥遥领先,特别是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起决定作用的高科技方面,它们占有巨大优势。目前,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占全世界的95%以上,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不到5%。科技人员90%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科技人员数只占10%。②尽管我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也不断发展,在某些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但整体水平的差距在21世纪的较长时间内仍然继续存在。

4.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挑战

目前全球化过程中的运行“秩序”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主要体现和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争得平等的权利,获得较好的国际发展环境,仍然需要进行不懈的长期努力。在国际敌对势力的眼中,社会主义中国总是一种异己的力量,美国有些人甚至公开宣称:美国21世纪最主要的战略挑战莫过于如何对付中国的崛起上。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大肆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将所谓“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同经济问题挂钩,借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之机向中国施加压力,使中国朝西方国家所希望的方向转变。更为严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他们的需求,干涉中国内政,以经济制裁相要挟,试图使中国在政治问题上作出让步。随着我国在新世纪经济的发展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化”攻势以及利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倾向还会加强。

5.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冲突和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使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压力和挑战

经济上,我国过去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二者在社会组织原则、社会凝聚力整合方式、经济运行方式、精神价值体系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从而决定了从前者转向后者的过程极为复杂,充斥着许多矛盾,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经济的困境和失范,一时难以与市场经济全球运行规则的统一规范相适应,从而降低了在国际贸易组织中的地位。在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上,还有不少历史性难题需要解决。在政治上,由于长期受到苏联单一模式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较为缓慢,政治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不高,因而缺乏足够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整合能力。在社会结构中,利益集团化与贫富两极分化趋向不断加剧。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国,过分的贫富差距将会导致社会阶层出现新变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极大冲击,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从而对我国参与全球化过程产生消极影响。此外,生态环境、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也很大。上述情况虽然是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但若不认真对待,将使社会主义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受阻。

全球化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挑战,21世纪的中国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历史提供的发展机遇。

二、全球化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1.全球化进程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7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化的发展,使军事、政治上的冷战对峙日益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宝贵的时机,社会主义国家结束了与世界的隔绝状态,开始将国防和军事技术优先的发展模式转变到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的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将军事技术转移到民用工业上来。可以说,全球化将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2.全球化为21世纪中国充分利用世界上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提供了有利时机

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代的世界经济关系中,可以借助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机会,获得自身缺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世界上先进的科技、交通、通讯等设施和手段为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撑。如全球互联网络的开通,为我国充分利用国际信息资源和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在21世纪,由于全球信息产业的推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而且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可以利用的外资,并有利于它们对外进行投资,同时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如发展中国家通过吸收跨国公司的投资,可以更好地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及高素质人才,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截止到1997年底,世界排行榜前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来华投资的已达200多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大力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技术、管理经验,弥补我国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工业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

3.全球化迫使发达国家认识到它们的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从而提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

世纪之交,伴随经济一体化、环境问题一体化、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发展,全球的整体相关性日益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绝不能因为一己的利益而不顾其它国家的贫困落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影响世界安定的最重要原因。同时认识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出现的诸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国际犯罪、毒品走私、爱滋病蔓延、核武器扩散等全球性问题必须由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行动和协商才能解决。世界的整体发展,全球化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起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全球环境的责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愈来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和作用。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具有一种道义力量,从而使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也不断扩大。

4.全球化打破了以往社会主义发展中思想观念的“禁区”,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念变革,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

全球化进程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观念更新,尤其表现在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上。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一大二公”、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否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脱离世界经济的整体化搞社会主义。全球化进程打破了禁锢人们的思维模式,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发展价值进行科学定位,并逐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这种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定位对社会主义发展大有裨益。事实上,自1978年以来,中国溶入现代化、全球化潮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作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大国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是“一球两制”,同时并存,并处于空前的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科技生产力的可递性,交通通讯的快捷,为社会主义中国向西方学习、借鉴文明成果,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良好的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我们唯一的正确选择。

三、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战略

对于我们身处其中的全球化进程,我们既不能乐观盲从,更不能悲观排斥,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以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我们既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察和分析全球化进程及其本质,更要总结20余年来面对全球化冲击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胆探索,实施创新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创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和分析全球化进程

进入新世纪,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和分析全球化进程,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今的资本主义是冷战结束后失去对手从而也失去控制的资本主义

全球化进程推动力主要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由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使资本主义没有对手,无所顾忌。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指出的,在卡尔·马克思逝世117年以后,资本主义再度驶入这位革命的经济学家为那个时代所正确描述的那个方向上。近20年来新保守主义政党的统治,使曼彻斯特式的资本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形式下复活,在全球化进程中充分暴露出其贪婪、冷酷、唯利是图的丑恶面目。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结果是造成一个国家更加不平等、不公正、贫富悬殊、南北对立的世界。正如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所说,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等的,它加深了贫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的鸿沟。在这样一个世界上,要求摆脱剥削、压迫、贫困和愚昧,追求自由、平等和互助,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无疑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

2.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各种痼疾依然存在,全球化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各种痼疾扩展到全球范围。全球化浪潮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本质、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减,使全球化问题日益加深。在传统的国家干预手段日益失效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必将在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上愈演愈烈,引发全球化的风险和危机。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统治地域的扩张曾多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资本主义缓解矛盾、延长寿命。现在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了地域上的极限,今后它缓解矛盾、延长寿命的手段越来越少,而面临的矛盾和危机将越来越多。从长远看,全球资本主义因其固有的矛盾终将走到尽头,取代它的必将是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3.我们应该放弃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传统观念,主动在与资本主义的交往与联系中壮大和发展自己。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闭关自守、搞封闭和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取代者,也是资本主义的继承者,因此,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全球化从经济上看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配置与重组,它是商品、资本、劳动力、服务等生产要素市场在全球的迅猛扩大,是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经营,是电脑和互联网的全球发展。

4.我们的战略应立足于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处,互相竞争,逐步取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目前,我们既要反驳当前流行的社会主义失败论,也要反省我们过去所宣扬的社会主义速胜论。资本主义推动全球化的事实证明,当代资本主义并未进入膏盲、不可救药的垂死阶段,相反它保持着一定的上升势头,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潜力。马克思恩格斯当年不仅阐述了“两个必然”,而且还阐述“两个决不会”。我们坚信“两个必然”,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要经历很多阶段,要经过上百年甚至数百年艰难曲折的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因此,我们的战略不应建立在资本主义很快灭亡的主观估计上,而应立足于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处、相互竞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然后再逐步取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③

应当说,中国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勇于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不断完善、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个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20余年中建构起来的。但如果把这一理论体系放在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进程中考察,就会发现,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一个全球化影响程度仍然比较有限的环境下进行的,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仍然还处在比较初期的水平上,我们仍然还在比较多地运用着较为狭窄的空间眼界来观察世界,仍然对全球化表层的现象较为困惑,对全球化内在的含义和对社会主义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现在、未来具有深远影响,认识还不够深入。这不是因为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对,而是由我们所处的国情、发展水平和环境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仍然是一个理论的概括,它不是社会主义处在高级阶段的产物,不是一个全球化时代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总结。这个理论对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对于全球化世界来说,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理论的客观的不成熟性和不完善性。我们传统的思想武库中能够说明全球化世界发展现象的理论和语言越来越少,我们运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方式来解构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种种现象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要以广阔的视野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④

要在全球化冲击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至关重要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观念,开拓21世纪理论思维的新境界。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毕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他还强调,真正科学的理论思维总是最充分地适应自己的时代。邓小平更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赶上时代。风雷激荡的20世纪刚刚过去,一个更加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新世纪已经到来。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我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当今世界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敏锐地预见到,世界现代化的全球推进,将导致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走向全球化社会的历史变革趋势,这种全球化趋势是推动社会形态演变的革命力量。囿于历史条件,过去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战争与革命的世界主题上。今天面对方兴未艾的全球化过程带给世界各国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强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观念,并以此指导和研究问题,才能充分地适应时代潮流。以马克思主义全球化观念为指导,不仅直接促使我们用更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当前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资本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双重影响,而且为正确认识与处理整个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模式与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依据。总之,将邓小平开创的我们民族新的理论继续引向深入,达到新的境界,是新世纪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伟大工程。

(二)因时应势,制定中国全球化发展战略策略

在21世纪,我们要因时应势,制定我国全球化发展战略策略,走出一条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道路。

1.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全球意识,把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放在全球视角来加以认识和解决。邓小平早就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去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首先表现为一种观念意识的挑战。中国能否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首先也表现为我们有没有从全球视角与中国命运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抓住机遇的意识。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公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全球化观念意识还不够成熟强劲。因此,当前最基本的一项任务就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地全面地提高整个民族的全球化观念和意识,这将是我们能否战胜全球化挑战的认知前提和思想基础。

2.加快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和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相谐合的步伐,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经济与社会能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而获得稳定的发展,取决于两大因素,从国内因素来说,就是加快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从国际因素来说,就是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相谐合,早日加入WTO。我国的改革实践表明,这两个互动关系处理得好,对中国的发展有利,反之则有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加强我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调适能力,把我国的综合国力全面提高上去,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信息化的步伐。应抓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放,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高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同时,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新的巨大飞跃,也带来了重新描绘全球经济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能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就有可能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使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实现历史性跨越。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和提高我国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政治发展能力,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前面已述,全球化对我国政治发展的挑战,主要是西方国家打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旗号,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的攻击、诬陷、渗透与和平演变,试图西化、分化和奴化中国社会主义,对此必须予以坚决抵制。但同时也存在着如何在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和提高我国政治发展能力的问题。为此,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全面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实行依法治国,全面提高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增强国家的政治凝聚力,增强归属感和创造力,使我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一个全面创新的时期。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尽可能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财富,使我国文化全面走向世界,走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挑战,最终凝聚为全球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能否解决全球化条件下的命运问题,最终也归究于中国文化能否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强调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与全人类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我国文化的发展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持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⑤

总之,在21世纪,全球化不但没有预示社会主义的终结,相反,它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前进。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必将是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