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结构分析及发展趋势_港口论文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结构分析及发展趋势_港口论文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结构分析及发展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海论文,走势论文,港口城市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 —9753(2000)07—0105—04

在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格局中,沿海港口城市因其特有的区位、功能及综合实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人类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如何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借鉴发达国家沿海港口城市发展经验,调整并优化港口城市的空间组合及产业布局,从而使其在我国经济新世纪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已成为当今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结构分析入手,对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未来发展走势作一初步探讨。

一、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规模、功能结构分析

城市规模是衡量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城市经济结构机制、活力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方面。城市的规模与功能结构取决于多种不同的结构性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人口、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它们或者构成城市的主体和核心组成部分,或者构成城市运转机制的神经中枢,或者构成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结构性因素,一方面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结构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则又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作用。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在城市规模方面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沿海港口城市尽管数量仅占全国668座城市的5.3%,但人口规模在全国城市中占相当比重。仅14个沿海开放城市非农业人口就占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的12.0%。尤其是在非农业人口超过200 万人的超大城市中,沿海港口城市已有上海、天津、广州3座, 占全国超大城市总数的25.0%。如果考虑到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沿海港口城市的实际人口数量将更高于全国其他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第二,在沿海港口城市群体内部,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200 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居于最突出的地位,1997年超大城市人口占20个主要沿海港口城市总人口的58.2%,其次为特大城市占16.4%,大城市占14.9%,中等城市占9.9%,相比之下,小城市的人口则不足1%。表明我国沿海港口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小城市发展空间较大。

沿海港口城市功能主要是以港口交通最为突出。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功能常常又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主导性因素,使对外贸易成为沿海港口城市的一种重要的城市功能,同时带动和促进其他城市功能,如工业、商业和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并最终形成整座城市的综合性功能结构。沿海港口城市的整体功能方面,港口运输和对外贸易位居最高,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城市水运总量的80.1%,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78.9%。其次是工业和商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城市的3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21.5%。沿海港口城市在其他方面功能也十分突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1.4%,专业技术人员占到全国城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5.6%。

为了详细分析中国沿海20个主要港口城市的主要功能,我们将主要功能指标划分成以下四种不同规模档次(见表1)。

表1 沿海港口城市主要城市功能指标的规模分级

规模 工业总产值非农业人口港口吞吐量外贸进出口总额

等级(亿元)

(万人) (万吨) (亿美元)

1

>2000>500>10000 >100

2 1000-2000 200-500 5000-1000050-100

3 500-1000

100-200 1000-5000 10-50

4

<500 <100 <1000<10

根据表1列举的指标规模等级,对沿海20个港口城市逐一分级, 得

表2 中国主要沿海港口城市主要城市功能排序

城市 工业 人口 港口 外贸 城市 工业 人口 港口 外贸

上海1 1 1 1

烟台2 3 3 3

天津1 1 2 1

温州2 3 4 2

广州1 2 2 1

汕头3 3 4 2

大连2 2 2 2

湛江4 3 3 4

青岛2 2 2 2

连云港 4 4 3 4

深圳2 4 3 1

秦皇岛 4 4 2 4

宁波2 3 2 2

珠海4 4 4 2

福州3 3 4 2

海口4 4 4 3

南通3 4 4 3

北海4 4 4 4

厦门3 4 4 2

三亚4 4 4 4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主要城市功能结构组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沿海港口城市这个群体的内在差异性表现出梯度化特征,从而形成四个不同的层次。

上海为最高层次,具备多重性城市功能,在各个规模分级中都位于最高等级,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海港城市。

天津和广州居第二层次,在全国沿海港口城市中,天津工业、商业、外贸居第1等级、港口居第2等级。天津是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也是首都的门户,天津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在拓展新兴产业上具有较强的实力,这对于建立开拓型和外向型经济是极为有利的。广州在全国沿海港口城市中工业、外贸居第1 等级,人口、港口居第2等级。广州是华南地区最大城市和门户, 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商业贸易富有活力,同时邻近港澳,在发展开拓型和外向型经济方向属于条件最好的城市之列。

大连、青岛、深圳属于第三层次,大连和青岛是区域性的综合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工业重镇。两座城市工业基础比较好,又有优越的港口条件,对外贸易相当发达,具备建立开拓型和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条件。其中大连在造船和海洋开发方面尤其突出,而青岛在轻纺和海洋科技开发方面见长。深圳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是全国工商业经营规模最大、外向型比重较高的特区城市。因为紧靠港澳,在吸引港澳资金以及通过港澳引进海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四层次包括其余港口城市,其中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如省城经济中心有宁波和福州、烟台、温州等。以海港为主的经济中心类型城市有秦皇岛、连云港、湛江和北海。三亚属于以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类型。

二、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型的国家,它背负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在这种大的地理构架下,东北部、北部和西南部边陲均为陆疆,且在地形上多为高山、高原,自然条件对发展交通障碍较大,东部和东南部则是连绵的海疆,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自然条件有利交通的发展,且经海路可直接与世界各临海国家和地区沟通。这种地理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沿海港口城市沿着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呈扇形布列的格局。它们的分布范围,北到北纬40°20'左右,南及北纬8°15',纵跨纬度达20 °以上。自然地带计有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5 个类型。这种纬向的大跨度同全球大陆与海洋的结构特点比较相适应,有利于沿海各港口城市与世界各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宏观布局结构上,全国沿海地区所有省份和两个直辖市均有沿海港口城市。但是,其拥有数量的多寡不尽一致。多者如广东省有5个, 少者如辽宁、河北、广西各有一个。这种分布特点说明每一个省份至少都有一个海上门户,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均可借助它们开展海外贸易,沿海港口城市分布的疏密程度在各个不同地带差异也比较明显,其中以长江和珠江河口最为密集,如珠江河口有3个(深圳、广州和珠海), 长江河口(含钱塘江河口)有3个(南通、上海和宁波); 渤海湾沿岸也比较集中,有4个(大连、秦皇岛、天津和烟台); 其它地带则比较分散。这种疏密程度状态是全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反映。在四个层次的经济格局中,最高层次的上海正好处于我国沿海中部,第二层次的天津和广州又分别位于北方沿海和南方沿海,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合理的全国性沿海港口综合经济中心的空间布局。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较低级别的港口城市所形成的聚合力偏弱,难以适应后方经济腹地发展的需要。沿海港口城市在工商业构成的主次位置上,南北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除了上海、天津和广州工商业构成较相匹配外,长江口以北的沿海港口城市一般以工业较为突出,具有工业城市的性质。长江口以南的沿海港口城市则大多以商业见长,较多地地具有商业城市的色彩。

在微观布局结构上,沿海港口城市的微观空间布局结构,是在多种不同因素参与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产物。由于这些沿海港口城市形成于不同时期,经历了各自的发展过程,其地理区位,发展背景和制约条件不同,使得它们在空间布局上也各具特点。为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微观布局结构,这里仅就影响港口城市微观布局的共性因素进行分析。受海陆关系的影响,海港是沿海港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海港的形成和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陆的相互关系。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港口为河口型港,相对于海岸型港来说,港口变化较大。因为,一则水文条件比较复杂,港口容易淤浅退化;二则随着海运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采用大吨位深吃水的船舶,原有的港口条件不适应要求,需向下游和河口外的海岸开辟新的港口,这样城市空间布局便相应地向下游和河口外的海岸迁移。例如天津的海河老港被塘沽新港、宁波老港被镇海和北仓港、福州老港被马尾港、广州内港被黄埔港取代,并都分别对天津、宁波、福州、广州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受对外开放的影响,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在开辟为经济特区后,城市在性质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其城市空间中增加了特殊含义的经济区域。如深圳经济特区,先后开辟了一系列工业开发区,形成了一个新的特区城市,对外开放的14座沿海港口城市也都在城市中另划出一至二片区域,开辟了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在其城市空间布局中,也相应地增加了新的富有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受旧城区改造的影响,14座沿海开放城市都没有把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在老市区。但是,沿海港口城市都很重视旧城区的改造,根据各自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旧城区的改造工作,使老市区通过对外开放求得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也使其港口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备基础更加稳固。

三、构造三大港口城市带——21世纪的抉择

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城市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并形成一系列等级规模不等,且城市功能各异的城市网络体系,港口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

早在1933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就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的集聚点,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许多不同层次的点和轴线组合成为地区城市群网。不同规模的城市是各级大小区域的中心,“起着周围地区的中心地作用,并依赖于集散输送地方产品与向周围地区人口提供货物和服务而存在”。克氏还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归纳,揭示了特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规律。他认为,如果假定地理条件差异不起作用,则对城市体系变化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行政管理的划分,市场经济的作用以及交通网络的出现。

美国区域科学家弗雷德曼(J·Friedman)认为, 一个区域在未开发之前,中小城镇在区域中均匀分布,各个城镇之间互不联系、孤立发展,处于低水平均衡阶段。但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区域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劳动力、资源和资本流向条件优越地区(如交通枢纽),形成以条件优越地区为中心,以其周围地区为外围的单中心的二元结构。随着工业的发展,中心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外围地区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逐步得到发展,形成与主中心互相依赖的亚中心。到后工业化社会,又有一系列次级增长中心出现,形成职能相互联系的、规模等级大小有序的城市体系。

上述理论模式说明港口城市体系发展是逐步进行的,是由首位港口城市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大、中、小港口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发达国家和地区沿海港口城市体系形成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横滨经名古屋、大孤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港口城市带;以洛杉矶为中心,向北到旧金山湾、向南到美国——墨西哥边界的太平洋沿岸港口城市带等等。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沿海港口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齐全,地位越来越重要,必将出现更多的国际性的港口城市带,这是沿海港口城市的基本发展趋势。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在宏观布局结构上具有疏密程度参差不齐、地带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其中以长江口、珠江口和渤海湾沿岸相对密集,其它地带则相对分散,而这三个沿海港口城市密集带正处于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带,同时由南到北所处位置合理,非常有利于形成三个沿海港口城市带。在21世纪我们应根据扬长避短、功能互补、合理组合、协调发展的原则,下大力气构造沿海三大港口城市带。

1.以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沿岸港口城市带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从自然地理角度,环渤海地区一般指包括: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沿海地区,这一地区陆域面积112 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2%,人口2.4亿,渤海海域面积7.73 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呈环状分布着大小十几个沿海港口城市,犹如镶嵌在渤海沿岸的一串明珠。

环渤海地区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环渤海经济区与俄罗斯、蒙古、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相邻,是欧亚大陆桥的东端桥头堡,在连接太平洋与中亚、中东、西欧的经济贸易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地区工业基础扎实,大中型骨干企业多,建材、纺织等工业都很发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环渤海交通发达,是全国港口密集区,有大小港湾40多个,青岛、大连、天津等枢纽港都分布在这个区域,港口吞吐量占全国60%以上。海陆空立体形成综合运输网和通讯网,是全国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中枢和海上航运中心。环渤海地区的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首位,是全国科技、文化的中心。此外,环渤海地区还是资源型经济区域,海洋资源和陆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在环渤海港口城市带中,港口城市数量多,规模等级齐全,且以超大、特大城市最为突出,其中主要的大、中城市及其职能见表3。

表3 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城市及其职能

城市城市职能

天津 华北地区经济中心,以汽车、冶金、化工、机械、电子、

金融、商贸、外贸加工工业为主的综合型港口城市

大连 以港口工业、金融、贸易、旅游为主的综合型港口城市

青岛 以轻纺、食品、机械、电子工业为主,贸易、交通、旅游、

综合型的港口城市

秦皇岛以能源中转和旅游为主的港口城市

烟台 综合性交通枢纽、滨海旅游、疗养胜地的旅游港口城市

锦州 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港口城市

营口 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港口城市

构造环渤海港口城市带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明确该城市带的首位城市地位。环渤海沿岸港口城市虽有1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但是环渤海地区真正的中心城市尚未确定。天津市虽然处于环渤海沿岸地带的中心位置,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但其吸引、辐射面尚未达到三省沿海城市范围。又因它是直辖市,受其行政管理体制制约,无法组织和扶植周围城市的发展与分工协作,并缺少与沿海诸城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但是,通过对环渤海沿岸的各大中港口城市的城市场强的计算,天津的辐射范围最大,经济辐射为69.20公里,其次是大连和青岛, 经济辐射为45.16和41.93公里。天津还是该地带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具备成为中心城市的条件和潜力。因此,环渤海地区应构造以天津为核心,大连、青岛为两翼的三足鼎立的环渤海港口城市带模式,以此带动其它中小港口城市和经济腹地的发展。

2.以上海为中心的中部沿海港口城市带 由江苏、浙江、上海二省一市组成的我国中部沿海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具有诸多的发展优势。该地区以长江为依托面向海洋,倚并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城市间经济、文化、信息交流密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为该地区增添了巨大发展活力,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蓬勃的发展势头。

中部沿海港口城市主要有上海、宁波和南通。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港口和金融商贸中心,同时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科技和信息中心之一。可见,上海在中部沿海港口城市的中心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目前,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比较尚有不少差距,但是,它具有迎头赶上的条件,城市功能的重塑和高起步、跨跃式的发展,是推动上海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重要途径。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大的经济规模是上海建成国际港口大都市的重要基础,其综合功能要以大流通和大服务为起点,着重体现于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发挥集散功能,推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发展,强化服务功能保证其港口中心城市内外沟通和有效传动。同时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拓展发展空间。借鉴国际上大都市发展所经历的快速发展→郊区化→市中心衰退→复兴市中心的发展过程,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与优化城市布局上要有所跨越,以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发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效应是上海崛起的基本条件。历史发展证明,上海与其腹地联系紧密,发展就快,反之,则慢。因此上海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向建设大都市圈转变,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合作,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实行互补性专业分工,发挥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服务作用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积聚效应。同时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共同开发长江流域,为形成长江经济发展带奠定基础。宁波市的发展与港口息息相关。特别是北仑深水港的开发,使宁波港口的通航等级一跃为全国之首。宁波市是以轻纺工业、加工工业为主,石油化工和能源工业初具规模,对外贸易发展较快的城市。南通市是江苏省著名的轻纺工业基地和沿海港口城市,南通港为河口型天然良港,水域辽阔,岸线顺直稳定,开发潜力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中部沿海港口城市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核集中型的港口城市带模式的雏形。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间联系的加强,这一沿海港口城市带将更加有力地拉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3.以香港为中心的南部沿海港口城市带 南部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区和香港地区是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密集地区之一。主要港口城市有香港、厦门、汕头、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海口、三亚和北海。自1978年以来,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外资大量涌入以及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引进,使南部沿海经济高速发展。南部沿海港口城市大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沿岸,依托珠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发展自己。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了多种的经济开发层次,商品经济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城乡联系密切。

南部沿海港口城市带应以香港、广州为中心。香港原是个传统的转口商港,经过多元经济的发展,成为对外贸易、国际金融、航运、旅游等方面都有相当地位的国际经济中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香港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996年达1341万标准箱,为世界港口之最,是国际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的金融发展仅次于伦敦、纽约,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的制造业以机动灵活的特点适应市场要求,有较高的国际竞争能力。香港的航空纵横世界,直通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成为世界上最忙碌的航空中心之一。自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以后,使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更直接,更密切,在城市之间的发展建设方面,将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在地理上连成一片。珠江三角洲、广东乃至华南地区作为香港天然合理的经济腹地的事实得到进一步加强。广深高速公路的修建,华南地区一批中小港口的兴建,广东境内的水陆交通设施与全国运输系统浑然一体,实质上扩大了香港港口经济腹地的范围。而1996年9月1日全线通车的京九铁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将香港这个枢纽大港的经济腹地更加延伸到内陆地区,使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广东是香港最近的依托腹地,广东经济的发展与香港经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到1997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142.1亿美元,其中来自香港的外资占外资总数的3/4;广东省外贸出口的51.7%出口到香港。 广东省内港口对其内陆经济腹地的影响和作用较香港来说更加直接,有其更加优越的条件。广东沿海中部珠江三角洲、东翼、粤西三个经济区域中,共约80多个港口,其中广州港是主要的综合枢纽港。广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港口城市功能,必然同香港一起形成我国双心组合型的沿海港口城市带的发展模式,共同承担我国南部沿海港口城市带的中心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使粤港经济合作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收稿日期:1999—12—29

标签:;  ;  ;  ;  ;  ;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结构分析及发展趋势_港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