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本质:胜任力理论解读_团队协作能力论文

企业的本质:胜任力理论解读_团队协作能力论文

企业的性质:能力理论的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质论文,理论论文,能力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科斯以来,现代企业理论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科斯理论对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忽视已 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缺陷。最新发展起来的企业能力理论显示出了相当大的理论潜力,在企业 理 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上,都产生了新的观点。

作为一种企业理论,所需回答的基本问题包括:(1)企业为什么存在?(2)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或者说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范围?(3)企业的内部组织是如何决定的?它如何影响企 业的绩效?(4)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决定的?其中前两个问题是最基本的,后两个问题主要 涉及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但它们仍然是一种完整的企业理论应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涉 及前两个问题。

本文的分析基础是已经发展起来但又尚不成熟的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是20世纪90 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理论,起源于企业战略理论,并进而对企业理论甚至产业组织 理论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从能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对于企业性质的理论阐释提 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经济系统首先是一个生产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协调系统。企业 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元,其生产活动是第一位的。市场本身不具有生产功能,而企业和市场 都具有协调功能。只有用能力的概念,才能同时揭示企业的这两种职能。也只有企业能力的 概念,才能十分深刻地揭示企业的边界是如何决定的,揭示企业之间的各种联系。

一、企业能力理论的核心观点

按照福斯的归纳,当前的企业能力研究的主要观点包括:企业能力理论是一种战略观;能 力是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或资产;企业是进行能力分析的细胞;企业的效率差异产生收益; 企业的范围可以用能力界定;企业能力理论归根到底是一种动力机制理论。(福斯,1996)

从上述主要观点来看,能力理论起源于企业战略理论,而其目前的发展也主要在于试图寻 求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并以此来界定企业的外延。如福斯所说:时至今日,战略管理研究专 家仍然热衷于把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作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而这 种理论也就一跃而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主旋律。(福斯,1996)由于在现实经济 中,企业在经营绩效上存在着千差万别,在战略理论家看来,这种差异的根源之一就是企业 在竞争优势方面的异质性。虽然能力概念的出现较早,但只是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1990年的 著名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发表之后,人们才更深刻地以能力与核心能力的概念来发掘与 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差异的决定因素。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该论文中比较了一家美国公司GTE 和日本公司NEC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差异,并将NEC的成功归因于其所具备 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 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Prahalad,C.K.and Hamel,G.,1990)因而公司应该将其视为 各种能力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各种业务的组合。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能力理论将知识视为企业能力的深层次因素,并出现了从企业的“资 源基础论”到“知识基础论”的转变。从知识基础论观点出发,企业被视为异质的、作为知 识 载体的经济主体。如果说,从战略角度出发的分析有助于回答关于企业异质性和企业边界决 定 的问题的话,那么,知识基础论观点则触及了更基本的企业存在问题。格兰特指出,企业的 存在是对知识经济学中的基本不对称性的反应:知识的获取比知识的使用需要更强的专业 化。因此,生产需要许多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单个专业人员之间的协调。市场在进行这种协 调时 会失灵,因为:(1)内隐知识的不可转移性;(2)外显知识被潜在买者没收的风险。因此, 企业作为一种机构存在,是因为它们能够创造一种条件,使得许多个人能够将他们的专业知 识整合起来,以生产产品和服务。从这一角度出发,企业就是一种知识整合的机构。(Grant ,R.M.,1996)

值得指出的是,在企业能力理论的一些核心观点上,不同的学者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笔 者认为,能力理论给予我们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角度,从这一角度出发,能够对企业理论的 基本问题作出更全面的回答。

二、企业为什么存在——科斯理论的缺陷

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缺陷是将企业视为一个“黑箱”。但问题是,我们在“泼掉洗澡 水”的时候,是否应该连“孩子”一起倒掉?也就是说,在试图打开这个“黑箱”的时候, 是否应该连“黑箱”本身都一起打碎?

在新古典经济体系中,企业的功能就是生产。毫无疑问,任何经济系统的首要功能都是生 产。没有生产,就没有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系统就一天也不能存在下去。那么,作为经 济系统的基本元,企业的生产功能也就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此而言,企业这个“黑箱”就 有其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生产和交换、分配、消 费之间的匹配性要求,由于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各种活动之间需要进行协调,因此,任何 一个经济系统同时又必须是一个协调系统。

自科斯以来的企业理论强调了经济系统的协调功能,但与此同时,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 经济系统最基本的生产功能。科斯指出:在企业外部,价格变动指导生产,这通过一系列的 市场交易来协调。在一个企业的内部,市场交易被取消,企业家对于生产的指导代替了复杂 的市场结构中的交易……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Coase,1937)科斯强调价 格 发现的谈判成本。在科斯之后,威廉姆森等其他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所形成的 核心观点是:市场与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协调机制,而决定何种机制发生作用的则是 交易费用的比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科斯理论的缺陷,即科斯理论在揭示了企业作为价格 机制的替代物这一重要特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如迪屈奇所指出的: “威廉姆森将不同的管理机构看作是组织生产的、可供选择和替代的方法。因此,这种不存 在公司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在逻辑推理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公司就意味着没有生产。” “公司的核心是生产和(或)销售活动。这一核心是实在的活动,它有别于构成经济管理活动 的两个外圈。达到生产—销售目标显然需要利用特定的投入;但是投入必须加以组织。这种 为了促进生产—销售目标而对人力和非人力的投入进行的组织,乃是任何公司的特征。”( 迈 克尔·迪屈奇,1994)在迪屈奇的分解图中,企业的核心活动是生产和(或)销售活动,较外 圈的是企业内部组织活动,最外圈的则是签订和执行合同的活动。

迪屈奇的批评不仅适用于威廉姆森,也同样适用于科斯。事实上,科斯自己在强调其理论 的意义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其理论的影响,经济学家已倾向于忽视厂商的主要活动 ,即经营企业。(Coase,1991)

三、企业能力与社会生产力

针对新古典理论的缺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强调了分工的作用。杨小凯指 出,“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关心的重点却不是资源配置问题。他们关心资源 稀缺程度如何可以被人类的经济活动所减少,或国家如何得以富起来。……劳动分工的发展 是国家富起来的原因,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协调和促进分工的有效手段。”(杨小凯,1 998)

新兴古典经济学在恢复了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同时,明确了市场只是一种协调手段。但需要 指出的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对于企业作为生产单位对于使得“国家富起来”的作用的解释是 不充分的。就企业理论而言,杨小凯和黄有光的间接定价理论解决了“何种企业产权结构在 什么条件下效率最高,以及决定这种产权结构的内在原因”的问题,(杨小凯、张永生,200 0)但却忽视了由协作生产(或团队生产)所带来的企业能力的提高和相应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而这恰恰是能够使得“国家富起来”的最根本原因。

布林·罗斯比指出:就经济学涵义来说,能力概念的有效性在于通过劳动的分工所带来的 财富的增加。这正是亚当·斯密所揭示的经济学基本原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亚当·斯密 劳动分工学说的重要意义并不来自于其对于自然才能的最佳使用,而是来自于其创造新增的 、新颖的专业能力的力量。(注:罗斯比还明确区分了能力概念和生产函数的概念。他认为,生产函数的概念揭示了投入

的组合如何反映了相对价格,但却忽视了活动本身以及将投入转化为产出所需要的技能。而

对能力概念来说,其重要的含义并不在理性选择和配置均衡,而是在于技能和由此带来的业

绩。)(Loasby,1998)

笔者以为,尽管分工与协作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但从能力提升和生产力增长的 角度来说,强调协作比强调分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事实上,罗斯比所说的“创造新增的、 新颖的专业能力的力量”主要是来自于协作而不是来自于分工。这就是所谓“1+1>2”的效 应在生产活动中的体现。这是马克思早就指出过的。马克思在分析初期的工场手工业和行会 的手工业的区别的时候指出,它“不仅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还创造了一种生产 力”。(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这种提升的个人生产力和新创的生产力的获得正是企业作为生产单位的基本特性,

这是市场所不具备的,也是市场的协调机制所无法实现的。

一种可能的反对观点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这种协作,从而带来社 会生产力的提高。如果这一结论成立,那么交易费用理论仍然完全能够解释企业的存在。但 这里需要辨别清楚的是,交易费用理论给出的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企业存在的充 分条件。也就是说,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现实经济的运作中存在交易费用; 其 逆反命题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企业将没有存在的必要。这就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但 交易费用理论并没有给出企业存在的充分条件,即企业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或者说是什 么因素导致企业需要存在。相应的逆反命题就是,如果企业不存在,与此条件或因素相关的 事件将不会出现。

我们用以下两个例子来作进一步说明。一是对于工业化具有革命意义的铁路的运作;二是 对 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活动。

铁路被钱德勒称为“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作为一种普通常识,我们很容易理解,“就 铁 路来说,如果要做到乘客及货物的安全运输并维持多少还说得过去的效率,即须小心调度和 管理运输工具。……自从更迅速得多的蒸汽火车头开始取代马车,为了防止发生事故,车辆 的调度必须由一个单独的总部加以管理。”而更重要的是,“铁路旋风般的胜利导源于组织 上即技术上的革新。即舒适的迅速且全天候的运输得以实现;但安全、准时并可靠的客、货 运以及机车、车皮、铁轨、路基、车站、调车房和其他设备的长期保养与修理,则有赖于相 当规模的管理。”而就产权的结构来说,“建造铁路所需的资本大大超过了购置种植园、纺 织厂甚至一个船队所需的资本,因此,单独一个企业家、家族或合伙人的小集团几乎不可能 拥有铁路;同时如此众多的股东或其代理人也不可能亲自去经营铁路。”(钱德勒,1987)需 注 意的是,这里的单独的管理机构的存在纯粹是技术上和生产力发展上的要求,与价格机制无 关。而“导源于组织上和技术上的革新”则充分体现了企业组织和协作生产所能够产生的“ 创造”出来的一种生产力。(注:张五常发展了科斯的理论,认为企业代替了市场并非完全正确,“确切地说,是一种合

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即用要素市场的合约代替了产品市场的合约。从这一角度出发,张

五常甚至认为:“硬要问企业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毫无益处的。——我们对企业的规模说

不出什么名堂来,因为我们不知道企业究竟是什么。”(张五常,1983)但笔者以为,如果不

清楚地界定企业和市场的区别,那么讨论企业的性质就没有了基础。契约理论的角度不能排斥企业与市场的基本区别。在市场上,是价格机制发挥协调作用,而在企业内部,则是行政 命令为主导的管理机制发挥协调作用。特别是,市场交易可以用经济人假定作出充分解释, 而企业的运作却需要社会人的假定,需要分析各种与管理机制的运作有关的因素。)

铁路建设对于资本数量的要求催生了现代有限责任公司制度, 而与这种制度相应的公司组织的运作也并不可能通过完全的市场机制来实现。

另一方面,就创新活动的特点来说,知识的共享对于创造发明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可以看到许多发明是由个人完成的,但大多数的发明是共同创新活动的成果。特别是 在现代技术背景下,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个人的创新能力能够解决飞速的技术发展中出现的问 题。即使交易费用为零,这种由协作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也并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 对个人活动进行的协调来实现。如罗斯比所说,知识分工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的分工,因为分 工导致知识的增长,(Loasby,1998)这是因为专业化分工使得每个人熟悉一种特定的活动, 从而导致新知识的产生。但更进一步应该说,知识的发展和创新又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知识 的共同应用和协作研究活动上。格兰特所指出的知识的特性决定了这种“协作创新”是几乎 无法在市场条件下产生其新增生产力的效应的。而由于知识是决定企业能力的深层次因素, 知识的创新就是企业能力的培育和发展的最根本手段。

这里我们可以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所分析的将企业家活动纳入组织的原因作一比较。杨小凯 认为,企业组织就是一种十分巧妙的方式,它将交易效率极低的企业家活动卷入分工,但同 时 却不直接买卖此类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杨小凯,2000)这一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的解释有 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能力理论则强调管理活动和研究与开发活动另一类似的特性 ,即由于协作而可能创造出来的新的生产力。因此,对于企业家活动和研究与开发活动为什 么被纳入组织之中,以交易效率极低的“点子”的价格确定来解释是给出了它的必要条件。 而对于其充分条件的解释应该是,由于知识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这样的活动必须 通过组织的形式来进行。

因此,从企业能力理论的角度出发,可以充分阐释企业的存在。如果说,交易费用理论能 够适当地给出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则可 以适当地给出企业存在的充分条件。一个经济社会存在的基本要求是其具有生产的能力,从 社会层面来说,这种能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从基础的微观层面来说,这种能力就是企业(和 个人)所具有的生产能力。进一步,特别是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需要进行 劳动和知识的分工以及相应的协作生产,而这种协作生产的提高生产力的效应无法通过市场 机制来实现的时候,企业的出现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四、企业:一种能力体系

从企业能力理论的角度出发,企业是一种能力体系,这一体系的结构可以从企业所涉及的 活动的结构去把握。

里查德森对于产业的分析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的:“我们把产业想象为进行大量 的活动,包括与发现和估计未来需求有关的活动,与研究、开发和设计有关的活动,与物质 产品转换和商品销售等过程的实施和协调有关的活动;并且,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活动必 须由有合适能力,或者换句话说,有合适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组织进行。……那些需要相 同技能的活动,我称之为类似活动。”(Richardson,1972)因此,企业能力概念的有效性不 仅仅在于能够解释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企业的存在,同时也能够解释企业的内部结构和社会 生产的组织。

对于一个涉及较为完整的各项产业活动的企业来说,其能力体系至少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企业的生产和制造能力;战略决策与组织协调能力;研究与开发和产品创新能力;人力资源 与资产整合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外部关系处理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等等。虽然各项能力 有独立存在的可能,但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和互为促进的作用。

我们可以进一步从能力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理论中现有的某些主要观点进行分析。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阿尔奇安和德姆赛茨的团队生产理论与我们的协作生产有相似之处, 但各自强调的观点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阿尔奇安和德姆赛茨指出,如果团队产出超过各要素独立生产的产出之和,并足以抵补组 织和约束团队成员的成本,那么团队生产就会被采用,如果通过团队生产可以实现生产力净 增加(减去了与约束团队相联系的成本),那么,团队生产而不是独立个人产出的双边交换将 被大量采用。如他们自己所说,他们“所提出的古典企业的概念和存在理由沿着科斯指出的 道路向这一目标前进了一步。对团队生产、团队组织、测度产出的困难,以及偷懒问题等的 分析是我们的理论的关键。”(Alchian and Demsetz,1972)因此,一方面这里所说的生产 力 的净增加是从效率角度出发的,即从收益和成本的比较来切入的。这应属于典型的新古典经 济学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其“理论的关键”还是机会主义行为,而不是生产力的净增加。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理论并没有对协作生产或团队生产带来的新增生产力作出深入分析, 更没有分析其背后的企业能力。也就是说,这一因素并没有成为其理论的组成部分。

从能力理论的角度来说,企业决策的根本决定因素之一是企业的能力。能力可以决定其产 出的效率,决定其成本状况,决定企业的生产力。也就是说,是否需要采用团队生产方式的 决策所需要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可能通过协作生产以实现个人能力的有机组合,从而带来生 产 力的净增加。

奈特强调企业的风险。因为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出售价格甚至在产品是否能够卖掉等因 素被完全了解之前,生产者需要先投入各种要素。因此,生产要得以进行,就必须有人承担 这种风险。由于个人承担风险的意愿不同,这种风险不可能被生产过程的所有参与者平均分 担 。但一旦某些人承担了这些风险并保证对其他人的支付,道德风险的存在就要求给予风险承 担者以监督其他人的权力,以防止后者因经济上有保障而逃避责任。就此而言,企业是一种 参与共同生产过程的人的组织。组织内有需要劳动分工:一些人提供保险和进行监督,另一 些人被保险和接受监督。(Knight,1921)但奈特的观点受到科斯的批评,科斯认为,“奈特 教授没有解释价格机制为什么应该被取代”。(Coase,1937)

实际上,如果从能力角度来解释,企业承担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就是其能够替代价格机制的 基本理由之一。科斯对奈特的某些批评并不令人信服。例如,科斯针对奈特的观点说,“我 们可以设想出一种体制,其中所有的建议或知识都是按需购买的。再说,不通过主动参与生 产而是通过与生产者订立合同,也可以从这更好的知识或判断中获得一份报酬。”(Coase, 1937)但正如在上文中分析的,不能仅仅用相关知识的交易低效率来解释企业家活动为何被 纳入组织之中,而应强调其协作生产(在这里是管理活动的协作)的新增生产力。在企业组织 的能力体系中,无疑包括了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也包括了承担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而各种能 力综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新增生产力就不是单纯的市场机制所能够实现的。

就企业能力作为一个体系的特征来说,其对于企业性质的理论意义应给予特别的强调。寇 古特与赞得尔不同意将企业视为用来对产权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组契约。“与组织理解的契约 观点相比,对我们来说,导致怠工或不忠诚的关于个人自私动机的假设并不是必要的。相反 ,我们认为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在组织中,通过一组为高度秩序化(higher-order)的组织 原则的运用,个人和社会专门知识被转化为经济上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特别重要的是,“ 企业存在是因为它们能够提供一种自发行动的社会团体,这种团体由组织原则加以结构化, 而这种结构化不能还原到个人。”(Kogut and Zander,1992)企业能力体系不仅仅是一种高 度秩序化的组织原则,它是所有组织员工包括管理层在内的个人能力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结果 ,它也不是个人能力的简单加总。这种组织能力是不可能还原到个人的。

现代企业能力理论非常关注的是潜隐在能力背后的知识,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契约理论的 考 察角度。企业组织被认为是知识的载体。特别是,很多知识往往只有在企业中才能被有效 地应用,并且它具有企业独特性。也就是说,很难将某个企业的特定的、内隐的和社会的组 织知识截取一个片断来成功地应用到另一个企业中去。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在企业中,这些内 隐的、社会的和路径依赖的知识能够被有效地学习、生产和商业化地应用。而这种知识的学 习、生产和应用的能力正是组织能力的核心。

五、企业组织与产业组织

企业能力理论不仅能够给出企业存在的充分条件,而且更能对于企业的异质性和企业边界 的决 定作出合理的解释。

众所周知,企业同质的假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大缺陷。而在企业能力理论之前,企业异 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福斯指出,契约理论通常隐含地假设,一个企业能够达到 的生产水平,另外一个企业同样可以达到,并不存在生产成本的差异。而这一点恰恰是寇古 特等人能够作出阐释的。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服务上并不是同质的,它们具有不同的能力。这 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释企业的边界如何确定。这也就是说,并不是经济组织的所有 问题都需要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的概念。(Foss,1996)

因此,在企业能力理论中,企业异质性和企业的边界决定是有着密切关联的。企业的异质 性来自于其能力体系的差异。而由于能力体系是一个包含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两个企 业在能力体系上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企业能力理论的起源和核心能力的概念有 关,而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企业边界的确定就和企业的核 心能力与其核心业务的关系有关,和企业为其战略的实施所需拥有的能力有关,和对企业成 功经营所缺乏的能力的识别有关,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的关系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点。为此我们可以借用理查 德森的“活动”概念。事实上,任何一个产业都是由各种最基本的活动构成的。这些基本活 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是互为补充的,例如汽车产业中的零部件生产和最终装 配活动。但我们可以假定这些基本的活动都是可以分离的。进一步,每一种活动所需要的能 力是各不相同的,但能力与活动之间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些能力可能支 持好多种活动,甚至支持不同产业的类似活动,例如产品销售能力。重要的是,许多活动需 要特殊的技能,这种特殊能力的培育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产业 活动图谱,以及与活动相对应的能力图谱。

现在我们再把企业能力体系与其所在产业的与活动相对应的能力图谱进行比较。假定企业 的决策可以明确地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大类。再假定企业已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计划。从长 期来说,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需要一种对应的能力体系。那么,企业长期决策要考虑的问题 就是:其目标能力体系和其当期的能力体系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存在多大的差异?企业是否需 要和可能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培育起所需要的能力?企业的购并活动和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 都可以从这一角度来理解。事实上,这也成为产业组织的一个基本决定因素,企业的这种长 期性决策就决定了产业组织的状态及其变化。进一步,企业的短期决策应受长期决策的指导 ,我们可以把这种与企业能力有关的短期决策视为其长期战略实施的具体化。

因此,无论是产业组织分析还是企业组织的分析,都与企业这一能力体系有关。每一企业 都有各自的能力体系,且各不相同,因此,企业能力理论可以贴切地阐释企业的异质性,而 只有建立在企业异质性上的理论才可能对产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各种联系和合作进行充分的 分析。事实上,企业异质性和企业边界问题都是涉及到企业长期决策的问题,都必须要用一 种动态理论来加以分析。能力概念本身就隐含着一种动态特性。而目前的大多数企业理论观 点都缺乏一种动态特性,这使得他们在分析企业异质性及相应的企业边界问题的时候就不能 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标签:;  ;  ;  ;  ;  ;  ;  ;  ;  ;  ;  ;  ;  

企业的本质:胜任力理论解读_团队协作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