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拯救!拯救!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新闻综述_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论文

拯救!拯救!拯救!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新闻综述_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论文

节约!节约!!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新闻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节约论文,建设节约型社会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6月25—26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做主题演讲。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徐匡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等有关领导以及中外来宾200多位(其中正式代表中方50人,外方30人)。

研讨会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按照开幕式、节能、循环经济立法、循环经济、节水、矿产资源和土地节约、城市化中的资源节约、节能与气候变化、总结等不同主题分为九个单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主持开幕式。

曾培炎在主题演讲中指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前几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刚刚主持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重点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两个文件。

曾培炎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确实得到了初步控制,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调整加大,工业三废和废物回收利用取得了成效。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不断加强,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上世纪最后的二十年,中国每万元的GDP的能源消费量累计下降了66%,我们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

曾培炎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还比较高,粗放型增长的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相当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目前中国GDP占世界GDP的4%,而一些主要的资源消费量所占的比重却高出不少。主要的工业、行业单位产出的能耗和物耗,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能耗,机动车每百公里的油耗等消耗的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高。能源利用效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效益指标与世界先进指标相比明显偏低,节约资源的潜力很大,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徐匡迪在26日午餐会演讲中指出,不是因为中国用了大量的资源或者中国资源效率低所以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是全世界都要共同节省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他说,要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各行各业要自觉追求高效率、低消耗。徐匡迪建议依靠科技创新,制定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实施相应的对策措施,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提倡合理适度消费,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律监督,共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演讲中提到: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耗煤、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的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马凯指出:

一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要实现四个转变,即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要素资源投入: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项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

二是要努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三是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

四是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

马凯说,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将着力实现以下政策措施:

第一,坚持节约有限的方针;

第二,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监督管理;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长效机制;

第四,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第五,推广新机制,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第六,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章晟曼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章晟曼说,受城市化的居民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中国能源消耗对国际上的影响将日益显现,国际上对原材料的需求已经影响到国际原材料的价格和生产,在国内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作用也正在逐步凸显。中国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仍有潜力突破高消耗和高污染的方式,节约和保护资源。章晟曼强调,国际经验表明要转变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型道路需要多方面的改革,其中包括奉行合理的价格政策,减少单位产值消耗,中国的燃油税是美国的1/4,是欧洲的3%~5%,农民用水通常是免费的,城市用水每吨为南非水价的1/3、德国的1/10。中国在能源和水资源价格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应更有利地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在这方面,尚需考虑更多的改革措施,不管是收费还是税收方面。

章晟曼认为,要提高节能和节水标准。在这方面中国要提高建设、提高监管能力,真正发挥法律监管和系统的监管作用,努力消除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推广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目前中国在工业、交通运输、商业及居民能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0%到1倍,中国工业用水比其他国家高出10倍,以发达国家为例,中国城市水的回用率仅为30%左右,因此新技术的采纳要大大节约资源,中国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建立水泉和矿泉分配,保证水泉和矿泉资源的有效运行,价格应当由市场来决定,针对不充分回收资源的行为,建立有效的处罚机制。

章晟曼还强调,要考虑建立绿色的GDP的体系,不应只考虑绿色GDP增长指标,还应该鼓励人民积极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国有企业产值中占GDP产值的1/3左右,但他们为此消耗的资源却要高得多,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改革和改进的命题。调整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的比例,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中国的经济仍以工业为主,占GDP总量的53%左右,服务业占34%,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所占的比重通常是在20%~40%,服务业占50%~70%,工业每单位产值能耗是服务业的4~5倍,因此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可以节约资源。

章晟曼最后指出,世界银行将一如既往地发展,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世界银行正在配合中国的“十一五”规划的下一步战略,这一主题是如何实现保护资源,涉及到的领域将包括绿色GDP的核算、土地、矿产资源的政策、地下水保护、节能标准和工业改革等。此外,国家下一个经济备忘录,也是解决资源相对短缺的影响,国家资源备忘录是世界银行对国家经济深入分析的一个项目。这些工作能为中国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及未来可持续发展起到作用。

第二单元 节能

本单元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主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就“当前中国节能形式”发表演讲。

张晓强首先介绍了中国节能面临的形势,他说,2004年每万元GDP能耗比1990年下降45%,节约和少用能源约7亿吨标准煤。但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电力需求、能源需求大幅度上升,以电力为例,2002年—2004年,全国发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1.7%、15.5%和14.5%。但用电紧张拉闸限电的情况仍较突出,中国能源约束的社会矛盾仍为突出。

中国原煤产量2001年为11.6亿吨,煤炭大量使用造成的能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中国2004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200万吨,居世界首位。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

张晓强接着提出了中国节能目标,2010年每万元GDP能耗比2003年下降18%,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主要效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汽车、电动机、家用电器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张晓强说,中国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法制为保障。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健全法规、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宣传、加强管理、逐步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能的机制,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贯彻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张晓强提出了九点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二)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着重抓好冶金、煤炭、电力、石化、建材重点耗能行业。国家重点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指导。

(三)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

(四)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

(五)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要完善节能的相关法律,并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包括修订《节约能源法》,加快制定石油节约、建筑节能的法规。

(六)推行节能新机制。

(七)政府机构带头节能。

(八)强化节能宣传。

(九)扩大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国际合作。

随后,美国能源基金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主任欧道格先生发表演讲。

他指出,目前的能源投资,往往是投资于一些能源效率比较低下的地方。那么,中国新的能源投资战略应该是投资于洁净能源。很多的新建电厂是火力发电的,像这样的厂是没有必要建立的。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关注能源的效率,那么它可以更低的成本来进行运作,而且能够大幅度的增加中国在全球经济当中的竞争性。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中国一起来制定这样的能源使用战略,来强调能源使用的效率,并且能够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斯坦福大学管理学工程教授、斯坦福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斯文尼先生接着在能源效率方面发言。斯文尼先生长期从事经济政策与分析的研究,尤其是在能源、自然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

斯文尼先生指出,所谓能源效率,就是要减少能源的使用,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减少能源所使用的成本,要低于所节约的能源的成本。也就是说,通过利用一定的成本来减少能源的使用,从而来节约一部分的成本,这样的话,能够使得我们来增加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油价比较低的1974年之前,每单位GDP能耗的情况在减少。现在高油价格的情况,中国也必须制定一些激励性的措施,来迅速的减少单位GDP的能耗。

四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要有激励的措施。如果没有激励的措施的话,是无法得到节能的目的的,这包括对资源进行必要、合理的定价,如果水价太低的话,就会造成问题。第二,必须对污染价格进行计算,这不仅涉及到私营部门的企业,同时也涉及到国有企业,在世界各地好像国有企业在节能方面总是落后于私营部门的企业,主要是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动力,在政府机构好像做得更差一些。第三,还要有信息,消费者需要好的信息才能作出明智的决定,这包括私营部门企业、包括个人、包括政府机构,要进行合适的标识和标志。我们需要监管,比如说建筑节能以及节能标识等等。同时,必须对这些监管进行有效的信息发布,让别人知道。第四,要有好的技术。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节能的。

第三单元 循环经济立法

本单元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易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之浚先生首先就人大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的情况向大家作了一个介绍。

冯之浚指出近现代工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发展阶段,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污,不注意环境。第二个阶段,因为环境的生态承载能力有限,进入到现在这个时期就是末端治理的时期,也叫“生产过程的末端治理的模式”,怎么生产我们不管,生产出以后我们对它进行治理。现在进入到了第三个产业发展模式,就是循环经济。我认为它应该翻译成全过程治理。循环经济应该从头开始就要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

冯之浚认为,要搞好节约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改善人的生存方式认识和生态伦理的认识,不要以为人类中心。第二,以循环经济新的标准来评核干部。第三,要立法。立法的前提是要改变以前的看法,有四个不一样:第一,以前末端治理,是以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来打击和冲击自然资本,现在应该把自然资本作为人类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力量,要恢复它、开发它,要敢于按照自然资本的经过重新设计工业设计,全面改变人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第二,末端治理和我们循环经济不一样的地方是对生态价值的看法。末端治理认为只要有技术,技术是万能的,生态价值是无限的,总是会解决的。其实,生态是一个从弹性到刚性的过程。第三,从生存的价值和生态理念的看法不一样。要把人类的地位摆准,要记住人和自然要和谐。第四,末端治理属浅生态学,循环经济属于深生态学。

《循环经济促进法》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经济激励的手段和措施、激发公众参与、政府和有关主体义务和责任。

我们法律的框架大概包括九个方面:

一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从四个方面考虑问题:企业怎么循环、生态园区怎么循环、城市和区域怎么循环、全社会怎么循环;

二是全社会绿色消费鼓励的制度;

三是产品利用回收的制度;

四是循环经济发展整个社会的制度;

五是相对中介组织如何鼓励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六是公众怎么参与;

七是规定一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项的职责;

八是用法律的形式要求重点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必须实行循环经济;

九是循环经济的支撑和框架的组成。

接着,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前美国能源电力监管专员彼得·布雷德福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一种工具,即资源计划工具。能源监管有必要建设良好的规划,能够充分考虑各种各样的选择方案,同时考虑这种选择方案用一种综合的方式进行规划。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独立地考察每一种资源的运算,应该把每一种资源进行比较,最后综合,并且应该在能源效率方面比较。而各种使用资源的能源效率进行比较之后,而且要充分考虑对于未来能源的需求。

这样一个综合的资源规划进程也应该包括社会政策的考虑,比方说环境改善以及国家的安全问题等等。这一切都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然后作出政策选择。

像这样的规划进程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能效是和其他供应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同时也会考虑一些其他的非货币性的因素,以此来确保实现最优化的规划。这样的规划在中国或者是在世界上其他地区都能够加以很好的应用。

最后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法制的问题。要确保计划和预想的最佳情形出现,也就是要对法律法规进行执行,这些计划的执行以及对具体投资的批准,这样的工作必须完全符合于原先的规划,否则就不能批准这种发展计划。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像这样的综合规划过程只有当我们在充分考虑了所有的成本效率的问题之后进行了类似的分析,完成分析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立法者和司法者也应该充分考虑规划,并且加以执行。这个进程也是非常有益于我们作出重大决策。特别是出现了能源供应危机的时候。

日本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有很多宝贵经验,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大臣官房审议官深野弘行向与会者介绍了日本在“3R系统”方面的经验。

在所有的OECD国家当中,日本是在资源利用率方面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政府已经设立了一个目标,2010年增加4%的能效,并且减少一半的最终处理物。

“3R”系统需要社会体系的整体运作,比方说法律框架以及公众的理解、产业的合作以及对再生技术的重视和帮助。相关的各方应该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并加以合作。这是“3R”系统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现实过程当中,有技术、有资金的产业应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而各级政府也应该负责收集废弃物。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一个系统,使得所有的业界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这样的话才能够使“3R”相关活动真正产生利润,日本的系统就是要为了这个目标。

日本是1992年引入这个系统的,这个系统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大部分的市政垃圾,以及工业废弃物。这个系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最终填埋的市政固体垃圾已经得到了减少,同时这些最终废弃物的处理场所可持续使用年份也得到了增加。

两个例子:首先,是容器和包装的循环系统。容器和包装占到了家庭体积垃圾当中的60%,根据地方政府的指导,消费者被要求对固体垃圾进行分类,而各个行业、各个企业被要求对他们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第二,是家庭电器的回收体系,那些大型的家用设施、电视机、空调、洗衣机都是我们回收再生利用体系的对象。生产厂商和进口厂商要负责对其家用电器回收利用,家庭要将废弃物交到废物回收管理系统。日本在2001年已经收购了1100多个电器,并且进行了回收利用。在世界水平上处于领先地位。

利用“3R”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到“3R”,我们要考虑怎么回收利用,减少所使用的塑料,设计简单易行的拆装,并且作出标记。

如何实现业界和公民的责任与参与?首先要让公司尊重他们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合规性的工作。在日本企业往往了解资源利用和“3R”的重要意义,在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会得到尊敬。在区域一级加强努力,使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日本有非政府组织在一些区域增强“3R”系统实施,同时也鼓励基层活动。

第四单元 循环经济

本单元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主持。

首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副主任姜伟新就发展循环经济发表演讲。

姜伟新指出,增长方式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自然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另外一种是资源废物反馈式的模式。减量化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当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产品或拆解后的零部件继续使用,或者修复、翻新,再制造,尽可能延长其使用时间。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同,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因此,现阶段在中国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应将减量化放在突出的位置。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少自然资源消耗,降低废物处置,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

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合理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的共生组合;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

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将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区域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方式。

接着,东芝公司最高顾问、日本经团连副会长西室泰三先生就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讲话,主要是介绍一种生产氢能源的新技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普可仁就受能源污染土地的再生利用做了主题报告。普可仁女士对中国特别是中国山西省的能源污染土地问题非常关注,从1998年开始,一直在山西省工作,专门研究焦炭的生产,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拍了两千多张照片。她所介绍的山西省能源污染情况令大家非常震惊,也为下一步治理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丰田汽车公司的副社长稻叶良睍先生介绍了日本如何对报废汽车进行处理回收。

日本内阁在2000年开始对汽车进行立法,两年之后颁布了汽车再生利用法,今年正式实施。一般是把车上有用的部分重新使用,然后再把破车卖给汽车报废厂,把金属材料提取出来,加以回收。残渣就被填埋在垃圾厂。日本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缺少填埋厂,填埋成本越来越高。相反,钢铁、废铁的价格也非常高,因此要搞废车的利用,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了。做空调的氟利昂就让人非常担心,现在用一些传统的方式,建立一种体制,让所有的社会各方在参与买车的时候要支付一笔再生费就是100美元左右,也就是770多元的人民币。

日本还建立了一个汽车处理中心,向汽车制造商提供一些奖励,回收废旧汽车,汽车制造商也会考虑增收的汽车再生利用费用的比例。这样会进一步促进透明度,可以向消费者提供透明度和一些信息,同时也能够促进竞争来促进汽车再生利用的费用。有一些有害的汽车部件,包括氟利昂、安全气囊以及提取的废物残渣,日本现在至少可以把不能再用的70%的残渣继续利用。还对氟利昂、安全气囊进行回收。实际上还有专门的公司来处理报废汽车的废钢材。

同时日本在汽车生产上采用零化和最大化原则,以进一步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提高汽车的能效。利用废旧材料和生物资源制造产品,鼓励二手车的交易。

第五单元 节水

本单元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明祖主持。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先生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状况和怎么节约水资源的措施。

翟浩辉指出,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与此同时,中国长期存在着用水效率低,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节水潜力很大。2004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00立方米,全球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2%,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未来中国用水总量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加。用水高峰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这个时候全国用水总量估计在7000~8000亿立方米。

节水的主要思路:

第一,制定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规划,明细初始用水权。

第二,确定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

第三,综合采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和科技措施,来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

第四,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定,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

第五,要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调控、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

第六,无论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都要建设资源机制。

翟浩辉在回答提问时说,工业和城市用水这两年在推进水价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就拿北京来讲,居民生活用水是3.8元/立方米,今年下半年还准备提价,因为北京水资源比较紧缺,基本上是按成本收。同时,对水价进行总量控制等制度,对一些洗桑拿浴、洗车用水,国家要加以控制。对贫困职工的用水保障,在这些方面的水价是不按照国家规定水价来征收,国家将采政府的补贴政策。

关于农业水价,翟浩辉表示,在中国来讲,农业、农村、农民是弱势群体,所以在水价上中国是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农业用水的水价没有达到成本,只占到成本的40%,不到50%。

世界银行能源和水资源局局长杰穆·赛伊尔先生发言着重介绍了关于水的管理的“都柏林原则”。第一个原则叫生态原则。第二,机构原则。也就是为了进一步发展水源、管理水源,必须要有一些机构,也就是各有关方面参与,用户、计划者还有政策制定者都要参与。第三,工具的原则。这个原则认为水是有价值的。然后他提到了世界银行和中国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上的一些合作以及如何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第六单元 矿产资源和土地节约

本单元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邓楠主持,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先生首先发言。

李元指出,2004年中国国内矿产开采总量达到60亿吨,矿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411亿美元,支持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看到从人均水平来说,中国土地和矿产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开发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和开发利用比较粗放并存。

近十年来,净减少耕地上亿亩,主要是实施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等造成的。2004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矿产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一半左右,一些重要的矿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进口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由于认识、技术、管理的原因,破坏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李元说,我们要积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要求,通过集约用地、保障发展的需求。一是严格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和布局,综合考虑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要继续整顿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强化执法监察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着力解决农村征地方面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市场机制,全面节约落实节约型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进一步扩大有偿使用范围,逐步实行节约型的用地有偿使用,使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四是研究制定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政策,促进各项建设,节约利用土地,特别是设法不占或者是少占土地,大力提高土地节约化程度。通过收购储备、整合置换等途径提高节约土地的配置和效率。全面落实和不断完善闲置土地的办法,限制和禁止项目用地的目录,建立土地节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促进农村的土地整理,进一步发挥城市存量土地在土地供应中的作用。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各地方土地整理、盘活存量、节约用地的好办法、好经验。

李元表示,我们将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为重点,努力用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加强矿产资源的勘察,这本身也是节约。可以节约大量进口资源的运输成本和消耗。依法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努力做到“找得出、管得住、用得好”,不断提高国内重要矿产资源自供能力和开发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调查评价和勘察管理,加强构建工业型地质工作和商业型地质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新体制新机制,提高成果质量和服务水平,认真组织实施矿产的找矿计划,鼓励国内外投资勘察开发矿产资源的政策。降低商业性勘察的风险,支持大矿产的建设。

二是以煤炭资源为重点,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依规完善政策、规范关系,维护矿产资源的秩序。

三是建立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矿业权市场建设。

四是科学的编制规划,合理设置探矿权、采矿权,依法促进资源整合,逐步实现矿山合理布局。

五是理顺矿产开发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在经济机制上鼓励和促进建立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社会。进一步严格开采企业的准入条件,严格审查和监督矿产资源的开采方案,加强和改进储量管理,积极开展按储量消耗计征的税费工作,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积极扶持和引导矿产企业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现代的采选矿技术。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同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沟通协作、增进共识,完善政策,推动落实。

接着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教授发表演讲,指出应建立资源利用的价格调控机制。他认为,中国的汽油价格在世界上偏低,中国汽油的零售价格应该能够和在日本和西欧的价格可比,不应如此之低。另外他特别论述了两个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鼓励资源再生利用。

李元在回答提问告诉大家中国新的一轮土地详查即将开始。

第七单元 城市化中的资源节约

此单元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主持。

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博士首先发言。他的主题是“城镇化建设中,应当努力建设节约型城镇”。

王铁宏告诉大家,目前,中国现有建筑的总面积约40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大约每年在18亿~20亿平方米,建筑需用大量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将近30%,加之建材的生产能耗16.7%,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6.7%。用水占城市用水量的47%,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

指出,中国政府立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城镇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现状,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户公共建筑,要求制定并强制推行更加严格的节地、节水和节材标准,制定具体目标和具体措施,来大力推进,促进城镇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根本性的提高。

节地的潜力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我们将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征用地和城市用地中节约。在中心城市,周围发展小城镇,中心城市结合周边村庄调整居民点的布局,促进城镇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挖掘城市节地潜力,适当提高工业建筑的容积率,综合考虑节能和节地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立足于宜居环境,合理的确定住宅建筑的密度和容积率。大力开展城市空间,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来节约用地,将农村以占有的非农建筑用地节约出的土地置换用于城镇发展。节能重点是降低长期使用时的总能耗,我们将逐步研究调整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结构和供应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开发利用新型和可再生能源,改革供热体制与供热方式,合理城市布局,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因交通负荷引起的能源消耗,进一步研究解决好建筑单体的墙体与门窗等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问题。

研究和制定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经济政策,将住宅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由骨干企业带动建立现代化住宅建造生产体系,充分重视普通住宅的建设,加快已有建筑的改造,不断探索创新体制和机制。

世界银行东亚及台湾地区能源和矿业发展部主任吴君辉女士随后做了关于提高供热效率、保证居民取暖的专题演讲。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及中亚局局长罗萨提先生则跟大家分析了能源资源的问题,以及我们有必要采用一些能源的节约方法,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的有效性问题。

第八单元 节能和气候变化

本单元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先生主持。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高广生先生向大家介绍中国国情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中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情,只有了解国情,大家才能更顺理成章地理解中国对气候变化的基本主张;第二是中国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变化方面的贡献;第三是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的基本主张;第四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政策。

我国是人口非常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一个国家,所以气候的变化对脆弱性表现得比较突出,比如干旱问题、沙漠化问题都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随着气候变化,洪涝灾害发生率越来越频繁。我们国家的灾害损失在世界上都是比较严重的,而且对经济的损失是美国、日本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而且对于未来来讲,由于我国的沿海岸地区都是人口密集,经济贸易发达的地区,而且未来的气候变化要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对这些地方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这些影响也必将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属于大陆性的季风气候,和美国、欧洲相比,在相同的纬度气温的变化是非常剧烈的,或者说要比别的国家变化剧烈得多,和相同纬度城市比,中国城市要比其他国家城市的季节温差变化大。也就是说,夏天非常炎热,冬天又比较寒冷,需要更多的能源来调节气温。可能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这种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主要政策:一个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按照《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来开创一种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坚持全面协调科学的发展观。在履约方面,中国将根据《公约》的要求履行所规定的一切义务,而且制定相关政策、战略来应对气候变化。要提高公众的意识,让公众了解如何行动才能为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我们的地球作出贡献。

瑞典朗德大学环境经济学国际研究所所长托马斯·乔汉森先生介绍了欧洲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及存在的问题。

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先生介绍了他们在中国总排放政策方面的一个试点项目,就“4+3+1”,就是指四省:河南、山东、山西、江苏,三个城市上海、天津、柳州,加一个中国华能集团。他们发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政策,通过减少二氧化硫的总排放可以帮助节省20亿人民币的资金。其方法主要是放开市场交易。

第九单元 总结

本单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姜伟新先生主持。先后有那瓦利(庞巴迪运输集团总裁、庞巴迪公司董事执行副总裁)、彼得·史密斯(ABB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集团执行委员会委员、ABB集团电力技术部主席)、伯恩斯(道康宁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亨利·德文特(英国首相气候变化特别代表,环境、食品及乡村事务部气候、能源及环境风险司司长)、尼克·巴特勒(BP集团副总裁)、迈克尔·迈克艾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古拉斯·霍普(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就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做了精彩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郁做了总结发言。孙主任在总结中强调:第一,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第二,市场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第三,企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第四,全社会共同行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6月24日下午预备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博士和丹麦协作信息与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厄林·佩德森先生有着十分精彩的演讲。

冯飞博士以“资源节约的现状、问题和出路”为题目介绍了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和发改委环资司共同研究的一项研究成果。

资源节约的现状:从1980年到2000年,单位GDP能耗明显的下降,20年期间,我们累计节能64%,而世界同期的平均水平是下降了19%,OECD国家下降了20%。也就是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从2002年开始,单位GDP能耗出现上涨,连续上涨。

从万元GDP的用水量来看,进步非常明显,1980年的时候,万元GDP的用水量是9800立方米,到了2004年,我们的万元GDP用水量只有448立方米。下降非常明显,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引起用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用水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2003年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的比重由1980年的83%,下降到了64%,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工业用水来看,实现了增产不增水,特别是在1999年到2002年期间,工业用水量是零增长。

从环境污染的情况来看,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我们二氧化硫的排放强度也就是说万元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从1989年的接近0.05吨下降到了不到0.02吨,这是2002年的数,也就是说下降了一半。

资源节约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的方式粗放。我们八个主要耗能工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了40%以上,而这八个主要的工业部门占工业GDP能耗的73%。我们的粮食作物平均水分生产率,一立方米产粮食一公斤左右,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到25个百分点。再有我们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的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我们节能居住建筑,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的比例,仅为3.5%,但是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两到三倍。

第二个问题,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的矛盾是不断加大。在2002年的时候,一直到现在,我们的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而在1980年到2000年的时候,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不到0.5,现在超过1。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从2000年开始就大于1,电力消费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资源总量是居世界第三位的,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的淡水资源是不可贸易的资源,其占有量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中国人均淡水资源量将会越来越少,我们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列入严重缺水的国家。

第三个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已经存在着环境透支,也就是说环境容量,比如说以二氧化硫为例,如果中国的城市空气质量都能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话,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应该是在1200万吨左右。我们去年已经超过2000万吨,如果按照这样一个趋势发展下去,我们预计到2020年,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可能会达到3800万吨~3900万吨,将远远的超过环境容量,环境约束非常明显。

资源节约的出路:

一、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控制人口、环境保护一道作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并把这样一个原则体现在政府的各项工作当中,包括政府的规划、产业政策、标准等等这些方面。

二、建立资源和能源的审计制度,要同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一道,来共同形成新的社会性管理制度。

三、要建立一个经济激励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价格手段,要改革价格的形成机制和价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应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

四、要推动技术进步,鼓励技术创新。

五、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非常重要。

丹麦协作信息与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厄林·佩德森先生介绍了丹麦别具特色的工业共生现象。工业共生现象也就是各种不同的企业的共存,也就是大家相互能够互相的受益。主要是指工业的合作,在丹麦卡伦堡地区很多的公司,大家都可以相互利用这种剩余物质和副产品。共生这种合作是在过去几十年自然地发展起来的,现在包括了20个项目。

所有的项目都是对环境上,对资金上能够自给自足的,卡伦堡的工业共生是一个网络性的机构,有六个加工的公司,一个是废品处理公司,还有一个卡伦堡的市政形成的合作网络。一个公司的副产品,废物产品变成了其他几个公司非常重要的所需要的资源了。这个结果就是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同时大大的降低了对环境上所带来的压力。这种合作的伙伴,参与者也通过这样的合作得到了很多资金上的效益,与共生机构所签订的协议,都是建立在商业的原则上,工业共生实际上是工业上的生态体建立的典型的例子。

此次“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是非常成功的。200多位政府官员、中外学者和国内外企业高管云集一堂,纵论循环经济,探讨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循环经济走向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影响。

标签:;  ;  ;  ;  ;  ;  ;  ;  ;  ;  ;  ;  ;  

拯救!拯救!拯救!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新闻综述_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