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特征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问卷调查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特征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问卷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企业论文,中国国际论文,问卷调查论文,博览会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分类:M21,O53,C10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07)03-0052-011

一 问题的提出

成长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研究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分析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寻求适合企业成长的不同路径,推动企业的不断成长,是每个企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生机蓬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截至2006年末,在全国各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43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全国GDP的60%,缴纳的税金占总量的50%,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全国有66%的发明专利和82%的研发新产品为中小企业所创立。①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又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小,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方面面临着很多不平等;抗风险能力差,使得许多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暂。要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亟需深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沿路径找寻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理论回答。关于中小企业扩展成长的实证研究,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调整面向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需要。

二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国外学者对于中小企业(SMEs)的实证研究大多侧重某一方面展开,如财务或人力资源方面,也有学者从非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Per Davidsson等(2002)研究影响工业企业成长的因素,结果表明,企业的开业年限,创业规模,所有制形式,行业是最重要的相关因素。Yip,George(2000)运用结构方程对美国68个近期开展国际化的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新兴的国际化企业并没有平均遵循某一系统化的步骤。而企业国际化的步骤越系统,国际化的表现也就越好。他们把国际化步骤分为:(1)动机和战略规划;(2)市场调研;(3)市场选择;(4)进入模式选择;(5)对意外和困难的规划;(6)补充的战略。Gary(1999)从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小企业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她将影响成功的因素总结为三类:决策类型、控制点和企业战略。

我国对中小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随改革开放而不断丰富,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唐海燕(1992)在《企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中提出,企业的成长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条是外延型途径,另一条是内涵型途径,或者两条途径交叉进行。在现代企业中,其成长主要方式是通过企业获得专有技术、专业化、依靠技术进步和企业兼并四种方式实现。尚增健(2002)在《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中依据《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1)》对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小企业保有一定规模后更具有稳定成长的优势,追求规模扩张仍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小企业求发展的首选。潘镇、鲁明泓(2003)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较发达地区——苏州市的457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以企业价值链为基础,从内外部后勤、生产作业、销售和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企业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分析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而后,两位学者在《中小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路径依赖》中,通过对324家中小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和重点企业的访谈,研究了中小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决定因素,证明资源基础论的观点,即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资源,从而呈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杨松令(2003)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对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成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资本对企业成功与否影响显著;开业年限、行业、业主管理经验等因素与企业是否成功无显著相关关系。包宗顺(2004)以苏州、无锡、常州市等360家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问卷为样本数据,将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劣势与不利因素归结为五方面:生产方面,行业竞争过于激烈,销售困难;人力资源上,缺少高素质的人才;流动资金短缺是资金方面的突出问题;缺少有价值的商务信息来源;在经济体制方面,表现为税务与其他社会负担过重、政府行政干预太多。周明义(2007)在《论融资方式与中小企业成长》一文中,通过一个理论模型,阐述了融资方式将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观点,并通过实证证明内源融资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而外源融资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关系不显著。韦小柯(2007)以多角化企业的范围经济优势和内部交易成本为理论起点,结合我国制度环境特征,检验了我国中小企业多角化与绩效的关系,证实了二者之间存在“n”型关系,即一定程度内的多角化能促进企业绩效,超过一定程度,企业绩效将随多角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洪联英、罗能生(2007)在《全球生产与贸易新格局下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选择》一文中,从全球生产与贸易新格局背景出发,针对我国在新“走出去”战略问题上的政策走向与经验分歧困境,以Melitz(2003)的生产率异质性方法为基础,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这一框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及其策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问题:(1)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且存在垄断利润与真实生产率相离现象;(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在“走出去”路径上存在异质性企业行为趋同;(3)中国外向性出口企业在“国内参与国际化”路径上存在技术技能劣势效应。吕一博等(2008)从中小企业的成长动机,企业家导向、成长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成长资源基础,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的资源外取、成长机会,企业环境等方面,构建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通过我国东北地区235家中小企业的实证数据对理论模型及相关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企业的风险趋向、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创新实现能力和创新推广能力都会直接激发和推动中小企业的成长;而企业的先动性和企业环境的动态性则被证实会恶化中小企业的短期成长;充足的金融资源和高水平的企业网络通过对其他因素的作用间接提升了中小企业的成长绩效,但对中小企业成长的直接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回顾文献我们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往往选择某一或几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但全国性的研究还不多,这难免产生地域选择上的局限性。为更系统地把握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整体情况,本次研究选取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抽样企业为调研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大多只是侧重成长的某方面特征,如资本方面的问题;企业并购方面的问题等。尽管研究比较丰富,但对于中小企业扩展的组建方式,特别是有关的实证研究简直微乎其微。至于采取新建、合作、合资、连锁经营还是并购的方式,国内并无统一的说法,也无明确的分类与调研。由上可见,以往的实证研究往往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对中小企业成长路径全面研究的成果并不多。

实际上,企业的扩展总是要涉及资本运作方式、业务活动、组建方式与空间(或地域)范围这四个维度,而企业扩展四维模型中的四种扩展方式又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不同时期形成某种特定扩展组合而成为企业的扩展路径。因此,本文将以企业扩展的四维模型为分析框架,以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抽样企业为调研对象,②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的选择作一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

三 研究设计与调研过程

(一)问卷设计

根据本研究选用的企业扩展四维模型的分析框架,研究进行了问卷设计。首先,对企业概况进行一定的调研,主要包括企业的所有制类型、行业、业务、企业规模、业务收入与利润增长状况等方面展开。第二,对企业成长的路径选择特征进行调研,主要从四维模型的四个维度细分进行测量,具体包括资金来源、业务活动、企业的扩展模式以及产品与市场的地域扩展状况等,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主次排序的调研。

(二)样本选择

本文调查研究的样本是在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参展的178家中小企业。回收问卷183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

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日中小企业博览会于2007年9月15日至18日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设国际标准展位6000个,其中境内展位4500个左右,日本及其他国家(地区)展位1500个左右。本次博览会刷新了中博会参展企业的新纪录,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来自2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4256家企业同台展示,共同交流,共觅商机。在展区设置上专博兼顾,以中小企业发展较为集中的九大行业(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工艺品、食品药品、家具灯饰、陶瓷建材等)为专业展区支撑,兼顾中小企业服务业、金融业、大型连锁企业展区、日本展区、国际及港澳台展区等专项展区。本届中博会参展企业中有不少是专业镇、特色镇的优秀中小企业,参展企业整体水平再上新的台阶。此外,第四届中博会特设中国名牌产品展区,共362家获得中国名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中小企业参展,集中展示我国中小企业知名品牌产品,塑造了“中国名牌”的整体形象。

可见,能够到中博会参展的都是具备相当实力且成长性较高的国内优秀中小企业。以从中博会选取的中小企业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能较好地反映我国优秀中小企业的成长特征。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根据中博会展区的布局,以全覆盖式分布国内各个展区,进行抽样调查。

调研过程采用访问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于调查对象,可控制和选择,代表性较强,且便于了解、控制和判断影响回答的因素,问卷质量较高。

本次调研的被访者绝大部分是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者,对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有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因此,调查问卷的应答率较高。

四 调研结果分析

(一)样本企业的基本特征与成长特点

根据本次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样本企业的基本特征如下:

1.样本企业地区分布

图1样本企业地域分布

就地域分布而言(图1),应答问卷的178家中小企业中为数最多的是广东企业,共70家,占总体样本的39%;其次是江苏和浙江企业,各18家,分别占10%;上海和河南紧随其后,分别占6%和5%。经统计,仅广东、浙江、江苏三省的中小企业数目就超过了样本企业总数一半,这与中博会参展企业的地域分布有关。同时也可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均衡,粤江浙三省是我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三个省,三省的中小企业是全国中小企业的三大主力军。

2.样本企业行业分布

从样本企业(表1)的行业分布来看,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78家国内中小企业中,以从事纺织服装业的企业最多,占到企业总数的21.9%;其次为机械制造业,占19.1%;电子行业紧随其后,提及率为17.4%;轻工业和家用电器行业则分别占12.9%和12.4%。剩下的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比较分散,提及率都不过10%。

3.样本企业所有制类型

样本中小企业(表2)中,有80家属有限责任公司,占样本企业总数的45.7%;37家股份合作及股份制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1.1%;36家属单人业主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0.6%;13家属合资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7.4%;5家属亲友合伙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9%;3家属集体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1.7%;还有其他形式的企业1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0.6%。可见,本次调研的中小企业中,为数最多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其次为股份合作及股份制企业和单人业主制企业。

4.样本企业规模

168家样本中小企业给出了雇员人数的数据(表3)。其中从业人员数目在100人以下和100-500人之间的企业分别占了样本企业总数的23.21%和44.64%,而雇佣50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2.38%。换言之,雇员人数少于5000人的企业的比重达到了97.62%。从企业雇员数目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研究对象符合中小企业的要求。

5.样本企业发展的较快速度成长

图2企业近年业务增长状况

图2,给出了样本企业的收入增长与利润总额增长的五种不同的速度的分布。由图可见,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其业务收入增长与利润总额增长状况的提及次数,均按较快、一般、很快、停滞、下降递减,可见,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的利润增长大致与其业务收入增长同步。并且,增长很快与增长较快的企业之和均明显大于增长停滞与下降的企业之和。86家表示近年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35家表示增长很快,合占应答企业总数的70%;68家表示近年利润总额增长较快,24家表示增长很快,合占应答企业总数的57%;只有3.5%和6.2%的应答企业认为近年自身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长处于停滞或下降的水平。可见,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的业务与效益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特征

1.以内部筹资为主,直接融资极少的资本运作

各国金融体制都存在以银行为基础的间接融资因素和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直接融资因素,不存在纯粹单一的融资方式。但大体上可以分为证券市场基础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和银行型间接融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证券基础型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外源融资较多地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银行融资占较低的比例。日德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外源融资以取得银行贷款为主,银行与企业关系紧密,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银行较充分地掌握企业信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和银行全能化是21世纪金融发展的趋势,两种融资模式界限变得模糊,走向新的发展趋势(黄友爱,2000)。

李忱和陶学禹(2003)通过分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的统计资料,发现企业自身积累、亲戚朋友筹集与民间借贷是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李月娥和李宾(2003)对广东、北京、浙江等地138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为股东个人积蓄和民间商业借贷,但向金融机构贷款企业很少,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重重困难。

本文将企业扩展的资本运作方式归结为四大类型:内部积累、直接筹资、银行贷款以及资产运作。问卷中,“企业内部积累”和“企业内部筹措资金”属内部积累方式;“利用海外资本”、“吸收风险资本”以及“发行债券股票”属直接筹资。出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实能力考虑,本文并未设计与资本—产权运作方式有关的选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企业组件方式的题项中,有17家企业提及了“并购”方式,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在资产运作方面已经开始起步。

本次调查中,178家样本企业中有173家提及了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资金来源(见表4)。据本文的调查样本统计,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是企业内部积累,提及率为68.2%;银行贷款和企业内部筹措资金紧随其后,提及率分别为48.6%和42.8%。资金的其他来源的提及率依次为:与他人合作或联营17.9%,发行债券股票6.9%,利用海外资本5.8%,吸收风险资本仅为2.9%,只有1家企业提及其他的融资渠道。

其中,130家企业给出了他们在选择资本来源上的主次顺序(见表5),72家企业首选企业内部积累的方式,占样本总数的一半以上,紧随其后的是企业内部筹措基金,占19.2%,这两种方式均属内部积累方式,合占74.6%;只有10%左右的企业会首选银行贷款或与他人合作联营的方式;发行债券股票、利用海外资本以及吸收风险资本属直接筹资,三者的提及率分别为:3.1%、1.5%、0%,可见,绝大部分的企业不会首先选择直接筹资的方式扩展企业。

从表4、表5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筹集上,仍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银行贷款的选择虽有所上升,但绝大部分企业不会首先考虑这种方式,而选择直接筹资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筹资倾向与我国的融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依靠内部积累的扩展从财务角度看安全性高,但由于内部积累的增长速度缓慢、数量有限,企业扩展的速度较慢。此外,完全依靠内部积累方式,其风险就由公司独立承担。可见,为了提高自身扩展速度、增强抗击风险能力,中小企业应该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2.以横向一体化、相关多元化为主的业务拓展

我国是一个新兴经济国家,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几乎无限的市场机遇,因而国内一些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面临业务多元化与地域多元化的问题。正确分析业务多元化与地域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把握住多元化经营的特征与应用条件,有助于大型企业摆脱多元化经营决策的困惑。(毛蕴诗,2004)杜海东(2004),在《中小企业成长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中,根据“需求——客户”四格图的模型,作为中小型企业寻求成长路径的策略性分析工具,指出了三条基本的成长路径。由现有客户和现有需求构成的O区域向外扩展:O-A路径走规模化道路找出新客户;O-B路径进行现有产品延伸服务和配套品或互补品来满足客户的新需求;O-C路径则走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道路。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在业务扩展活动方面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但有学者提出,中小企业由于人才、资本方面的缺乏,不应盲目学习大企业的多元化道路,要慎搞多元化(石增敏,2007)。

本次调查中(表6),企业采用较多的业务扩展方式依次为原有业务做到外地或国外(占55%),产品升级(占45%);接下来为:相关多元化(占32.5%),横向一体化(占14.2%),纵向一体化(占7.1%);而最少的业务扩展活动方式为无关多元化,仅占3.6%。可见,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选择的是一条以横向一体化、相关多元化为主的路径。各个企业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开始逐步实行多元化战略。

3.多元化的组建方式

正如文献回顾中所说,我国在中小企业扩展的组建方式上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十分之少,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组建方式上选择采取新建、合作、合资、连锁经营还是并购的方式,国内并无统一的说法。其中,有学者在对1639家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企业技术合作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程度,提出要构建学习网络,推动创新主体的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陆立军和周国红,2004)。

本次调查中,152家企业提及了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组织扩展模式(见表7)。据本文的调查样本统计,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组织扩展模式为新建和合作,提及率分别为46.7%和45.4%;采取合资模式的紧随其后,提及率为34.2%和42.8%;连锁经营的提及率为20.4%;而最少的企业采取的组织扩展模式为并构,提及率为11.2%。新建、合作、合资等方式的差距不大,可见中小企业多采用多元化的组件方式进行组织扩展。

而在合作动机方面,178家样本中小企业中,有121家企业给出了其与其它企业或海外企业合作的考虑因素。合作的动机多样(表8),其中以销售渠道和技术优势最为突出,分别占到52.1%和41.3%。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也是吸引企业对外合作的因素,提及率为32.2%和23.1%。此外,对人才优势、寻求低成本及其他因素的考虑均在10%左右。数据表明,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中小企业已不再坚持过去那种单打独斗的做法,多数企业家的目光已不仅仅盯住本地市场,他们开始走出去与外地甚至是与海外企业进行合作。而且,在进行对外合作前,企业十分清楚合作方的优势所在,做到有目的地合作而绝不盲目,从而很好地实现了企业间的优势互补。

其中,135家企业给出了其采取过的扩展模式的主次顺序(表9),41.5%的企业首先选择新建的模式进行组织扩展,是最主要的首选模式;合资和合作紧随其后,分别占23.%和19.3%;而首先采取连锁经营和并购方式的企业均不到10%。可见,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采取新建的方式进行组织扩展,很少采用并购的形式。

4.明显的国际扩展

对企业的跨国经营与扩展问题,据德国的一份统计报告,德国中小企业中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约为7%,而大型企业约为36%,中小企业的相对比例远远小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似乎成了大企业的“专利”。其实,尽管在某些跨国经营的投资领域需要巨额资金,而中小企业最为缺乏的就是资金,但并非是所有的跨国经营都需要巨额资本。跨国经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技术投资、设备投资、组建合资企业、补偿贸易等都是可以不需要巨额资金的跨国投资经营形式(童利忠,2000)。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选择2003年至2005年在海关总署登记注册、出口额在1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之间、年均增长率25%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样本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出口型中小企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05年我国出口总额为7619.9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73.83%,中小企业出口额达到了5181.59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68%。分析显示,2003年在海关总署登记注册、出口额100至2000万美元之间、年均增长率25%以上,满足条件的中小企业共有732家,累计出口总额24.68亿美元,较上年平均增长了2207.26%,到2005年,这732家中小企业出口总额达80.0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24.27%(商务部,2006)。

企业的空间扩展方式,是指企业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展,作者将其分为三种:(1)在当地市场扩展;(2)在外地市场扩展;(3)向国外市场扩展。

表10表明,接近一半的样本中小企业产品业务较多,市场已扩展到国外;而紧随其后的是“业务单一扩展到国外”与“业务较多,扩展到省外”,分别占19.3%和16.4%。总体来看,产品扩展到国外的占67.3%,扩展到省外的占26.3%,合计93.6%;而仅当地经营的只占5.3%,说明企业已实现跨地域扩展,并且非常重视将产品业务扩展到国外。另外,产品业务较多的占65.6%,可见大部分企业并不局限于单一产品。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打算跨国、跨省扩展业务的中小企业(表11)占了61.8%和28.9%。只有大约9.2%的样本企业将业务限制在本地区(省)内。可见,出于开发新市场、战略布局和战略反应、寻求生存和分散风险以及获取区位优势等多方面的考虑,我国中小企业家不再拘泥于半径较短的本地市场,他们开始把目光放得更远,进行地域多元化乃至多国化,具有明显的国际扩展特点,这也与样本企业是参加国际博览会的优秀企业相符。

五 结论与讨论

通过如上实证研究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收入增长与利润同步,并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企业成长的路径选择上,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呈现出以下特征:在资本运作上以内部融资为主,中小企业一般首先选择内部积累和内部筹措的方式获得资金,而随着社会融资环境的改善,对银行贷款的选择有所提升,但是选择直接融资方式的企业仍显微乎其微。因此,如何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和政策,进一步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将是我们要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在业务扩展方面,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横向一体化,同时,开展一部分相关多元化的业务,基本没有无关多元化。在组建方式上,中小企业普遍不采取单一的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组织扩展,同时越来越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地域扩展上,我国中小企业家不再拘泥于本地市场,他们开始把目光放得更远,进行地域多元化乃至多国化,国际化特征十分明显。而中小企业在国际化中遇到的问题,如何避免盲目性决策,以及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是值得进一步具体研究的问题。

注释:

①张弘力,2007,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简报》,2007年第42期(财政部副部长在全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

②本文中采用的图表数据均来自本次问卷调查。

标签:;  ;  ;  ;  ;  ;  ;  ;  ;  ;  

中国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特征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问卷调查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