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语语言表达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论文_郑琦琦 张丽晶

浅谈日语语言表达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论文_郑琦琦 张丽晶

(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本文为南阳师范学院2018年大学生实践教学创新项目(SPCP)“从语言的暧昧性看中日思维差异”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429。

摘要:日语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对日语学习者来说难以把握。但这些特有的语言表达说到底还是由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思想渗透到语言当中,语言处处体现着思想,语言和思想相互依存。只有了解其语言背后隐含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以文化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日语表达;思维方式;“内”“外”意识;“间人主义”

一、引言

日本人给人以“礼貌,谦虚,团结,勤勉”等印象。而这些特点,正是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下,通过语言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本文将通过对日语语言的观察,来透析隐含其背后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二、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日本人在交谈时,常用“我が社”、“うちの会社”等来称呼自己的工作单位和所属组织,用“そっちの会社”、“贵社”等来称呼对方的工作单位和所属组织。在提及别人的家庭成员时也有一套固定的称谓,例如“お父さん”“お母さん”“お爺さん”“お婆さん”,而在对外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又是另一套固定称谓“ちち”“はは”“そふ”“そぼ”。还有日语中的授受动词“あげる”和“くれる”。虽然两个词都是“给予”的意思,但区别在于使用对象不同。如果给予的对象是“我”或“我一方的人”,则要使用“くれる”,如果给予的对象是第二、三人称时则要使用“あげる”,这种根据动作的对象不同而选择不同动词的表达方式鲜明地体现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此外,这种“内”“外”意识在日语中的敬语也有体现。敬语是指后辈对长辈、职位低的对职位高的人讲话时使用的尊敬讲法。但是在现代日本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一代,这种意识比较淡薄。现在的敬语使用由关系远近来决定,关系越亲近就越少使用敬语。即,在把他人接纳为自己伙伴的过程中,其语言的使用方式也随之改变。举例来说,A与B为不相识的两人即“他人”,彼此之间讲话很客气的并使用敬语。慢慢地在交往过程中对对方有一定好感,进入了“相识”阶段,这时的讲话是充满亲切的;随着长时间的相处,进入了准备把对方接纳为朋友的阶段,就会向对方吐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并像家人一样对待彼此。A与B的距离可分为“外部世界”(他人、相识阶段)、“社会”(朋友、伙伴阶段)和“内部世界”(自家人阶段)。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日本人在这种强烈的内外意识支配下,严格控制着自己的语言表达,绝不对“内”的人际关系使用对“外”的语言或者对“外”的人际关系使用对“内”的语言。当然,伴随内外关系的相对变化,也会对应的调整。

三、日本人的“间人主义”

多年学习过日语或接触过日本社会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日本人在和对方交谈的时候,察言观色,根据对方的反应来决定自己行为的进退取舍和话语的轻重缓急,很少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就是很少使用祈使句或命令句式,避免使用“私はこう考える”、“私の意見はこうだ”等直接的表达方式,而大都将话语软化成“こう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こう考えたいのですが、いかがでしょうか”等委婉表达。当需要对谈话对方提出请求、劝告或者否定回答时,一般要先阐明否定的理由,再委婉地作出否定结论,以此来降低话语对对方的心理打击。

除此之外,日本人还经常使用“搪塞”、“敷衍”或表推托等迂回式的回答方式。如:“そのうちに”“いずれまた”“考えてみます”等似乎是悬而未决实则否定的回答方式。这样做是担心断然拒绝会伤害对方,而采用的委婉或否定的表达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讲话拐弯抹角,曲线前进;言辞颇多敬语,不厌其烦;讨论问题讲求铺垫,先寒暄一番来一“序论”;将心比心,急人所急,寥寥数语,不详不尽,含蓄悠长,耐人寻味。这些语言习惯说明了日本人的“间人主义”的处事方式。在“间人主义”社会里,人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较弱,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讲究与人的和谐。他们缺乏自信心和判断力,很多场合不得不趋同于众,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四、日本人的“自我本位”

对汉语和日语稍加比较就会发现:虽然表达的内容相同,但用汉语时是主动句,而用日语时往往是被动句。例如:

汉语:小王邀请我去旅行。

日语:王さんから旅行に行こうと誘われた。

汉语:他问我:“你为什么没来?”

日语:「なぜ来なかったの?」と彼に聞かれた。

日语的被动句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其中两类「Bに ( 自動詞) れる、られる」、「動詞 ( ごく一部の) れる、られる」是间接被动句,也就是说从语法上来说是被动句,但在意义上并非直接表示动作的被动,而是他人或第三者的行为或现象,“ウチ”从心理上作为一种影响或灾难来感知、认识,该行为对“ウチ”造成了伤害或烦累。例如「日曜日親戚に来られて何も出来なかった。」 一句中的「来られて」就包含有 “因为亲戚来访,本来要干的事情却没有干成” 的惋惜心情。潜在的主体就是说话者本人,这是日语被动句所独有的表现形式。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被动表达,源于以“ウチの目”来看待外部世界的表达意识。日本人把客观世界乃至世上所有的东西,都置于与自己的关系中来把握。

五、日本人的“思いやり”

在日语自他动词的表达中,自动词常用来表达客观的结果,具有客观、中立的指向性和价值取向,而他动词则强调动作性,有时使动作对象发生变化,具有主观指向性。

もしもし、財布が落ちました。

もしもし、財布を落としました。

从语言本身来说,这两个句子无非是自他动词的区别。译成汉语是“喂,钱包掉了。”“喂,你掉钱包了。”这两句话在汉语中区别不大,但不同的日语表达却包含了日本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一句使用自动词采取了客观、中立的态度,着眼于眼前的客观结果。而第二句使用他动词,是动作主题的动作带来的结果,具有主观指向性,含有对失主麻痹大意的指责语气。

日语表达中,日本人注重对方心理感受,常考虑自己的话语和行为是否会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因此常用自动词来表达某种客观的结果,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例如「コーヒーが入りました」。利用自动词强调客观结果,中立指向性不给对方增加心理负担,顾及对方感受。而「コーヒーを入れました」使用他动词强调动作主体性,让人感到说话人的存在,往往给对方一种接受了恩惠的感觉,使人产生愧疚感。

六、日本人的“一元性构句”

在日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感情色彩非常丰富的词语。例如吃到好吃的东西会说“うまい”,遇到尴尬的事情时会说“恥ずかしい”,身体不舒服会说“痛い”。日本人喜欢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当时的感情与情绪。这样的词汇能简单、直白、直观、准确地表达出特定情境下人的感情,很受日本人喜爱,使用频率非常高。

日本人创作的歌与俳句也体现了日本人的一元性构句心理。句子虽然短小,但其包含的意境却广阔无比,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 祝大鸣.“间人主义”与日语的委婉表达——日语语言文化特点续探[N]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3

[2] 魏娇.“浅谈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表现”[J]科技信息,2009

作者简介:郑琦琦(1997.9—),女,汉,河南省郑州市人, 当前职务:学生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日语。

指导老师:张丽晶。

论文作者:郑琦琦 张丽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5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浅谈日语语言表达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论文_郑琦琦 张丽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