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祥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新开镇中心学校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中,语感的培养与体悟是一项重要任务。要想让学生有好的语文素养,具备丰富的语感是必要条件。本文从阅读教学语感体悟的三方面出发,对语感培养的方法展开了具体论述,值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培养;训练方法
随着语文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感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语感,培养语感是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形成,需要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需要教师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核心素养的概念,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而是让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探究式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阅读作为一种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开始受到学生的重视。学校也开始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尽管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阅读教学,但从目前的开展情况来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二)应试教育影响下,初中语文阅读同样是注重阅读的成绩。根据考试大纲,语文知识被划分为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方式,教师重点灌输阅读题型的解题方法,不重视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学生逐渐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学生往往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非为了积累知识或者满足自己阅读需求而进行阅读。
二、阅读教学的三方面语感体悟
(一)形象生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选编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让学生细细品读。学生根据文中作者绘声绘色的描写,能再现文中一些精彩的画面,勾勒出文中人物的大致轮廓,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九年级上册《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高颧骨,薄嘴唇;圆规式的姿势;鄙夷的神色;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等。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描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形象。
(二)情感丰富。阅读教材文本时,透过文中的语句,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中蕴涵的境界。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时,通过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品味这些语言文字的魅力,感触文中人物灵魂的深处,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杨修之死》一文中,作者通过六个小故事,写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遭到曹操的忌恨,以至引来杀身之祸。通过杨修之死,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下令"厚葬"杨修,收买人心。
(三)意蕴深刻。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够领悟出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语言凝练,语句含蓄,另有深意,有的作者将深刻的思想蕴含在所描写的事物中。韩愈的《晚春》中诗人通过"草树""知春""斗芳菲"的场景描写,写自己珍惜春天的大好风光;"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珍惜时光的有心人的。文章中的许多语言含蓄,有深刻的涵义,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内涵,还应将作品的意蕴开拓及延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训练语感先从语言文字入手
人类借助语言文字传递着渊源流淌的文化及思想。初中语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语言是维系"教"与"学"之间的纽带。一节好课,就像欣赏一幅幅精美的画,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陶醉其中;又如一首乐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因此语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课堂语言具有艺术性,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必须有丰富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开启学生思维,让他们跟随教师的语言,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遨游知识的殿堂中。初中语文教师语言要准确、凝练,这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教师表达不清,必然不能准确表达出文中蕴含的情感,甚至会对学生进行误导,引起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因此,教师分析教材文本、讲评作文、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主题,应切中要点。教师精辟的语言,破解学生的疑惑。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学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赞美母爱,却不能体会作者悔恨之情---子欲养而亲不待,懊悔自己对母亲不解。通过教师深入的分析,学生能母亲对儿子的挚爱,儿子的"暴怒无常"母亲临终前,仍不忘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易于学生理解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营造形成语感的环境。
四、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
(一)积累知识,提升感悟能力。语感包含语言文字正确的理解,也包含运用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一种心情、见解、思想等。教师培养学生语感应从积累字词入手,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对字词的感悟能力。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三峡险拔、秀丽的美景。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水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象。一百五十余字,把三峡万千景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描绘出景物的神韵,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要借助已有的知识与体验去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实践与知识形成语感的基矗学生应多积累知识,将积累的这些语言材料转化为自身的语言,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二)反复朗读,提升语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读,然后进行思考,能激发他们的语感。教学《隆中对》一文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初读文章,排除语句障碍,进行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诵读文章,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读课文,要注意文中的人物语气、情感的变化,把握句子间的联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中重点语句,体会文中人物,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更丰满。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实在让读者佩服。
五、结语
总之,培养初中生语感需要他们多阅读、积累,不断充实已有的语文知识。只有多读、多训练,才能驾驭语言文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计划、科学、合理地训练学生的语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程城.浅谈培养初中生良好语感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7(19):116.
论文作者:方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语感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教师论文; 文中论文; 知识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