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特点、机制与路径论文_尹纯

浅谈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特点、机制与路径论文_尹纯

淮北市审计局

摘要: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指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PPP是一项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试行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为合作关系、项目产出为公共产品、契约期相对较长、合作要体现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的原则等。

关键词: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特点;机制;路径

引言

PPP建设模式通常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而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行并促进PPP建设模式健康发展已经是国家确定的重大经济改革任务。为促进PPP建设模式健康合理的发展,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促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目的,已成为实施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一项新的课题。

1 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特点

1.1审计监督的范围趋向全覆盖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政府付费模式的PPP项目必须经过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实施方案审批、资格预审等程序才能进入采购阶段,PPP模式的程序更为复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不再是仅仅针对项目立项后工程建设实施过程,更多的是着眼于项目实施的全寿命周期,通过审计调查,摸清地方政府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的基本情况,检查PPP项目在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等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管理和监督职能是否充分有效发挥,揭示存在的不足,促进规范管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1.2审计监督的重心逐步调整

通过国家审计监督促进政府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使特许经营类项目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节约整个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成本,同时保证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审计监督的重心不再只是侧重项目资金、工程质量、组织管理三个方面,在项目前期的引进和立项上,审计机关要积极发挥政策落实“督查员”作用,严把社会资本关,通过对财政、发改委、工程建设等部门对项目决策、竞争性谈判、资格预审、现场考察、社会资本融资方式、资金来源、实施方案等进行程序合法合规性审核,从而促进合作资本真正做到择优选取,发挥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后期的项目运营的过程及绩效上,要严控政府年付费价格和年运营价格,关注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1.3审计监督的目标逐步提升

在我国,由于PPP模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实施经验不足,PPP模式具体运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审计机关准确定位,量身订制PPP项目审计实施方案,做到以发现问题为手段,以督促整改为目的,为了确保审计监督更加有效的服务国家治理工作,审计的目标要着力于提高财政管理能力、做好项目评估论证,以促进PPP项目主管部门规范选择项目合作伙伴、细化完善项目合同文本、完善项目财政补贴管理、健全债务风险管理机制。

2 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

2.1对社会资本引入程序的合规性进行审计。联合财政局、发改委、住建局等部门,建立市PPP模式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参与项目决策、竞争性谈判、资格预审、现场考察和答疑等对社会资本融资方式、资金来源、实施方案等进行审核,对合作资本择优选取,发挥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

2.2对合同管理的签订及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审计。严控磋商文件的预算上限价格,重要材料、设备、专业工程等暂估价格。注重发现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合同格式、合同条款、定价机制、付费方式、服务质量上严格把关,发挥经济发展的“安全员”作用,降低潜在风险。监督项目采购合同与财务结算、计划、设计、施工、工程造价等各个环节衔接部位的管理情况,是否存在因脱节而造成的资产流失问题。

2.3在项目建设期实施跟踪审计。通过全程参与监督审计,对项目建设周期内的全部工序,有侧重、有选择地实施跟踪审计,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失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跟踪审计对工程建设及设备采购安装的内容进行审计,关注项目建设各参建单位的履职履约情况,通过发现项目建设管理漏洞问题,提出合理的、可操作性的审计整改意见,催生主管部门出台PPP项目运营监管办法,明确监管方的职责与分工。

2.4严把运营绩效审计评价关。通过财务状况分析、现场调查、合同条款执行情况等多种手段,对项目试运行后营运绩效、服务水平、盈利水平、外部风险是否满足预期目标进行评价;通过后期的跟踪审计,全面掌握PPP项目的历史成本和真实运营情况,为后期的合同条款再谈判提供准确、权威、独立的参与数据,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发挥政策落实“督查员”作用。

3 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机制

3.1重视事前审计

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占据了重要地位,所以在PPP模式的建设项目中,主要是基于国家治理角度做好事前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仅强调监督性,还强调国家的服务性,着眼于PPP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审计监督中对重要环节进行审计,同时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以及给出建设性意见,为PPP模式建设项目的发展营造出有利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3.2坚持公私风险共担

PPP模式,是一种政府和私营企业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为了顺利实施PPP模式建设项目,政府和企业双方需要建立起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要共担风险,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由于PPP模式建设项目存在一定信息不对称性和环境不确定性,政府在双方的合作中有着天然的优势,为了合理分配风险,审计方通过规范合同来界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3秉持公平公正原则

PPP模式是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合作,政府在合作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审计监督部门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必须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保障私营企业的利益,保证政府、企业双方的合作共赢,切实做好审计监督工作,明确审计监督的权责。

4 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路径

4.1加强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人员队伍建设

优化PPP模式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最为关键的是加强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人员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因为PPP模式建设项目普遍为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工程量大、工期长、投入资金量大,因此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要求较高。

4.2开展PPP模式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并且贯彻于PPP模式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从最初决策阶段,到最终的绩效评估阶段,都需要审计监督的参与,以PPP模式建设项目确保项目的质量,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因为PPP模式普遍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所以建设项目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政府服务职能的实现,为了保证合作双方的共赢,审计部门需要开展全过程的审计监督。

4.3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效率

信息化手段已成为当下时代各行各业处理企业业务的重要工作方式,它既可以梳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同时还能提升工作效率。国有大型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制定与企业相关业务对应的审计指标,对企业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经营活动、风险管理和工作流程等重点监督领域,进行经营风险和腐败风险实时预警监督,加大实时审计监督力度;梳理企业频发的审计问题,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借助审计信息化系统,建立企业审计问题库,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PPP模式作为一种时兴的经济模式,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正向激励作用,但是因为PPP模式建设项目自身存在一定的限制,对审计监督要求较高,所以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水平,优化国内审计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朝明.论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特点、机制与路径[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1).

[2]孙凌志,贾宏俊,任一鑫.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特点、机制与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6(2).

[3]李凤.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特点、机制与路径探究[J].财会学习,2017(21).

[4]焦胜.PPP模式对建设项目审计的影响及路径优化[J].商业会计,2017(5).

论文作者:尹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浅谈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特点、机制与路径论文_尹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