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_农民论文

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_农民论文

改革进程中的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收入论文,进程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也是农民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农民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向主要由预期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增加农业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购买力,活跃农村市场。在农民具有自主选择生产经营方向的条件下,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实现粮食供给总量平衡的巨大动力和物质保证。

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呈现出阶段性和波动性。农民收入增长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以及农民负担等。其中,粮食产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不断减弱。据测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粮食产量的相关度由1978-1984年的0.85 降到1991-1997年的0.68;同时, 由于农产品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消费品价格高度相关,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趋于弱化,农民收入的停滞徘徊和地区收入差距拉大,主要不是由农业生产造成的。农业增长较快的1990-1993年,农民收入停滞不前, 而农业生产状况相对较差的1994年,却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动情况,1996年,全国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报酬收入为311.5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快慢与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是同步趋势。由于农民90%的负担由现金支付,所以,负担的加重直接影响农民实际收入的提高。

2.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尚处于合理区间。1978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2,分配高度平均化。改革以后, 农村居民收入差异也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1997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285。1985年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与改革的阶段性密不可分,在改革初期,由于土地是以较平均的方式承包的,农民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所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明显。1985年后,由于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整个国民经济非农产业的发展条件宽松了,农村经济发展以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为特征,那些处于社会经济条件好、自然资源丰富、受城市经济辐射力强的地区的农民,那些有专长、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民就有了较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农民的收入差距由此迅速扩大了。1985-1988年及1992年以后, 这两个时期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最快,也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峰期。目前,从全国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尚处于合理区间,未达到0.4的警戒线。

3.地域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全国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区,65%的高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978年的1.20:1.04:1扩大到1997年的1.95:1.37:1,收入最高的省和收入最低的省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从1978年的3.17:1扩大到1997年的4.45:1。目前的收入差距是在农村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各地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结果,非农产业劳动者的报酬收入目前仍是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的主要来源。同一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大,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程度比欠发达地区内部的差异程度要大得多。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1979-1984 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时期,从1985年又开始逐步扩大。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已远远超过了农村改革以前的水平,在这可度量的收入差距背后,还有来自于城乡社会福利和保障等方面的隐形差距,如果在城镇居民收入中加上各种补贴和劳保福利,在农民纯收入中扣除各种不合理摊派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费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大;扣除农民纯收入中的实物部分则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更为悬殊。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要进一步拉开。

5.收入来源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日益增大,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收入来源多元化具体表现为:(1)第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扩大。 这是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农民就业日益多样化的结果,同时也说明发展非农产业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2 )第一产业收入由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多种经营。(3 )收入来源由集体经营为主转变为以家庭经营为主,家庭经营收入占举足轻重的位置。

6.收入形态趋于货币化。经济改革以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半自给状况及以农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决定了农民收入只能是以实物为主。1980年农户货币收入首次超过实物收入份额,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货币纯收入为56元,占总收入的41.9%,1997年,二者分别为1404元和69.6%,标志着我国农民走出自给自足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产品商品率有了质的改变。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1.农业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大中城市的转移受阻。随着乡镇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乡镇企业每万元固定资产由1985年吸纳9.3个劳动力发展到1996年吸呐0.8个劳动力。1996年,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就业弹性从1995年的0.31下降到0.20,其中,农村工业产值就业弹性由1995年的0.20下降到0.14。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进程,分散且小规模的农村工业无法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城市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增加,城市普遍对农村劳动力的雇佣实行限制,也给农民在城市就业带来了很大阻力。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使得农业非但不能实现规模经营,还使土地经营规模越来越小,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我国农村有超过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其产值只占全部农村产值的1/4。

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利益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收入结构不合理,在生产性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60%以上,由于第二、三产业欠发达,第一产业比较利益低,以及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抑制了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农业生产存在两个市场,一是主要农产品在宏观管理下的购销市场,一是农业生产资料在国家专营政策和市场配置基础上的流通市场,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快于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由于农产品价格上调会导致整个市场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作用不大,再加上我国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超过国际价格,而且我国农产品的品质一般低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品质,所以农产品价格调整的空间很小。据专家估算,如果靠提价来平衡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入,目前的农产品价格至少要提高5倍,这是城市居民和国家财政无法接受的。

3.乡镇企业等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困难。乡镇企业在体制上的问题主要是政企不分,乡、村农民集体所有的企业程度不同地变成了乡政府和村干部的企业,失去了与农民在利益上的直接联系。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1)规模较小,布局分散, 结构失衡,产业层次低,管理和技术落后;(2)资源利用率低, 产品质量无法参与市场竞争,资金缺乏,非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费用过多;(3)社会负担越来越重,发展后劲不足,使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速度进一步减缓,影响非农产业劳动者的工资性报酬收入。1997年,乡镇企业产值增幅较1996年回落3%,亏损面上升7%,达15%,亏损额扩大33%,达600亿元。

4.资源约束加剧。土地资源减少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对稳定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保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是个严峻的考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粮棉等重要农产品只能自给,进口只能是品种调剂,由于我国人口增长较快,长期看来,粮食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依靠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扩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依靠粮食转化发展养殖业、粮食加工业的余地都很有限。目前,农业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在农业中耕地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40-60 %的收入,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种粮,农村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急剧减少使1/4的农民纯收入被新增人口所吞噬, 人地矛盾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

5.农村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活动中利益损失严重。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宏观指导,缺乏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造成农民与政府和社会的对话地位很低,形不成对损害农民利益行为的抗衡力量和制约机制,每一农户的供给对市场价格影响甚微,而作为需方的国家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机构却组织严密,这种市场态势的非对称性导致农民收入被侵蚀。同时,资金、土地、技术、信息以及产权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也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6.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缺乏发展后劲。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农业基建投资占国家投资总额的比重也逐年降低,农业利用银行贷款、外资的难度大,比重小,其他支农资金、农村集体和农户用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投入水平均呈下降趋势,预算外财政收入和非秩序财政资金急剧膨胀,税收不足,收费有余,这部分资金不会投向农业、却往往来自于对农民、乡镇企业的摊派、集资、收费。据测算,每年农作物因受灾而损失粮食200万吨, 说明农业发展的基础仍很薄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投入应为农业总产值的2%, 世界平均为1%,我国仅为0.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推广效率低下。

7.农民负担重,支农政策落实不到位。199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现金纯收入占67%,而农民由现金支付的三项负担额占全部负担的比重高达90.54%。近年来, 中央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但往往落实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片面追求速度,任意截留国家政策资金和挪用支农资金,并以各种名目集资、收费、摊派,侵害农民利益。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

1.提高乡镇企业的质量,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调整乡镇企业的地理分布和产业分布以及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增强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强化农村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增长中心的吸引力和作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由此看来,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农民收入的增加取决于整个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农产品流通制度,加快农村流通组织的健康发育,加快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及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降低流通费用和市场风险,注重培养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市场,为农村产业结构创造条件。加强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换秩序,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政府重点组织农民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协作,将农民自愿组建的农产品流通组织作为农村新型合作组织重点加以扶持和培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在确保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基础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发展粮油、饲料、经济作物、林业和畜牧水产业。在农产品数量增长有限,价格也不可能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在于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增殖能力和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业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吸引外商投资开发农业,扩大优质农产品出口。在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逐步改变目前家庭经营的小农经济结构,提高农业规模生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4.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和基础产业,各级政府要更多地用经济手段对农业进行倾斜和保护,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相结合的农业投资体系。对农业的投资重点是建立粮棉油良种繁殖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及水利设施建设和河流整治等,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设施环境,使农业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稳定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同时完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减少市场风险。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对农业实行的保护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保护,这就决定了对农业的保护是很有限的。

5.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把农民负担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在宏观层次上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基层行政机构改革,加强对权力的约束,注重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加快实现农村基层选举的民主化,改革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定制度,同时加强财政、审计、司法、舆论的监督作用,把减轻负担和反腐败联系起来。在法律上明确收费权的设定和收费范围、内容,明确收费的主体和收费权的行使方式和程序,明确规定违反收费管理法规的法律责任。搞好调查摸底,摸清农民人均收入的真实情况,合理确定负担额。逐步在农村建立农民自治组织,把它作为农民权益的代表,扩大农民利益代表人物在国家、地方人代会和政协中的发言权,维护农民利益。

6.逐步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壁垒,使农村居民获得更多的参与经济发展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平等权益,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培训机构,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逐步消除地区间收入差异。

标签:;  ;  ;  ;  ;  ;  ;  ;  ;  ;  

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