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咨询中心 天津 300170
摘要:中小河流是我国众多河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与其周边河岸带等环境载体一同构成了现今丰富多样、生动立体的生态系统。中小河流治理既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系统回顾了“生态治河”理念的演变历程,总结了目前生态治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针对中小河流治理中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理念的应用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研究成果与结论可作为工程设计、河流管理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字:中小河道;河流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治理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River System,Middle and Small Creeks,as well as surrounding reparation zone,constitute a diversified,vibrant and tridimensional Ecosystem. To efficiently harness Middle and Small Rivers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ains tasks in cur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but a great improvement to China’s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olution process is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present Middle and Small Creeks Harness. Some concrete measures are propounded,aiming at the application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Concept,to promote the Middle and Small Rivers construct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can be referred by Engineering design or River Management.
Key words:Middle and Small Creeks,Rover Ecosystem,Natural restoration,Harness
1 传统治理模式及变化趋势
中小河流是数量众多的河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江大河综合治理中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开展河道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支撑着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在中小河流治理之初,受传统的大江大河治理模式影响,以提高河道的防洪标准,恢复防洪功能,保障河流周边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农田防洪安全为目的。主要措施为清淤、复堤、新建堤防、护岸等措施。在河道治理中,采用裁弯取直、束河筑堤、清淤清障等方式增大过流断面,畅通河道、宣泄洪水,硬质护岸可以有效保护堤防不受水流冲刷的影响,防止河流溃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中小河流在防洪排涝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传统的治理中,主要采用浆砌石、钢筋混凝土等硬质建筑材料,护岸基本型式为直立式和陡坡式,这种工程结构抗冲刷侵蚀和整体性较好,但堤岸过度硬化,封闭隔绝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得土壤、植物、生物之间失去有机联系,严重破坏岸坡周边的生态系统。经过裁弯取直的河道,较之自然蜿蜒曲折的河道,其水流流态更为均匀、汇流和下泄流速更快,不仅增加了上一级支流的防洪负担,也使得原来河流中生长的鱼类、植物失去适宜的水温、流速等生存环境。这些问题导致水生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河流生态功能退化。
伴随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治河方法的弊端已逐步为大家所认识,我国在近年来实施的中小河流治理中也突出生态治河理念,农村河道以保护农田为主兼顾恢复生态、美化环境,县城河道以县城防洪为主,兼顾亲水需求,营造水景观,尽量保持河流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恢复河流生态多样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1962年,“生态工程”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而后专家学者提出了对于生态治理的不同理解,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的利用要求,同时维护河流的生态多样性,Bidner认为河道治理首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权衡河道整治与生态系统负面影响之间的尺度。Hohmann则强调生态多样性在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维护河流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认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产生的压力,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
对于如何将生态系统修复理念应用于中小河流治理,有人主张河流生态治理应该更多的依靠自然界的力量,靠自然演替过程实现生态恢复目标;一些人认为,对于生态工程的把握,应在权衡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与满足生态健康关系上,采取二者并重的立场。
3 中小河流的生态恢复治理理念
尽管许多发达国家在河流治理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其理论和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不能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模式,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河流生态治理。
董哲仁提出河流生态恢复应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促进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改善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态保护行动。
中小河流以县、乡河流为主,河流沿岸多为集中居住地区或基本农田,两岸滩地宽度较小,加之投资规模受限,不适宜采用大江大河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综合生态治理模式,治理应从河流水系自身的自然规律出发,在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防洪需求,统筹协调流域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极简单的建筑材料与自然修复手段,在没有人类活动干预,或者干预较少的情况下,通过水流、植物、动物、土壤等河流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恢复河流自然原始状态,在一定的时间作用下,达到自然的平衡状态,恢复自我组织、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持续河流健康状态。
4 生态恢复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从治理目标来看,河道生态恢复需要根据环境变化、经济状况及河流特征等因素确定,将河道整治目标定位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和恢复,对河流水文、水质、河流生物、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统筹考虑,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河道整治目标。
从治理措施来看,为了有效恢复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中小河流治理必须转变单一追求工程安全的传统水利工程设计思想,根据治理需求,适度的将生态、文化、景观等多中元素融入工程设计之中,从工程防洪安全、生态系统健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系统考虑。在中小流域治理中加强生态治理措施,完善河流生态系统,延伸河岸带功能,延续河流的健康生命。县城河道在资金投入和技术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工程设计方案,生态型的新技术新工艺,对岸、堤、河道、滨水区、湿地、河流综合治理,满足人们对河流功能的多元化需求。农村河道以保留多样化的河流形态、恢复河流自然风景、保证河流的连续性,减少水工建筑物对于水流形态的扰动,只通过必要的工程措施来起到防洪和引导、恢复河流走向、水流形态的作用。
河道护岸工程应尽可能地利用河床现有天然石料—鹅卵石、漂石,以及开挖的风化闪长岩,保持岸坡自然生态性。生态护岸设计,应根据不同河流段的地理位置、地势、气候、降水量等不同,针对河道岸坡坡度和冲蚀条件不同,采取不同的模式。如采用植物护坡,应遵循两个原则:(1)植物措施必须以本地植物为主,尽少引种外来植物,特别注意避免引种会对本地植物和河道造成侵害的外来植物;(2)各树种及植物品种选择考虑易于存活、不需要维护或很少需要维护,以降低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成本。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是一个工程与自然生态共同作用,不断演替的动态过程,在中小河流治理应用中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来总结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修复治理。
参考文献:
[1]董哲仁. 河流生态修复.《河流生态修复》,2013
[2]Schlueter U.Ueberlegungen zum naturnaben ausbau von wasseerlaeufen[J].Landschaft und Stadt,1971,9(2):72-83.
作者简介:董 琳(1978-),女,河北人,海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咨询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全国中小河流日常管理工作,及流域水利规划咨询、评估。
论文作者:董琳,朱晓春,景文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河流论文; 河道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自然论文; 工程论文; 护岸论文; 《建筑模拟》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