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课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的基本环节是:活动主题内容的确立、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对所收集的信息加工处理、综合结论的得出、活动成果的交流、活动评价。那么,如何才能让德育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体。因此,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实践,切身领悟,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当前,有一些教师总揽一切的做法必须彻底纠正,应该帮助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把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方案、步骤,按部就班地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依照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这样的活动课把学生牢牢地困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德育活动课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造敢于发言、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才能让思品活动课真正“活”起来。
二、重视学生的创新过程
德育活动课目的是使学生拥有求知的信念、科学的观点、实践的精神和创新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过程,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结论。应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主动探求知识,达到会学的目的。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问题,力求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能够提出不同见解,做到思维“求新”、“求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至于活动的结果,比如辩论赛、讨论会结论的对错、社会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初中生的知识基础并不足以形成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不要把学生的创新结果当做主攻方向,而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口、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的发挥
现代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教学方案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使活动课成为学生内在需求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因为学生在社会阅历、知识水平、身心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学生的个性不同要求教师要在活动课中分类或分阶段教学,让学生参加不同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活动课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活动”,因为德育活动课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而不能整天把小学生禁锢在书本上或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为此,我们要根据活动课的要求,适当组织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走访参观、撰写小论文等,让学生运用课本上学到的基本原理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去分析解决社会中某些热点问题,这既能实现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化,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真正用处,更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五、巧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德育活动课的形式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声像与共,激发学生各种感官的活动,便于深刻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也能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比传统课堂更多的信息。
六、倡导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德育活动课要注重学生平等参与,教师在学生中要树立可亲、可敬、平易、和蔼的形象,多用鼓励的语言和赞美的目光,尊重每位学生的想法,不去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把活动课变成教师或成绩优秀学生的讲坛。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当教师与学生发生争论时,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真正做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人平等。任何学生的怀疑意识、探究意识都要得到鼓励。实践证明,当学生置身于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就能保持心理的愉悦、思维的流畅,更好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总而言之,德育活动课教学既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内容,又是目前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性、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亲历亲为的实践性等特点,这些都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人文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能力;同时,我们教师也会在德育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其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论文作者:胡荆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学生论文; 活动课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论文; 主体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