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提升中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企业周围环境变化多端的今天,企业老板和经理尝试做企业的提升,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请看下面几种情况使提升受阻。
不想对现状做“破坏性”的改变
吴老板的公司目前的业务还能为公司带来利益,但是,这项业务在发达地区已经逐渐退出市场了,这种趋势会逐渐波及到吴老板公司所在的地区。为此,吴老板决定请公司副总经理中最能干的人,负责现有业务的屈副总经理去操作公司建立新业务的事情。
屈副总是公司的支柱,从公司现有业务的市场开发到生产过程,没有屈副总不熟悉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现有业务的做法很多是屈副总和下面的经理们一起摸索出来的。
由于屈副总的工作业绩优异,他在公司内的地位比其他副总要高。吴老板考虑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大事,一定要交给一位自己信得过,能力又强的副总负责。于是,屈副总就成为负责操作公司建立新业务的理想人选。
屈副总接受任务后,像往常一样召集自己手下的几位经理开会,商量如何帮助公司做好建立新业务的任务。几位经理跟随屈副总多年,非常熟悉屈副总的工作方式,听完了屈副总介绍的情况后,几个人当着屈副总的面自己把工作做了分配,然后承诺按照屈副总要求的时间提交各自的工作结果。
看到自己的下属像往常一样能完成这项新任务,屈副总打心眼里高兴。为了让吴老板放心,屈副总很快将这个消息向吴老板做了汇报。吴老板听到这个消息后,为公司的明天很快就能有个着落而感到高兴。
几位经理的工作效率很高,很快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了不少信息,他们分别向屈副总进行了汇报。听过汇报后,屈副总请其中一位经理将这些信息进行了汇总,交给了吴老板。
一下子面对这么多信息,吴老板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找到有用的部分,使吴老板感到很伤脑筋。于是,吴老板准备请咨询顾问为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咨询顾问徐先生应吴老板的邀请,帮助吴老板整理和分析获得的信息。徐顾问看到这些信息后,认为公司这几位经理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承担这项工作,就将自己的判断告诉了吴老板。吴老板也感到这几位经理做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还行,关于公司发展这么大的事情,这几位经理做起来一定会有困难。既然这几位经理不行,就请徐顾问直接与屈副总谈一次,让徐顾问与屈副总配合把事情做下来,就行了。
根据吴老板的建议,徐顾问与屈副总见面了。谈话中,徐顾问识别出屈副总做这件事情的能力也不够,二人甚至找不到谈话的共同点,也讨论不出具体应该做什么。
徐顾问只好回到吴老板那里,把与屈副总的谈话内容原封不动地转告给吴老板。当听到徐顾问说屈副总的能力不够时,吴老板打断了徐顾问的话,询问如果委托徐顾问的公司把这个咨询项目做下来,效果会怎么样。徐顾问认为咨询公司可以做这个项目,问题是适应市场和达到一定竞争力的项目找到后,由谁来操作这项新业务,吴老板说当然是由屈副总做,因为公司内部没有能超过屈副总的人。
徐顾问认为屈副总的水平已经低于市场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如果公司没有新的打算,做新业务会有很大的危险性,他向吴老板介绍了一般情况下,公司转型需要什么水平的经理。听过徐顾问的介绍,吴老板坚持说一定要由屈副总做这项工作,并要徐顾问在这个前提下,为公司做关于新业务的咨询项目。
看到这种情况,徐顾问继续说服吴老板,如果不使用水平更高的新人,新业务根本不可能做起来,甚至老业务都应该考虑使用新的管理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使老业务维持更长的时间,使公司顺利地进行新老业务更替。
吴老板的意见是,无论新老业务,只要能用屈副总,多付咨询费都行。徐顾问说这不是多付咨询费的事情,即使公司多付了咨询费,把这些咨询费都投入到经理的培训中也不行,因为这些经理对新知识有很强的抵制情绪,公司很可能多投入了资金,而没有相应的产出。
见吴老板下不了决心请新人做公司的新业务,徐顾问请吴老板先考虑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类似情况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如果徐顾问答应吴老板在不接受新人的前提下,把这个咨询项目为吴老板做了,吴老板只能拿到一个无法执行的结果,因为公司做这项工作的人是不适合的。这时候,很多老板都试图通过追加培训费用,使现有的人员能胜任这些工作。表面上看,培训做过后,经理们会按照新方式工作。可是,经理们认为这些新方式没有老习惯管用,工作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的,最终结果自然是可以预计到。对企业做“破坏性”的改变,已经成为了企业提升的一个前提。
知道机会在哪里,可领导有自己的一套
公司研究开发部的马经理经过对国外技术资料的分析,从技术开发的角度,认为公司应在某一项新技术方面增加投入,就将这项建议提交给公司的孙总经理。
孙总经理看到马经理在这份建议报告中,仅从技术角度对这项新技术的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这项技术在几年后应在市场中成为主流技术。某项技术能否成为市场中的主流技术,仅靠技术开发部说了是不算的,孙总请市场部的曹经理参与到这件事情的评价中。
曹经理看过这份技术建议报告后,开始回忆自己在市场中见到的情况,关于这项技术从来没有听客户提起过,也没有听同行说过。于是,曹经理就向孙总汇报说,这项技术也许市场不需要,也许是太超前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市场的反应。
见到市场部曹经理这么说,孙总也认为这项技术的前景不明朗,因为他自己没有听同行业的人说起过这项技术有前途,曹经理的看法与自己一样。
孙总将这一情况告知了研究开发部的马经理,马经理不了解市场中的情况,就从技术角度再次强调了这项技术的价值。但是,马经理准备自己投入一些时间了解市场需求的信息。
市场部曹经理不是一位非常固执的人,自从获悉马经理对这项技术的兴趣后,曹经理就开始注意行业内的人对这项技术的看法。不久,曹经理听到一位客户提起这项技术,说他们的同行为了一个重点投资项目从国外进口了少量使用这种技术的产品。在了解到关于这些产品的详细信息后,曹经理去找马经理。
马经理一直奔走于行业协会和信息中心这些机构,想获得关于这项技术的更多信息和行业技术和市场专家对这项技术的看法。虽然马经理没有获得对这项技术的直接支持意见,但是,也没有见到强烈的反对意见。
在曹经理提供的信息基础上,马经理走访了使用这项技术生产产品的企业。从企业的使用情况看,对部分在现有厂区内作技术改造的企业意义重大。
马经理将情况告诉了曹经理,曹经理说现在做技术改造的客户数量不多,可是将来这个数字会迅速增加,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现在到这家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去参观的技术人员很多,国外使用新技术的设备制造企业也加强了对这项技术的宣传。无论是寻求与这家国外公司的合作,还是自己开发类似的产品,对公司的发展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研究开发部的马经理又投入时间,更新了这项技术的资料。随后,马经理找到市场部的曹经理,先与曹经理交换了意见。曹经理获得了更多的技术信息后,又收集了更多的客户需求情况,与研究开发部的马经理达成了共识——开发这项新技术的潜力很大,于是,曹经理和马经理共同完成了一份报告,将这份报告交给了孙总。
孙总见到二位经理写的这份报告,感到很困惑:马经理给曹经理吃什么了,让曹经理变得这么快。曹经理转这么大一个弯,真让孙总吃惊。在这段时间内,孙总也接触了很多行业内的人,没听什么人说起这项新技术,也不知道有的企业开始使用这项新技术了。孙总对这项新技术的印象是没什么前途,因为没听说有人使用,曹经理变来变去的做法使他很反感。
当孙总将二位经理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后,先对曹经理改变自己看法的表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曹经理为什么不想好了再说,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问曹经理以后会不会再反对使用这项新技术。曹经理说:自己对市场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必须要依据从市场中获得的信息去做判断。曹经理接着建议孙总到使用这项技术的客户那里去看看。曹经理刚说完,马经理又从技术角度说明了技术的前景和适用性。
二位经理的轮番说明使孙总感到很没有面子,自己在这个行业内做了多年,怎么可能没有判断能力呢?孙总提高了说话的声音:我接触的都是行业内的大公司,他们不认为这项新技术有潜力,几个小公司怎么能做成呢?
曹经理急着要反驳,被马经理拦住了。孙总接着说:为了降低商业风险,只有在某个大公司使用了这项技术后,公司才可能考虑开发和使用,并对曹经理在这件事情上多变的表现再次提出批评。
二位经理离开了孙总的办公室,曹经理对马经理说:行业内的小公司越来越多,大多靠新技术或更强的市场能力在瓜分所谓大公司的市场,孙总认识的几个人都是被打击的对象,他们怎么可能使用新技术呢?市场是发展和变化的,我要随着改变,老板不变,我的转变就是错的,真见鬼了。马经理回答:什么事情轮到我们做的时候,大都已经晚了,可是我们的准备工作可不晚呀!
不管二位经理怎么说,公司关于这项新技术的评价停止了。
二位经理获得的信息多于孙总。曹经理的多变是基于市场变化和自己主动对市场信息的跟踪孙总的信息来源相对封闭,使公司失去了本可以抓住的机会。企业的研究开发部和市场部应更多地关注海内外市场的信息,在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或推广的早期阶段就做跟踪,会使企业站得更高,更早地抓住机会。
咨询顾问从将来看现在,企业领导从现在看将来
王老板的公司对使用咨询公司的服务很感兴趣,希望咨询公司能帮助自己规划公司下一步的发展。
咨询顾问老章应王老板的邀请为其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王老板先向章顾问介绍了一下公司的现状和自己的初步想法,然后请章顾问收集有关的信息,提出对公司发展的建议。
与王老板谈话后,章顾问感到王老板对公司的将来没什么想法,大部分的谈话时间都是在听王老板谈现在的生意。从章顾问的角度出发,王老板确实需要深入了解很多关于行业和公司业务的信息,知道公司下一步做什么。对王老板而言,能使公司持续赚钱是第一位的,他对公司发展的理解也是希望章顾问能找出使公司挣钱的一个一个具体项目。
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在章顾问收集了很多信息后,向王老板汇报时,王老板问章顾问怎么找了很多没用的信息,不要管那么远的事情。章顾问回答:很多优秀的公司已经走得很远,他们有些具体推进的项目,这些信息需要了解。另外,这些优秀公司下一步做什么对本公司的发展也很重要。再进一步,通过寻找很多国际公司的信息,可以更清楚地预期行业的走向。
王老板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些信息,也没有了解这些信息的意识,更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就告诉章顾问这些信息没什么用,请章顾问告诉王老板公司下一步具体做什么就可以了。
章顾问根据王老板的要求,对信息做了处理,然后告诉了王老板公司可能的机会在什么地方。王老板知道这些新机会后,感到很困惑,甚至无法理解。原来,王老板一天到晚陷在公司的具体事务中,他认为公司的下一步做什么,找个咨询公司,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自己把事情做了,就还能像以前那样挣钱,公司也就能持续发展下去了。
现在出现的问题与王老板的预期不一样,章顾问要王老板理解很多行业、国际公司和对自己公司判断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深度确实使王老板无法理解,而章顾问的建议正是依据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提出的。
章顾问提出的机会点,王老板理解不了,也不愿意花时间与咨询顾问一起消化和吸收这些信息。面对这种情况,王老板向章顾问提出,自己看到了行业中的几个点,请章顾问帮助评价一下。
经过简单的评价,章顾问意识到王老板仅能看到眼前的工作,而无法脱离现在这个状态,去考虑更大和更远的事情,这决定了王老板提出的机会一旦实施,很容易被实力更强的公司击垮。
为了使王老板能获得下一步的生存机会,章顾问利用王老板提供的机会线索,告诉王老板,他选择的机会为什么没有竞争力。随后章顾问强烈建议王老板花时间消化和吸收咨询顾问收集的信息和建议,从将来的角度重新去看自己的生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在市场中有竞争力的生意。
王老板逐渐意识到公司的差距,特别是章顾问提到的,自己不理解这些新机会,根本无法做实施工作,公司下一步发展的高度也无法保证。
在实际工作中,咨询顾问与老板理解的将来往往不同。老板的“将来”往往不具体或具体到眼前的生意,这使得老板从现在出发,无法从眼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咨询顾问关注老板的现在,也会脱离现在去看将来,真正的机会也是从将来看到现在获得的。
老板委托咨询顾问不是请咨询顾问自己去独立工作,然后告知自己一个结果,老板必须理解咨询顾问的工作结果,然后与咨询顾问一起去实施或自己独立实施。否则,咨询顾问的工作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对公司的支持作用也是有限的。
标签:马经论文;